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听讲座报告想到的……

        我们经常听一些老师、专家或者大咖的讲座,听后我们经常议论:这个讲座“讲得好”“有理论深度”“接地气”云云,抑或是评论“讲得不怎么样”“不接地气”“不适合一线教师学习”“理论很深奥但不适合自己用”等等。其实,无论本质上讲者讲出什么样的高度、深度、水准,无论听者有什么样的评价,评价反应出的是听者和讲者的共鸣程度,或者说听者和讲者之间,理念与理念、思想与思想差距的大小。尽管客观上讲者确实存在水平有高低,理论有深浅,用词、音色、讲述技能有差异……但听者的好评或是差评都能反应出听者和讲者之间,对同一问题理解的高度、深度之接近程度。

        即便不是专门的听讲座、听报告,而是平时的吹牛聊天,也依然存在着上述这样的联系。聊的来的人,至少说明在所聊方面,大家的认知、思考是很接近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每一次聊天、每一次吹牛,都当作学习的机会。既然是把聊天吹牛也当做学习的机会,就得在聊天吹牛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正如听讲座、听报告要适时融入自己的思考认知一样。

        无论是听讲座也好,聊天吹牛也罢,能产生共鸣,能聊到一块的人,说明讲者和听者之间在理念、认知方向上是相同的,他们都对所聊的问题有过属于自己的思考。尽管在知识储备,认识深度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听讲座报告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