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把课堂主动权放手给学生

国庆前,对此次的《中国石拱桥》公开课进行第一次试讲。有两个环节,我进行了反思。

第一个环节:屏幕显示赵州桥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老师根据你说的来画,看是否和图相符。

学生很愿意说,但我在画的时候,总是“故意”理解错,就是不按实图来画。学生一个个很着急,有的甚至嫌老师理解力有问题。请了几个同学后,让他们去文中找作者的描述,他们一开始还是比较心服口服的,但后面还是有一些同学觉得他的表述也没什么问题。一开始,我也并没有这个环节需要修改。国庆期间,陈蕾老师建议说,由学生来说明位置关系,也由学生自已来画不是更好吗?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马上修改了设计,由一位同学拿着图片来说明位置关系,让其他学生画。然后再显示赵州桥图片,再请几个同学来试着说明描述。最后再从课文中找句子。我想,这样,学生说了也画了,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还心悦诚服。效果得看第二次试讲。总体看来,设计时,我课堂上的主动权放手得不够。

另外一个环节,对文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进行了分点介绍。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种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我故意打乱了顺序,让学生进行重组排序,并说明理由。这座桥的特点是:(顺序打乱)

①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②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③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④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这个顺序重组其实有一定难度。预设中,首先,是第1点很容易给人以总写的错觉,把它放第一位。而3、4到底谁直接跟在2的后面也比较难,我们的习惯是,统一介绍完一样东西,再介绍别的,而这里恰恰是先从外形上直接看到大拱和小拱,再进一步介绍大拱的构造。所以,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②④③①。

但出乎意料的是,挑选的前五个学生一个都没有说对。这时,我有点慌乱了,怕到了后面依然没有答案。这时,我再给了学生2分钟,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然后再说。第二次说,第一个同学就说了正确的排序。然后,预设当中的几个问题都出现了。第一次作答后,让学生们自已进行讨论,然后二次作答,答案就更集中到了两个选项。然后我让同桌之间再次讨论。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进行三次作答了。但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知道大部分学生理解了这个顺序。


但刚开始这么多学生没有给出答案时,我为何会慌乱呢?归根结底,我还是不放心。生怕学生到后面依然没有正确答案。这个环节没没法继续。后来,我想,按照排列组合,后面正确的排序也会是出来的。我为什么要心急呢。就算没有正确答案,他们或许在后面的讨论中会发现问题,而会产生正确答案也很正常啊。另外,如果真的一开始没有正确答案,那是我给的思考时间不够少吗?我为了完成课堂容量的安排,缩减了他们的思考时间吗?还是前面需要给学生们搭建一个支架?

对于设计,我做了微调,在四个特点前,把课文的前面一句关键句放到PPT上,作为一个提醒。至于结果会如何,再看第二次试讲。

我还需要大胆一些,把课堂的主动权放手给学生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胆把课堂主动权放手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