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3)

2月15日到2月19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共读第七周,笔记整理:



原文:我跟妻子桑德拉关于儿子的思维转换,就是一次缓慢、艰巨并且耗费心力的经历。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的父母都难免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受自身性格的局限,受大环境的左右。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偶尔会因为某一个瞬间产生顿悟,但要彻底改变是需要一个学习和刻意练习的过程的,实际上也相当于是一种新的思维习惯的形成。  将原则和方法结合,时常提醒自己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练习去实践,在不断地应用中逐渐转变固有思维和经验,积累新的经验。


原文: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原则是客观存在的,它让我们在迷失自我的时候,有迹可循,找到正确的方向。  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实践体会。


原文: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的多。

 单纯的改变态度和行为,只是做了表面功夫,有很多时候都是言不由衷,行为做作。如果从内在的思维去改变,那言行会自然流露,周围的人会受到感染。  在日复盘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转换的练习。


原文: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呢?可能是不愿意低头,觉得那样会丢面子,让人看不起吧。不懂装懂,那是自欺欺人,最后错失良机的还是自己。面子、自尊,在无知面前是一文不值。承认负面事项是需要勇气的,这恰恰是成长的最好契机。承认自己无知并不丢人,坦然的面对自己不懂的,并且认真去求教别人,或者查看书籍来充实自己的无知。这样反而会赢得尊重和敬佩。这也是知彼解己的原则吧。  不懂就问,不耻下问,搞懂弄会,内化即用。

承认并暴露自己的无知,这在受与授之间尤为重要。让老师或你求助的人了解你的真实状况,他才能因材施教或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帮你解决问题,每打通一个卡点,你就会成长一节,否则,你绝对学不到东西,也不会成长!


原文: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一定要学会聆听,这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

聆听的目的是理解对方,知晓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做一个能倾听、愿意倾听的听众也是考验。刻意练习聆听,学会耐心和在聆听过程中理解他人愿望。


原文:一旦发现这些并不奏效,他们就转而求助于其他个人魅力的技巧,却从不尊重和遵循自然法则与成长历程,而这些恰恰是高度互信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一些外部贴金的东西很多都是一种自欺欺人,要想有牢固的高度互信的企业文化,重在内修,这是包括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基础。而内修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智慧,需要耐心,需要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干实事儿,通过多元学习进行内修。


原文:如果你力量的来源——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地位、身份、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在教育孩子和管理孩子的时候,经常性地会借助于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来逼孩子们就范,以大压小;对待工作,以权压人。这些都是外在的力量,外力对推动事件的发展效果是有限的,是不能真正达到目的的,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而内在的驱动力是发自内心的,才是事件的主要推动力。  从心出发,培养内驱力。

原文: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拥有,才会真正懂得分享。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要允许有“只有我拥有”的想法和实际行为,这会让孩子或者我们感到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同时也拥有了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愿意去分享,且主动分享。先满足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再实现自我价值。  打破“分享”这一概念的固有思维,从其本质去思考;接纳并允许孩子的“不分享”,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原文:所以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充分的耐心让他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同时用足够的智慧告诉他们付出的价值,另外还要以身作则。

让孩子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家长首先要有拥有的能力,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是否缺失;自己懂得分享,才会授之以渔。关于“以身作则”,我在个人成长方面表现得很好,每天看书、学习,很自律,孩子也看在眼里,但如何才能让孩子了解这份自律的好处和责任呢?与他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会有效果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