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观后感

近日随着看完《大决战》,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剧情的概述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人们期待已久的和平却未到来。蒋介石一面与毛泽东在重庆进行着关于“和平建国”的谈判,一面却在调遣全国的军队开始秘密备战。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东北成为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1947年8月,战争局势扭转,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948年9月,决定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迎来了决胜时刻。

剧情的主线很明了。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剧情下反映的是历史中的两个政党,两条道路。抗战胜利后,国内人民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罔顾民声,企图通过“假和平,真内战”的形式完成统一的野望,殊不知在他们残酷剥削、腐朽僵化的黑暗统治下民心早已向背,依靠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则是不断发展壮大。尽管两个政党在抗战胜利之初力量悬殊,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发展之后优劣势扭转。

剧中郭汝瑰汇报他所掌握的情况时表示共军和国民党的差距在渐渐缩小,但杜聿明却认为国民党与共军在优势上的逆转,不在于战略和战术层面,蒋介石却没耐心听下去。之后国民党内搞了一场以清查为名的贪腐。后来,蒋介石又对马歇尔的颐指气使心存芥蒂。共产党施行土地革命,思想教育,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小人物王福民便是如此一个典型。

三大战役相继开始,大决战正式拉开序幕。辽沈战役是第一战也是关键一战,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看到了锦州的战略地位,但蒋介石举棋不定且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作战,导致数十万精锐死亡。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瓦解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统治,为渡江战役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基础。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人民真心夹道欢迎的盛况空前。与这形成对比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衰败、破落,出来欢迎的人还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三大战役胜利的背后有着重要的战略思想做支撑: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

最终渡江战役的发起,南京国民政府在人民的欢呼中倒下,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踏上寻求幸福的道路,举国繁华、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来临了。

纵观全剧,结合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之所以黯然落幕,而中国共产党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便是民心。自古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先进的思想指导下,实事求是得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大地上的万万百姓所渴望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着这一初心,时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中国。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自当以党的先进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建设下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决战》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