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生前身后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青年导师,他的突然离去使许多青年悲痛万分。让人觉得略感安慰的是,我们还能通过阅读他留下的文字去接近他的思想和灵魂。他的文章几乎都以“鲁迅”署名,其实,“鲁迅”只是一个笔名,你知道他为什么要用这个笔名吗?
一、鲁迅为什么叫“鲁迅”?
鲁迅的真名叫周樟寿,后来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周树人在1919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
当时许寿裳也阅读了《狂人日记》,他觉得这篇小说的文笔很像好友周树人的风格,可是署名处却写着“鲁迅”。为了弄清楚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许寿裳写信问周树人,周树人告诉他这小说确是自己的“拙作”。那么,周树人为什么要用“鲁迅”这个笔名?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真名呢?对于这个问题,周树人说:
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原来,鲁迅以前还用过“迅行”这个署名,但是它听起来更像一个“别号”而不像人名,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而他又不想用真名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带来麻烦,所以他只能另想一个名字。
周树人的母亲叫鲁瑞,为了感谢母亲的养育教诲之恩,也因为过去鲁与周是同姓之国,所以他选用母亲的姓氏“鲁”字;他小时候的外号叫“迅哥儿”,这体现出他动作敏捷、身材短小灵活的特点,所以他取用“迅”字组成了“鲁迅”这个后来蜚声中外的笔名。
二、《朝花夕拾》:青少年时期的鲁迅
一个人童年、少年的经历对他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鲁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无知麻木的、装腔作势的,还是志得意满的,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对于国民弱点的认识,对于世事的洞察都与他幼时的经历分不开。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进士出身,荣获殿试三甲的成绩,是光绪皇帝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深造3年期满后,周福清没有得到重用,而是去江西的地方上任知县。为了让周氏家族再度崛起,1893年,鲁迅的祖父做出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改变了鲁迅全家人的命运。
1893年,周家的5户亲友都要参加浙江举行的乡试。他们打听到主考官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殷如璋,便把凑足的一万两银钱交给周福清,让他打点主考官以帮他们中举。周福清思虑多日后决定铤而走险,去苏州等待殷如璋的船只,并让身边信任的仆人陶阿顺把银票装在信封里交给殷如璋。谁知事情败露,主考官为了证明清白,请副主考官拆启信封,结果里面藏着的银票掉了出来。
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雷霆大怒,将周福清革职查办。就这样,周福清在监狱里待了8年,因为家族一次次地打点官员,周福清才逃脱死刑,最后被改判无期徒刑。1900年遇到刑部大赦,1901年60多岁的周福清被释放回家。
因为科场舞弊一案,鲁迅的父亲也受到连累而一病不起,此时鲁迅只有13岁,心灵的创伤可想而知。他在《呐喊·自序》中说: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的祖父入狱这件事情,让周家渐渐卖光了三四十亩水田,对于年少的鲁迅来说,所承受的不仅是父亲生病亡故之痛,还有一路上饱尝的人间冷暖。鲁迅在父亲生病时,每每要到当铺去,在别人的白眼和讥讽中换钱,替父亲抓药。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尽管如此,鲁迅的童年也有许多快乐。这快乐来自阿长和《山海经》,来自百草园,甚至来自少年闰土。阿长是他的保姆,被鲁迅亲切地称为长妈妈,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给鲁迅买《山海经》,她虽然身份卑微,但很善良、很关爱鲁迅。
除了阿长的关爱,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百草园带给鲁迅许多快乐。鲁迅对百草园的描述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这样的地方对于孩童时代的鲁迅来说,确实是一座乐园了。幼时的小伙伴闰土也给他带来许多快乐。闰土是个勇敢的少年,他给鲁迅讲捕鸟的方法,讲西瓜地里的冒险经历,鲁迅听得入迷,和闰土成了好朋友,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青年时代。
鲁迅把回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文章,都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对于带给自己快乐的人,鲁迅表达了深深的怀念。
如果你想了解鲁迅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就一定要读《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
三、鲁迅留下遗嘱了吗?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点25分,居住在上海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时他只有56岁。
鲁迅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安放在万国殡仪馆。10月20日、21日两天,许多不相识的青年、少年带着花圈、旗帜、挽联,自发来到殡仪馆为鲁迅送行,瞻仰鲁迅遗容的队伍排得像长蛇一样弯曲蔓延。那么,是什么导致鲁迅逝世的呢?
鲁迅身患肺结核病,这导致了他的早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曾经打算安心调养身体,可是为时已晚,连经验丰富的美国D医生也对他的病情无可奈何。在他临死的4个月前,美国D医生曾为他看病,宣告了鲁迅的“就要灭亡”:
……大约实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险了的缘故罢,几个朋友暗自协商定局,请了美国的D医师来诊察了。他是在上海的惟一的欧洲的肺病专家,经过打诊、听诊之后,虽然誉我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灭亡;并且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死》
烟是鲁迅平日里最爱的,据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每天大概能吸50支烟,相当于两盒半烟的量,还说他“早上醒来便在卧帐内吸烟,所以住会馆时,他的白色蚊帐熏成黄黑”。作为一名肺结核病人,鲁迅应该戒烟。因为吸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肺结核病的复发。可是鲁迅仍然竭力写作至深夜,穿单薄的衣服过冬,吸烟成癖,这都影响了他身体的恢复,最终他像燃尽的蜡烛一样,溘然长逝了。
那么,鲁迅在弥留之际有没有留下遗嘱呢?据鲁迅的妻子许广平说,鲁迅在快要咽气时呼吸困难,不停咳嗽,只艰难地说出“要茶”两个字,没有留下任何的遗嘱。然而她又说:“但在9月5日曾写有一文,名《死》,载于《中流》第2期,我们只有照他那文里的意思去办吧。”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死》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鲁迅心怀他人。在临死之际,他想到的不仅是自己的身后事,还想到身边的亲友,劝慰他们要尽快忘了自己,开始新的生活,告诫子孙后代为人处事的道理。
或许,他心中还有许多割舍不下的牵挂,他还想尽自己最后的能力,为身边的人再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