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大学》

文:Recycler

20/367.10838

简版:《大学》看不懂,没有了解方法。

1.大学

2.20181203-20190307

3.若要明德于天下,必要先治国;若要治国,必先齐家;若要齐家,必先修身;若要修身,必先正心;若要正心,必先诚意;若要诚意,必先致知;若要致知,必先格物。

4.人为什么要去学?尤其是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要去学习?因为人们发现人们会在本性的驱使下,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认为理所当然,而坏的时候却会记忆深刻,以致认为坏人比好人多。好与坏的对比随着世代科技物质的发展,越发对比明显。作为个人,天性使然,好与坏都可能出现,但是作为群体,更喜欢人是好的。因此,出现一些纠正坏事的行为,这便是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产出坏人坏事。这样只剩下好人好事,人们这个群体便可以和谐相处。但是学习的目的除了铲灭坏的行为,还增多了好的行为。这就造成好人好事太多,超过了人的本性善的一面,多余的好人好事,便有造假的嫌疑。这是对学习的一点担心。

5.学习的目标都是在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只有好没有坏。那刚出生的婴儿是不是就不能哭泣令人心烦呢?如果婴儿的哭泣是抛出在外可以理解的,那么几岁孩子的哭泣就不能理解了呢?既然完美是个标准,凡事都要设定个标准,很显然,无法对每一个人事物衡量。完美是相对完美,并不是绝对完美,因为总有几个成年巨婴哭哭闹闹。

6.人生是否该有目标呢?有目标,就会忽略其他事,其他问题产生的矛盾就小,便会沉静心安。但是有目标,实现不了,是否也会心安呢?既然设定目标,必定有个时间限制,必定有个结果,必定要面对成败。有点目标还是的,至少在其他事上得到了清净。再把目标放在当下,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未来结果,转化成一个又一个眼前当下马上可以兑现的目标。例如,有人希望活一百岁,有人希望当下还在呼吸。为了活一百岁,就会做偏执的事。为了呼吸,做什么事都不影响。后者更洒脱一些。

7.古代人要明明德,那是古人的事。现在要明什么呢?古人为了想要光明正大品德人,是处于理想状态,前仆后继若干人,始终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涌现了一大批有品德的人,也出现一大批品德败坏的人。历史如此好坏均衡出现。我们不免要问,历史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的,未来是不是也是这样的,那古人所说的明德境界,是否出现矛盾呢?还有一点,虽然我们向往明德的境界,有人做好人,有人做坏人,我做个人什么并不影响现在的状况。甚至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向往美好未来但又承受现在矛盾的社会。也就是说,我可以不用立志明德,我做我自己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举例说,我打算做生意,打造商业帝国,只是谈钱并不需要明德。这是多么尴尬的事。有人在学习克服天性本能去做善事,有些人不去学习在释放天性本能中恶的成分。有些人处在学习学不好,说不学习还学了一点的阶段,知道什么是好坏,但是不去做好坏事。即释放天性,又压抑天性,全靠自己的能力来把持。归根,还是现在人只是想明德,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在为明德行动。

8.获得了知识,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才能真诚的做事。看似很有道理,但是现实为什么是获得了知识,而去做不真诚的事,做不是自己能力内的事呢?例如,利用关系走后门升职。知识能力可能达不到水平,为什么不能真诚的面对自己呢?欲望作怪呢!人有了知识,并不是为了单一的一对一面对问题,而是综合利用各方面能力而去解决问题。这种综合利用的能力也许就是真诚的面对自己。只是在外人看来,利用旁门左道是不属于真诚的。但是在旁门左道者眼里,那些人傻乎乎的并没有完全利用自己的能力,他们才不真诚。

9.从上到下一起修养品性的目标是好的,但实际行动可以假使四种情况。一种上下一起修养,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可以实现目标。二种上下一起不修养。修养只是口号而已,还继续做没修养的事,其结果,乱。三种上修下不修,乱。四种上不修下修,乱。只要有不修养的,整个群体就会乱起来,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上下是一体的还是分体的。如果是一体的,有不修养的,就会影响整体。如果是分体的,下边作为主体则会代表集体,而上面是分开的,至于好与坏对集体影响不大。

10.尚书说要人弘扬光明的品德,可见世间的不光明行为已经令人无法承受。为什么不通过暴力等强制手段宣传光明的品德呢?暴力虽然与品德相违背,但是只要运用得法,说法能让人接受,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见效快!为什么要用反复说教这种费时费力的方式呢?是因为思想控制行动,违心的行动并不会长久。只有心甘情愿的事才会做的长久。但是很事实告诉我们,很多不情愿的事,做久了,就成了习惯。例如蓄辫子。

11.新风貌新气象新使命和完善的道德境界什么关系?也许道德境界是不断变化的,墨守成规,只是在坚持旧的道德。但是随着世代事物的发展,对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的大方向是一定的,但是细枝末节的东西是不断完善的,或增或减。其实不要以为自己认可的道德就会一直不变,在现有的道德基础上,还有不断的完善。最终目的是适应当下。如果当下是坏的,那德道是什么样的?当下的道德不做坏事就算是道德了。看似道德的最完善境界是单一的,类似于天堂的完美境界,但我理解,适应当下才是最完善的境界。要不然,最完善实现了,如何还能求新呢?

12.鸟知道什么地方栖息,人怎么不知道什么地方栖息呢?人怎么不如鸟呢?

13.国君要仁爱,臣子要恭敬。这是上下级的态度。为什么要用仁爱呢?用其他态度不行吗?其他当然应该具备,只是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一般会暴露人性中驱使他人的奴役他人的行为,所以说要有爱,爱下级的弱势群体。不能让他们有被奴役的感觉。臣子为什么要恭敬呢?下级正常的反应就是对上级的不屑,不愿意与之为伍。道德告诉下级,应该消除不屑,应该恭敬的面对上级。因为上下是一体的。上级不能把下级吓走,下级也不能不管上级。这是一个秩序,一个集体的秩序。孝顺和慈爱都是为了维持一个集体的秩序。为什么只想维持集体的秩序,为什么孔子及弟子不去想维护个人的利益呢?过分维护个人利益则会出现乱。

14.做学问的态度,自我修炼的精神,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堂堂,这四点就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境界。是啊,所有好事都让一个人占了,当然完美。但是一个丑人,难道就因为长相不好,而没法实现最完美境界呢?或是说少其中一样,就说是不完美呢?有些事是自己可以改变的,有些先天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再者说,这么完美的一个人,他人忘不忘怀,和完美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是为了得到一个面子。只有关心集体的人才会注重面子,只有在集体生活的人才会努力获得面子,如果你仁爱,你就做了上级该做的事,自己与上级做一样的事,感觉特别有面子。如果你尊敬,你做了和下级一样的事,自己与下级同心同德,感觉特别有面子。

15.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人们做不到所以崇拜。蒙受恩泽,享受安乐,因为感激而崇拜。对自己好的人,对自己坏的人,一对比,自然会怀念对自己好的人。难道我们做好事,就是为了成为别人的榜样,让别人怀念吗?只有“怀念”的理由才能适合人的需求,这就是死要面子。

16.圣人是如何使得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狡辩呢?这种最早的侦讯手段,应该专门写本书,供后人学习。这里只是简单的一提,并没有具体做法。如果说形式,也许是使人心畏服,如何使人畏服的呢?并不知道做法。也许是大棒,也许是金元,也许是长相。总之圣人有办法,不让人争讼。

17.既然想彻底穷尽事物的道理,也就想达到一个究极的目标。但是事物没法被彻底认识,所以人的知识始终是由局限性的。用有限的知识研究无限的道理,获得知识局部的知识,并不是事物的全面。然而学习过后,相对来说懂得多了,也获得一些好处,因此就宣告自己懂得一切,实则懂得部分,甚至懂的这个大部分反而耽误了自己。“故其知有不尽也”知道这一点就谦和多了, 既然都无法到头,何必嘲笑鄙视那些知识少的呢?

18.因为意念真诚,所以戒慎。这个因果关系没理解清楚。也许是在说,意念真诚的对待美丑,本能的对美丑有了标准。这种标准是不利于集体的,因此作为集体中的个人,要时刻压制自己的本能,所以要戒慎,要慎独。

19.小人掩盖自己平时为非作歹有什么好处,当然有好处,要不然小人做这事干什么呢?在很无奈的时候,在理想很远大的时候,极短的时刻的实现理想,也是人生追逐的其中一个目的,这就造成为了瞬间的理想,而做一些小人的事。梦想固然重要,梦想也是人生的目的,为了人生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其实想开点,梦想的结果固然值得荣耀,但是很多人还是无法实现梦想的,不妨享受实现梦想的过程。

20.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在我想来,道德是在压抑本能中厌恶恶臭的行为,当反复说给你这种行为不合适,就真的厌恶本能对恶臭的反应。本来其实很正常的事,因为道德,而觉得厌恶,又因为深化道德,而心胸宽广。本能让让人快乐,文化也能让人快乐,甚至文化比本能还能带来快乐。

21.愤怒、恐惧、偏好、忧虑,使得自心不端正。那么愤怒是怎么来的呢?我想总结愤怒是来自于对规则的破坏。恐惧是因为上下的悬殊。偏好是因为能力的不同。忧虑是对未来的迷茫。

22.修身是需要抛出杂念的,不被一些无所谓、无意义的事所分心。不会被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所分心。也就是说要适应当下,才能获得修身的成果。不管是修身还是做什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自心。只要明确了目的,人生的轨迹也就明确了,也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2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知道好人有缺点,知道坏人有优点,然后呢?然后怎么对待好人和坏人。只在说一个人要看到一个人好坏两个方面。但是没有下文。看到之后呢?看见好人也不必崇拜,因为也有坏的一面,看到坏人不必厌恶,因为也有好的一面。好与坏,人的两面,所有人都有。那,我们该怎么面对呢?也就是我们该因什么态度面对所有人呢?每个人都是好与坏的共同体,是喜是悲还是无动声色。谁给个标准答案呢?

24.【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历史大家已经总结经验了,人都是自私的,现实修身爱自己,自己觉得修身差不多了,就开始爱家,如果连家都不爱,谈何爱其他人呢?就算是表现出爱其他人,也会只是出于自身的想法,以爱其他人为手段。

25.【故治国在齐其家】实在不理解前文的解释,用大量文字说了,君主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己能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这和结论有什么逻辑关系?

26.一家人和睦的模范带头作用,只能告诉别人的家庭也可以和睦。但是并没有告诉如何处理家与家的关系。如果能把人与人,家与家的关系以榜样的力量传播出去。那么才可以让一国的人都和睦。修身齐家安天下,这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看问题,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而如何看待他人的身体,他人的家庭,他人的国家。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27.站在《大学》的角度,家庭和睦,也就意味着兄弟姐妹间的和谐。国家和谐,意味着家庭间的和谐,陌生人间的和谐。如何做到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呢,那就需要修身做自己。自己做好了,再学习与兄弟姐妹相处,家庭就和谐了。家庭和谐了,再学习与其他家庭团体和谐相处,国家就和谐了。如果自己不修身,只是注重人与人的接触。感觉也没什么问题,整体是和谐的。也就是自己背地里一套,当面客客气气,这样的和谐,虽然只是表面现象,却是维持了集体的和谐。修身重要还是安天下重要呢?会不会只注重表明形式,而不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呢?

28.治理好家庭,当好父亲,儿子,兄长,弟弟的角色,对外依然要陌生人以父子兄弟的态度对待。便可以实现安天下。这便是儒家阶级思想的融会贯通。

29.絜矩之道,就是自己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自己感受到好的,就学习模仿。自己感受到不好的,就注意自己的行为,反其道而行。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自己感受好的,却要反其道而行对别人坏。自己感到得到坏的,也会学习模仿对别人坏。前者,是因为人对集体的感受,处处为集体着想。后者是因人作为个体对其他个体的打击和仇恨。后者算是本能,是人类个体基因所决定。而前者是因为后者出现了问题,而用一个文化思想去消除问题。

30.【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很久之前,就告诉我们,国君的爱憎要以人民的爱憎为目标,然而事实上,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会以大多数人的爱憎为目标。做自己还是做集体中一员,永远是争论的话题。

31.为什么说有道德就会有人尊重呢?道德是目的?还是尊重是目的?道德和尊重为什么会联系到一起?如果没有道德,没有尊重,只是独立互不侵犯的个体,个体之间的相互遵循制度和规定,这是不是也能达到和谐的程度呢?

32.为什么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和国家为什么会联系到一起。民心又是指什么?民心并不是单只一件事,民心不是某个人的想法,而是所有人的想法。每个人既有共同的想法,也有不同的方法。照顾大众的想法固然是好,但是众口难调。

33.为什么被人拥护就会有土地呢?难道使用财富是拥有道德的最终目的呢?难道老百姓有了钱才会拥护君王吗?从古代开始,百姓就追逐利益,而聪明一点的人,失去眼前利益,从百姓身上得到更大的利益。

34.为什么说行善会得到天命,天命又是什么?得到天命又能怎么样?种种疑问,以上种种疑问,只是不理解玄奥的字词,不理解之间的逻辑。有些是时间验证的真理,有些是时间偶尔验证的,有些则是为了某些利益胡编乱造的。

35.为什么有人能容天下人?为什么有人不容天下人呢?到底是哪类事件造成的?比较好奇人的容忍的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36.有仁德的人爱护好人,也能憎恨坏人。仁德的爱是对好人的爱,不是对坏人的爱。并不会给坏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只会远远的发配坏人。仁德者并不慈悲。甚至有时候,为了维护道德,为了躯干坏人,而使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赶不走,只能使用极致的做法。赶也赶不走又能怎么样呢?只是想建立一个纯粹的道德国家。剔除一切不道德的人和事。这种有道德的国家,人们安居乐业,迟早会遇到人口问题。就算不会遇到人口问题,要是遇到外敌入侵,这些之乎者也的老生们如何抗敌呢?打仗还讲理吗?

37.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利为利益。只是不明白这里的结论是在得出来的。只是在说,得到了大利益,小利益就不改要了。应该把利益让给其他人,不能大小利益统统占有。总得给别人一些利益。给多少利益呢?吃饱?还是富足?人们的索取越来越苛刻,国君越来越难满足。

38.提出一个观点,道义应该高于利益。道义可以说是一个法律规定,只要人人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就可以正当利益。当利益缺少的时候,不能去抢夺破坏道义。当欲望鼎盛的时候,也不应去抢夺破坏道义。其实没必要道义,只要是一个游戏规则,利益都可以在其下受到控制。也就是生命也应该交给道义。这便是学儒教的人的生命意义。

39.《大学章句序》朱熹

40.《大学》这本书是教学法则。也就是学校的校风校训,不管开什么课,主要交给学生仁义礼智的概念,处处以此为目的。《大学》只是一种文化思想,是通过作者接触生活所感受到能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甚至可以解决以后社会问题的游戏规则。也许这套人与人相处的游戏规则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合适的,因为200年以前的历史和科技几乎没有变化。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人们的思维不在局限于一处,而出充满好奇的向往未知。在这种环境下,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能对抗人类本能的好奇之心吗?我看有点难度,一边需要墨守成规,一边需要不断突破认识自己的不足。这种矛盾的现状,让人们为了更舒服的偷懒而选择了暂时的突破自我。总是想为人类的未来做点贡献,而不是为现在做点贡献。

41.只教授亲身经历的经验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生活和伦理知识之外的奇思妙想。看来很实在,只是被动的经历世间变化,而不是主动的要求变化。稳打稳扎,看似很好。对于一个封闭的地区与人民来说是好的,但是还有其他主动要求变化的国家可,随时带来革新的喜悦。这就出现了差距。

42.世人没有不学习的,是因为所教授的东西分明有层次,老少咸宜。知识有可以带来利益。所以人们没有不学习的。如果当知识不会带来利益,谁还学习呢?

43.只有儒家一家学说,这世界就好办了。可是这世界还多很多文化学说,都是打着为人民的幌子。都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有的质保期只有三年,有的质保期八百年。有没有质保期永远的文化学说呢?事实没看到,但是都说是质保永远。

44.一个国家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握着权力的上位者,一种是为了利益奔波的百姓。一种文化学说盛行起来,既要照顾上位者的想法,又要照顾百姓的需求。使得这种文化学说能兼顾所有人的需求。失去任何一方的支持,这种文化都不会永久的保存下去。即使是质保永远的文化思想。质保永远的可以是单一的群体,也可以是混杂的群体。前一种群体很难,但是一旦存在就很稳定,稳定的时间不会太长。后一种群体很容易实现,可以一种存在下去,但是这种融合文化暂时还没有找到。

45.20181210

46.《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

47.因为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实在永远没有空闲的时间。一个有人生目的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一些闲事。一个不以与人相处为人生目的的人,没有太多的时间与人相处。

48.【尤其是毕生求证内明之学的人,必须把一生一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学深思的领域中,然后才可能冲破时空,摆脱身心束缚的自由。】内明之学,是很浩大的工程,毕生精力也许只能初窥门径,甚至得到一种错误的结论。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人,人的思维得到了无限的自由。身体的自由受制于金钱身体等因素,唯有思维的空间可以任人无限畅游。

49.【以前的八股,只是文章规格的限制,现在的八股,反成为思想控制的工具】就像写作文,只是规定了文章题材,记叙文或议论文。进而发展成,规定了题材规定了主题,不写这方面的内容就会被认为失败。会不会发展成,规定主题题材字词标点符号。这样,会不会担心细节越来越具体,人们有所担心。写八股是一种能力,可以细化八股的规则,调出其中的人才,但是不能所有的问题都以一个标准。

50.【凡是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做大人】圣人、佛、皆是凡人,只是在凡人的基础上,没有了烦恼,拥有了规则。

51.【四纲是什么呢?就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学习了解而已

52.【在四纲以后,跟着就提出七个求证大道与明德的学问程序,也可说它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这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学习一下

53.【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传统教育就是让人要守规矩,因为没有规矩是人最自然的状态,这引发了很多恶劣的群体问题,针对种种问题,上古先贤提出了传统教育,要想没有社会问题的困扰,就要变聪明,从自身去掉人的野蛮行为。先贤也只是从表面治疗问题,具体能不能治本,就不知道了。

54.【“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亲民”是由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这便是明德立己以后,外用到立人的目的。最终的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己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亲民,多要达成“至善”的境界】传统教育就是要从自身的修养,和对外修养进行学习。无论哪一种学习,可以因为能力限制学一种,可以都学,抓住做事的根本是善良。以善良为出发点,可能做了错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55.【因此,在学习佛道两家学问以后,便渐渐想成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中心,左倾反道,右倾排佛,建立了宋儒理学的特色。这是由民族意识的顽固偏见出发,不了解人类整体文化的胸襟所致。】不了解这个过程,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在学习佛道之后会排斥佛道。这也许就是知己知彼吧。只有了解才能批判。

56.【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的读书人,无论老儒新儒,常常容易犯一种自尊狂的毛病,……当今天下,唯我独尊,孔孟之后,只有我才够得上是真正明白儒家学理的人】自大,是人类的通病,还是某个地方的因为文化的作用而显现出来的。我不知道具体原因。我倾向于后者。儒家的文化推崇长幼有序,上下级关系。人们能分清各级别的权力和义务,更多的是人们对上级的向往。在上位者,可以感受到下级的崇拜,甚至物质利益。以至于,在一些没有规则的真空领域。每个人都想以自己的优势占据上位。更甚至,以时间为节点,把自己立于一个全新的领域,以自己的特长独占上位。自大也许就是阶级文化的后遗症。

57.【明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是自明“内明”学问的准则,为“大学之道”的纲要。】还没明白,“内明”学问准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慢慢看吧

5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理解的是,知道如何停止,才能保持安定,安定了就会静下心来考虑一些问题,想明白问题就会有所收获。

59.【但人类和其他动物到底有两种不同的特性,一方面是为生存而想政府万物,一方面也具有爱惜怜悯生物的心情】一个杀,一个爱,这是不是矛盾呢?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尤其是爱万物的结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两种矛盾的原则,是如何切换的?依据又是什么?

60.【如果再不设法使“物格而后知至”“知止而后有定”势必自使人类甘心永为物的奴役。】这个结论又是怎么得到的?

61.【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的主张,都是希望人民生活安乐,社会平安。使人有安乐的一生,有一个圆满欢欣的家庭,有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也就是说,人们最低的需求是三个,个人家庭国家。为什么不谈及财富和健康呢?这些看来都是附加属性。只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达到了,才能考虑附加属性。但是是哪个基本条件是否会发生矛盾呢?很显然会矛盾。如果想要三者一致的诉求,就需要引导三者趋向一个目标。有些难度。

62.择善固执,死守善道。为什么儒生为了善会死拼呢?把儒家认为的善当成必然的善,然后为了实现善而以死。已经上升到信仰层面,已经上升到迷信层面。因为眼前的认知,就认为是永远的善。这一点是不是迂腐呢?

63.【可见革命性的破坏打倒旧传统是比较容易,但要重新建立文化,想做继往开来的大事业,就不是那样简单了。】首先,为什么要打破,因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如果有相同想法的是一,那么有不同想法的是九。总有太多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就算用武力财力权力让一部分的人变成相同梦想,即使剩下一成的不怕武力不怕财力不怕权力的人们。想搞破坏太容易了。大事业建立之后,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和矛盾,想做统一大事,太难了。

64.【其心已不得其正的过错】我想到一个陀螺,只有不停的转动,才能身正,一旦偏离中心,就是过错。也就是说身正不会有所偏向,一旦偏向,就不算身正的人。

65.【愈是受过患难曲折、生活在艰难困苦的人,才能反思立志,完成了伟大的学问,、技能和道德的修养】看了很久,终于想说点什么,因为这句话,我有所感受。不必说完成什么伟大的目标。相对来说,困苦更能让一个人看清自己需要什么、是一蹶不振,还是努力进取。相反,没有受过困苦的人,也就是生活一帆风顺,并不会立下高远的梦想,而是享受现有的成绩。就算是再现有的安逸基础上能有跟高追求的,也是少数,相对从苦难过来的人要少。并不是要可以经受苦难,很多事还是要看个人的人生目标什么。

66.【这就是说明,东方西方,前古后古,无论是讲唯心或唯物的道理,总之,真理只有一个,只是表达的说法,各有不同而已】不管是什么宗教,不管是什么大师,总结的都是人类的问题。既然是人类的问题,就会超脱贫富多寡等人为文化条件,而是趋向于人类的本能。受欺负就要打回去,打不会就要逃跑。所有人都会遵循这个道理。就算是人类巧舌如簧,也是间接的打回去或是逃跑。让自己少受损失,使得两者损失一致。呼吁爱,禁止战斗是所有人类经过无数次的争斗所总结的经验。

67.【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想写点什么,还是不写了,以后读庄子的时候再写。

68.【其政治和法令,都必须先从自己本身和家人开始体会设想,……必须完全适合与人情物理,才能行得通】譬如说统一招牌,自然是有人喜欢统一,有人喜欢保持个性。究竟是商家说了算,还是路过的百姓说了算。商家说了算,必定有一个商讨争论的过程,必定有人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选择。如果是老百姓说了算,那商家的意见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少数决策者的意见,那么和百姓和商家没有任何关系。零散几个人的意见,姑且难以协调,更何况人多呢。

69.【礼治,不但在于要求上层阶级的士大夫们,同事也是要教化一般的庶民】礼治很和平,要是庶民不认可礼治,又能拿庶民怎么办呢?没办法!总不能强迫对方接受礼治吧, 只能讲道理,谁愿意听呢?诸葛亮七擒孟获,逐渐让野蛮接受礼治。是需要时间的,甚至几代人的说教。孔子两千年来的说教,大面上是儒教,但是还有个别人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很难实现单一的文化。

70.【注重法治的管理,便是霸道的效用。王道的礼治和道家的慈俭,固然是应时良药,温和清凉,有时的确难以治愈重病或急症。】刚柔并济才是治国之道。

71.【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天下是人人的天下。它毕竟不是永远属于某一姓某一家之所有,唯“有德者居之”】国家属于谁?有德者?国家不可能属于某个人,因为国家包含很多人,要经得起很多人的同意,才能拿到国家的权力。如何让人们同意?很简单也很难,简单事因为只要给人们足够的食物,人们就会推选谁管理国家。吃饱肚子以后,谁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好,谁就可以管理国家。直到人们所拥有的超过了已有的知识界面,等到新的发明创造勾起了人们的欲望,人们就期盼这样的人能领导国家。想要的都拥有了,就可以追求无形的精神世界,谁能让人们有满足感,有喜悦感,谁就可以领导国家。谁能控制国家,控制粮食,控制眼界,控制文化。让人们时刻处在满足感恩状态,就能管理国家,至于有没有德有没有贤才,应该不住主要的,那属于吃饱之后的追求。

72.【一个人生不逢时,但不得已还是需要出来做官做事。既然担任了职务,就必须尽量尽心做好。可是只肯听命去达成任务,而不愿参与他的内部计谋。因为他只是为了解决一时的贫困,并不是他要完成学养思想的真正目的啊!……我虽然昼夜都在忙着做公家的事,但是,我对生命意义的看法,自有不同的观点。只是一时命运的安排,现在只好这样做而已。】由于命运,由于饥饿,不得不做一些不想做的事,这也是无奈的事。甚至为了各自的目的,通过一些工作,各自获得各自的需求。并不是因为有共同的目的,而是因为有共同的途径。

73.【既然讲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必须先要了解群众、资财、权力三者之间……尤其对一个国家的治国之道,没有良好的经济、财政,必然就没有一个完整美好的政权,那是古今中外千古不易的大原则。……每一朝每一代的兴亡史迹,最后促使衰败的,必定是先由财政、经济上产生必然崩溃的情况的。】新视野,群众是基础,是强大的基础,也是祸患的基础。关键看群众有没有资财,群众有了钱,就会变强大。但是有的群众有了钱,就会变本加厉的掠夺,这又得看权力的引导,给群众树立怎么一个目标。如果反过来,只是权力正确,但是没钱,人们吃不上饭,或觉得比别人第一档次,还是不服气。

74.【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镇以安静】人生短短几十年,几乎所有人都在想短短的一生中实现梦想,甚至实现几代人积累实现的梦想,容易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想要求结果,就需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难免出现矛盾,也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对知识对人才的渴望使得一些人才拔苗助长,不知福祸。这些问题都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只有镇静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吧,用时间耗掉自己的求知求胜的欲望,也许就不容易出错了。但是很多事却是富贵险中求的。

75.后记:看得浑浑噩噩。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