观心庐医话 |壬寅答疑 (六)

文 | 观心居士

问: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是否所主对象有问题,相应某脏就有问题?

答:这一问题,所问牵强,因果关系不能简单倒推。譬如皮毛表卫之病,不一定在肺,更可能在于大阴大阳。阴阳不调而发皮毛营卫病者,其肺未必病。

血的问题,亦不一定在心,更可能在大阴大阳。阴阳不调而血虚者,其心脏实器,亦未必病。

五脏机理应解。若把五脏机理认作病机根本去理解,则无疑是受局部主义思想毒害已深,已入歧路。

问:有的中医讲甘(土)补脾,辛(木)补肝,酸(金)补肺,苦(水)补肾,咸(火)补心, 倘若是补,补的是阴还是阳,味补脏和味入脏还不是一回事。中医有关味的知识是否严谨?

答:如上五味说法,非但不谨,乃至于南辕北辙。

所谓补益,均需动态化理解。譬如人在阴盛而阳虚时,甘味则大补。其需求与功用,超乎人们想象。

升阳药中常加甘草,其意便在此。

当人服用阴、寒、凉药,使身阴偏运时,对甘味糖分的需求极大。譬如有人习惯于饮浓茶,而茶伐阳第一,这样的人,往往无论吃多少糖,其血糖也不可能高。

这样的人食糖,反而能助其平衡身内环境,有益。

而某些刻板化的,一知半解的西医观念认为多糖有害,我相信这并非西医本义。真实的西医学,其思想理念,与中医是相通的。

从当下世界对于流行病的应对来看,真正将中医尊重自然规律之理念落到实处的,反而是世界各国,而非我们本国。

当人的身阴偏运时,对糖的需求极大。低血糖,即身阴偏运之结果。低血糖,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身阴之偏运,亦分不同经气强弱情况,对糖需求程度不同。

而阴虚者,食糖则有害。其对糖的需求极低。

酸补肺,不知这一说法来自哪里?肺不喜酸,酸亦不入肺。从药物学来看,酸药入肝多,譬如山茱萸(酸枣皮)。

酸能使肝气强实。肝气应自然,而不宜强实,更不宜涣散。心肝脾肺,皆不宜用药物妄加干涉。

苦补肾,实乃无稽之谈。譬如黄柏一药。其味苦,其性寒。但李时珍《本草纲目》,把知母与黄柏相配伍比喻称虾和水母的关系,大赞其滋阴功用。

而稍晚一个时代的医家张景岳,则针对这种论调,毫不留情给予严厉批驳。直指黄柏 “扑灭元阳,莫此为甚。”

张景岳是真正了解黄柏药性的。今有人将《本草纲目》视为博物学百科全书,而非药书,不无道理。《纲目》所论,臆言实多。

黄柏苦寒之性,乃无水之品。何能补水。知母凉湿之性,入三焦。使人中湿痞满,今时代人,慢病调养,服之非但无益,其害亦匪浅。二药同使,其害更彰。

苦,本乃真阴不支,真水无生之象。言苦能益水者,其谬大矣。口苦一见于刑阴者,若以火药刑阴,以燥药刑阴,非其所当,乃感口苦。二见于阳虚者,若真阳无作,则其阴不得正用,以阴阳失运故,亦令人口苦。

辛本属金,何言补肝?现实药理体验证明,细辛对肝肾之危害,是很明显的。这味药实应慎用。

咸主肾味,非言补心。历代药论皆云咸寒入肾,这一点,似有道理。但咸谓之寒,便说得过了。肾本为阴,何曰之寒。

医理概念以寒代阴,治疗方法以寒代阴,历代医家积弊三尺,其谬难挽。

五味对于人病,乃是动态理法。当人受种种药物所影响,其味觉感受,乃至于对味的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乃至于嗅觉也是如此。以药食身气之变,能令嗅觉无常。

种种药法皆能使五味为变。种种药法皆能使嗅觉为变。药气为变者,或今日不胜咸味,或明日大啖咸味亦不可止。唯不服药者,味觉相对恒定。

身气强实者,胜于味重。身气涣散者,不胜味重。

乃至于同一药、同一食,当服与不当服时,人所感受其味,是有极大差别的。

药不当服时,感受到的是苦味、涩味。当服之时,即使药味本涩,服之亦爽口。药味本来甘平者,当服之时更感适口。药味本性甘平,却不当服时,服之必感其涩。

人对于饮食亦同此理。同一样饮食制法不变,而人随身气之变,对于饮食感受亦会有相应变化。

故医者药法之用,若令患者涩口难吞者,皆不得于法也。所谓“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良药苦口”等说法,皆是门外汉之想当然。

此中知识,皆非前人所知。皆来于我药学格物。学者当参,必于医学鉴别之意义匪浅。

问:如何看待拔罐?

阴虚、血虚、气虚者,皆不应拔。拔者得眩。

问:如何看待肝郁?

局部主义医生一向爱这么说,并且爱给人疏肝解郁,或清肝火。这样诊断和治疗,不知始自何年。实际上,其病理之理解与治法都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纠肝所治,弃之全局,舍本逐末,百弊丛生。

肝气淤堵这种说法并不究竟。情绪通常不是病因。百病皆起于阴阳,情绪病也一样。阴虚者必焦躁,重则癫狂。阳虚必抑郁,重则暴躁。

所谓肝气淤堵,常是阳虚之下一个分证。阳虚常见症状,还会有或脾、或肠、或胃之病,造成便溏、腹泻、腹胀、便秘等症。脾胃肠病,与肝气郁结,都属于分证,病本在阳,非在五脏。五脏之不运,皆起于阴阳。

而阴虚者,若肝气郁结,则不一定有脾胃肠病,而有可能会有血病、气病、眠病、心脏病、血压病、糖尿病等。实际上,现代人因作息、饮食、房事等不谨,造成阴阳两虚者,蔚为普遍。

所谓肝郁一理,我在以前文中已反复论述过,应对照详参。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心庐医话 |壬寅答疑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