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器官使用说明书(汇总篇)

今天早晨有位朋友问,学习会用到那些器官。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有两句谚语:第一句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二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告诉我们,你想把事情做好,必须要准备好工具,更要保养好工具,这样才能事情做起来,一路顺利。学习也不例外,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习过程中,哪些工具对我们是有用的。

学习的工具,有外在的,教科书,工具书,笔记本,钢笔等等,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今天我们主要讨论我们在学习过程用到了哪些自身的器官,这些器官对学习而言的作用和特征,如何用好这些器官,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第一学习器官:大脑

大脑作为思维器官,是学习中用到的首要器官,这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但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到现在,科学也不能解释清楚大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但根据使用大脑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脑的一些特性。第一,大脑能记忆,但也会遗忘。第二,大脑能思考,但也会疲劳。第三,大脑能理清复杂的问题,但对太复杂的问题往往顾前不顾后,照顾不了全局。第四,大脑有时会产生灵感,把一直搞不明白的事情,突然明白。第五,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左脑偏重逻辑思维、符号思维,右脑善于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大脑

针对大脑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需要善用大脑和保护大脑。

第一,大脑记忆和遗忘的问题。大脑无论有多大,总是记忆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大脑需要遗忘机制,以保证我们能记住那些最重要的知识和信息。有专家研究发现,遗忘遵循着一条遗忘曲线。它对记忆的启发就是要多重复。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告诉大家一点多数人不知道的。大脑还有信息压缩和图像记忆两种工作机制,明白这两种机制对我们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遗忘曲线

信息压缩,是指大脑感受到信息太多了,于是就启动了压缩程序,把已有的知识压缩保存了。因为压缩之后的信息不再是大脑工作中所能直接利用的信息,这才是遗忘的本质。遗忘不是删除了,而是压缩了。这样被压缩的知识等遇到需要的场合,有一些信息可以被解压,从而在大脑里再浮现出来。这是因为这个场景中某个特征与大脑中被压缩的知识标签对应上了,就把沉淀的下边的知识或信息又勾上来。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本来已经忘了多年的事情,突然在某一天遇到某个场景时,立刻又想了起来。所以,给知识加标签,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就像图书馆一样,需要时可以检索出来。

图像记忆是大脑能够比较快速地记住图像,比记一串文字要快。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知识或信息变换成一张图,例如思维导图就用了这样的原理。还可以将一套知识跟一个故事的视频画面关联起来。这样就会记得比较快,也比较不容易忘记。

信息压缩和图像记忆两个方式结合利用起来,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记忆的新方法:GIF学习法。GIF就是指动图文件的扩展名,它的特点是多张图片组成一个短视频。这多长图片才是关键。下面给大家介绍这种方法实施步骤。第一步,找出一部你看过的最熟悉、最喜爱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第二步,将每个知识点准备成一页PPT,用图或简单的文字把知识点的要点记录下来,在这页上再添加一个电影或电视剧的场景画面,对这个画面的要求是,你能找到这张图与当前这个知识点的共同之处,其实就是用这个画面代表知识点中的关键内容。第三步,当知识点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把这个PPT做成两份文件,一个文件是按照教材上知识的章节来排序,另一个文件按照故事情节来排序,调整这些知识点的摆放顺序。这个情节,可以是电影或电视剧的情节,也可以是你用这些画面自己构想出来的故事。第四步,将上述两个ppt文件按照你觉得合适的时间来放映,刚开始可以慢一点,以后逐渐地加快它放映的速度。记者在放映的时候,每一张PPT都要回想这个知识点的关键点。第五步,放映到若干次之后,你就可以摆脱电脑,自己头脑中就可以播放这些画面了。用情节带动知识,会记得很牢固,考试的时候,都很有可能能够反映出这些画面来,考试就像抄书一样。

第二,大脑思考和疲劳问题。大脑思考是一个极其耗费能量的活动。记得当时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为了集中写作,整整28天没下楼。没下楼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其他的任何体力劳动和锻炼,但每天不到吃饭的点儿,就肚子饿得不行。哪儿消耗了?被大脑消耗了。所以说,思考是需要很多能量的。所以,我建议家有高考生的父母在重要考试期间,都要为孩子准备比较有营养的饮食。消耗能量,就不光是营养,保持氧气的正常供应也是很关键的。所以要保持空气清新。除此之外,充足的氧气供应,还不仅仅是外在空气的供应,更重要的是氧气向大脑的输送。所以经常性地做一些有氧运动,会对大脑思考非常有帮助。

更管的一点,学会让大脑休息。大家都知道刚开始上小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短的,能坐的住的时间也就20分钟,顶多半小时。等年龄大了,大家可以坐更长时间了,原因是年龄越大就有越强的自治力。但从小到大,大脑并没有发生变化,真正高效学习和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就是20-30分钟左右,如果再持续下去,大脑就要发疲劳的信号了。针对这种情况,不建议学习太长时间,没过半个小时,要让大脑休息一下。休息不代表停止学习,最好的休息是换一个学习内容。例如对读中小学的孩子,可以更换不同的课程。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把不同性质的课程穿插开,把记忆为主的和思考为主的学习内容穿插开,或者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弹琴、短暂活动一下,都是有效的休息方式。

鉴于大脑的这些需求,告诉大家一个自己感觉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散步学习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不一定非要坐在书桌前,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三步学习法的实施关键是。第一步,选好一份学习内容,这个内容可是记忆背诵的,可以是思考分析的,也可以是具有挑战性的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将学习这份内容所需的材料写成纸条,或易于携带的小本子里,或拍照放到手机里,带在身上。第三步,选择一个确保安全的地方(这点很重要,千千万万别忽略了这一点)开始散步,边散步边记忆,或边散步边思考。记得把思考的结果用手机随时记录下来。目前有很多写作平台,都是可以用手机快速记录的,也方便后续的整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保证大脑的氧气供应,休息与学习同时进行,学习起来不会累。

第三,大脑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大脑对复杂问题分析的时候,充分表现出大脑的一个缺陷。这个缺陷就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顾得了局部就顾不了全局。也是因为这个特点,所以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就会进入僵局,死胡同。这时候,大脑绝对需要学习者的帮助,也就是其他器官的帮助。针对这种情况,给大家分享一种用脑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手脑眼并用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前边已经考虑清楚的结论给记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具体实施方法是:第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最好不要用其他的记录方式,除非那些记录方式你用起来极顺手,根本想都不用想。第二步,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已经知道的条件是什么,写在纸上。第三,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后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把它记下来。第四,考虑曾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涉及了已知和结果,在纸上的已知条件和结果之间划一条线,每想到一种可能的方法,就划一条线,并在线上标出代表方法的名称或符号(自己懂就行),看看能相出多少种办法来。第五,再拿出另一张纸,一次对每种方法尝试推演。推演的过程记录在纸上。这种方法从整体上和分析过程都在纸上做了记录,眼睛会帮助大脑记住那些已经思考完的结果,让大脑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攻克下一步。

第四,灵感问题。对于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可能已经不是任何一种方法所能胜任的,那就需要大脑的灵感了。可是大多人都认为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根本是没有可操作性的。但就我的经验来看,灵感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按照它出现的规律进行操作,让灵感出现的概率更大。

灵感机制

介绍增大灵感出现几率的方法之前,需要先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灵感产生原理。灵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瞬间出现的解决办法。在我们大脑里,对知识的记忆是成网络状的,具体生物学机制还不知道,但神经网络的形象告诉我们这一判断应该没有问题,现代科学领域的知识工程、知识图谱等领域也是这么来处理知识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有些知识可以连到一起,有些知识不能连到一起,在大脑里就形成了很多知识碎片,或者知识岛屿。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与已知关联在一起的知识我们表达为上图左边的知识网络,与未知连在一起的知识我们用右边的网络来表示。如果左右两个网络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就非常容易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边提到的“手脑眼并用法”就是从已知的知识网络出发,通过推演,让知识网络进一步扩大,扩大的过程中,可能就与未知的知识网络联系起来了,就解决了问题。对于一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这两个网络始终联系不到一起。大脑通常还有一个毛病,就是越想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就越会加强,同时导致其他知识被忽略和淡忘。也就是这已知和未知的两个知识网络你越想就会越突出,甚至导致其他不相关的知识就被淡化了。当对问题想到这种地步的时候,两个知识网络在头脑中闪闪放光,清晰得很,可就是连不起来。这时候,需要的是其他知识浮现出来,将两个知识孤岛给连接起来。这时候,就需要灵感,而不是继续思考了。可能越思考,问题就越不能解决。这就是到了科学家那种茶不思、饭不想的状态,甚至外人看来就像傻子一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个知识网络活跃度很高,随时准备着连在一起,但其他知识都很弱,甚至消失了。到了这种地步,需要的不是继续思考,而是停止思考。走出去,或者去做别的事,什么事都行,反正就是别再思考这个问题了。散步,逛公园,购物,做饭,聊天等等,都可以。其实,这时候即使强迫自己不思考,大脑仍然不会完全放弃思考这个问题。但这是要求你去做别的事,是因为当你做别的事的时候,其他知识才会慢慢浮现出来。如果这时候,浮现出来的知识网络有某些内容能跟已知和未知的网络连接起来,灵感就来了。也可能你在听别人说话时,一句话所透漏的信息将你大脑中两个网络联系起来,你就来了灵感。这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恰好别人的话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别人的话勾起了自己相关的知识网络。灵感出现的过程就是这样。

明白了灵感的原理,就知道怎么操作了。下面跟大家分享“灵感催生法”。第一步,聚焦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分析清楚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第二步,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它,需要的话,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第三步,不停地、连续地去思考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达到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会更好,就这样持续一段时间;第四步,想到让人感觉绝望的时候,就别想了,放松一下吧,去干点别的。经历了简单的这几个阶短之后,相信你会得到上帝送来的礼物。

第五,左脑和右脑配合。大家早就很多人都知道左右脑的不同分工,左脑更倾向于做基于符号的、语言的、逻辑的推演,侧重于理性的工作方式;右脑更倾向于做基于图像的、情绪的、直觉的、艺术的、抽象的工作,侧重于感性的工作方式。目前社会上流行全脑学习法,不同的机构分别有不同的学习招数,大家只要知道其中的关键原理,就是学习需要两种工作方式的配合与交替。只要掌握了这一点,自己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独家学习方法来。举几个例子:1.左右脑结合的单词记忆法:把单词写在一张卡片上,卡片的背景加上这个单词有关场景的图片。具体形式,你可以用纸卡片,可以PPT,可以用GIF动图,更神奇的是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当图像与单词的拼写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就形成了对单词应用场景的联系。2.左右脑结合的作文法:首先找到一个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的故事或场景,然后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展望一下利用自己找到的方法解决问题后的美好场景。3。左右脑结合的绘画:对一类艺术作品分析这类艺术作品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按照这种关系编写出一些算法和电脑程序,让电脑自动作画。这只是几个例子,相信系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方法来。

左右脑分工

第二学习器官:心

学习除了大脑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器官,就是心。古人历来对心的认识都认为心是非常重要的。认为心有两大功能,第一,心主神明;第二,心主血脉。这两个功能对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平常告诉孩子学习时,会说,一定要专心,不要心不在焉,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这都说明,心对学习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器官?它包括了现代科学上讲的心脏,尤其体现在心主血脉这一点上。但心又不单纯地是心脏,心主神明的功能从心脏上就揭示不同。古人,尤其中医在为这些人体内部的结构命名的时候,更多考虑或侧重这些内部结构的功能,至于这些功能是如何产生的,一时可能弄不明白,就像现在我们对大脑的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心主神明的功能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现在也还是不明白。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明白这种结构在整体中的分工,我们就可以掌控整体的行为了。这是中医认识人体内部结构的思维方式。

心主神明,这里的神明,是指我们自己的神,和我们自己的明。我们自己能做出来一些自己都不敢预期的成绩来时,我们自己和别人都会认为我们很神。例如,某位同学平时成绩在班里的成绩就在中等左右,某一天他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下一次考试拿到第一的成绩,我们就会说这种方法真神,或称赞这位同学真是神了。神,就是指能够完成大家难以理解、难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这里边的关键特点,就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你是怎么完成这个任务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能完成这样的任务。明,就是指对外界和内部发生的事情和过程能够非常清楚的能力。神、明这两种能力,那就是人的学习能力了。尤其神和明共同存在的时候,一个人既可以完成别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例如拿出教科书来,一看就知道书上有哪些知识点,并且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点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创造出来的,也知道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人何止是学霸?

学霸

那么,如何锻炼这样的能力,如何增强自己的神、明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心的特点与喜好。心,大家可以理解就是身体的中心、核心。作为核心,他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对各种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发送。接收的渠道有哪些呢?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些感觉器官的信息,也包括来自大脑的信息,还包括我们说不清、道不明来源途径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大脑也具有接收信息的作用,但它的机制是编码,前边我们已经讲了。而心接收了各种信息后,它的特点是对这些信息的融合与加工,从而将各种信息整合为统一的整体。大脑接收的很多信息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对心的作用来讲,则不会这样,所有信息进来最后全都是统一的和谐共处的。心会将融合之后的信息传输给大脑和各种执行器官。有一些是经过大脑编码后传送,有一些是不经过大脑直接传送的。

大家可以想象,时时刻刻都要处理如此大量的信息,大脑都是会累的,但心从来不会。它的能力会比当前我们的任何超级计算机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但是为什么大家在平时会体验到心累的感觉呢?这是因为大脑制造出来的各种编码、各种观念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些就像电脑里的死循环一样,浪费了大量的计算资源,天天在空耗。心就没有能力去处理正事了。所以,心的最大喜好就是静。需要的不是在世界的静,是人身体内部,尤其是大脑的静。只要大脑不要制造出各种矛盾和冲突来打扰它,心就会高效地工作。根据心的这个特点,明朝一哥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他在训练弟子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打坐,让心先静下来。

心的摄像头

怎么让心静下来?仅仅有坐下来还是不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给心装个摄像头,实施监控心的工作过程。在有摄像头的情况下,心就老实了,安静了。怎么装这个摄像头?就是要去看这个心,看心在做什么?如果看到它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别去理他,只需要静静地去观察他。我想,做父母的可能有这个经验,如果你发现了孩子正在做不好的事情,不需要去打他、骂他,你只需要静静地、默默地去观察他,过一会,孩子就不做了。但如果没有这个观察的过程,那就不一样了。

静下来,有什么用?静下来是心完成心主神明功能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讲,也就可以达到神和明的状态了。用心学习和用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用脑学习要不停地阅读、记忆、理解、推理等等,用心学习就简单多了。所以有人说,用脑学习做加法,用心学习做减法,如果两个学习模式结合起来,想信每个学习的人都会很强的。具体做法是,用脑学习一段时间,抽出一段时间打坐,能让学习的效率和深度翻倍。

心主血脉。这是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主要是保证身体各部分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这也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前边我们强调了静的作用,而针对心主血脉的功能,则需要强调适量锻炼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学习,要做到静和动的结合,既要强调静的价值,又要强调锻炼的价值。大家都明白锻炼和强壮的身体对学习的作用,在此不多赘述。

第三学习器官:肢体

我们的很多学习是离不开肢体的,尤其是各种技能的学习。例如游泳、打球、工程等等。四肢是人体的执行器官。以四肢为主的学习过程根本特点在于四肢的灵活运用。当开始一项新的技能学习的时候,因为四肢以前没有做过相应的动作,对动作的顺序和要点等可能不太熟悉这就需要大脑的配合,了解一下其中的步骤、技巧和要点等内容。但这只是大脑的工作,还要配合四肢按照大脑记下来的步骤、技巧、要点等完成所有的动作。就像学习游泳,往往需要从教练或从书本上学习到游泳的相关知识,并记在大脑中。但仅仅是大脑记住,完全没有。还要到水中去练习。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大脑中还急着相关的知识,开始先在潜水里按照这些知识,逐渐训练动作。学会一些基本动作之后,开始进入深水。一旦进入深水之后,会发现脑子里记得那些知识,都已经想不起来了,忙着挥舞四肢,能不让自己沉下去,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等到基本上学会游泳了,脑子里记住的一些技巧才可能又想起来,可以按照这些技巧训练自己了。真正对游泳熟练了之后,身体对水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反应,进入泳池,完全不需要大脑了,完全不需要大脑记住的那些知识了。

游泳

通过这个过程,大家可以体会到技能学习的步骤。整个学习过程是:1.大脑学习知识;2.大脑指挥四肢练习;3.四肢发现大脑反应太慢,转由心来控制。4.四肢与心配合完美到合一。5.学习完成。由于大脑需要编码、需要解码,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就速度太慢了,转由心的控制之后,实现了心与四肢、与身体的合一之后,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由此可见,技能练习的最大秘诀就是心与身体、四肢的合一状态,并借由四肢的执行能力,就可以实现心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合一。例如,开车时需要的人车合一,舞剑是需要的人剑合一,武术中需要的内外合一。这就是技能练习的要旨。基于这一要旨,我们也可以在开始练习的时候,就练习心与肢体的合一,用心去体验动作过程。开始可以慢一点,重要的是“心明”,做到对动作的变化过程了了分明,然后在保持心明的前提下逐渐提高动作的速度,并且不因这些速度的增加失去了对心和肢体的觉察。如此练习,可以快速达到高手的水平。

除了技能学习,在知识、科学的学习方面,也需要心、脑与肢体的结合。例如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做实验本身是四肢的工作,实验中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证明什么则是大脑的功能,对细节的把握、对新现象的敏感性以及实验相关信息自然融合则是心的功能,则是心的功能。只有心脑与肢体动作的完整配合,才能做出漂亮的实验出来。

第四学习器官: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是大脑和心的信息输入和知识输入的通道,所以是学习器官。感官包括很多种,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等。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后,会依照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建立一种统一的模型,这就完成了对外在现象和知识的统一认识。这称为感觉统合能力。如果根据不同感官所输入的信息,大脑建立的模型不统一,例如视觉传来的图像,大脑认为是一个大象;听觉传来的信息是鸟叫的声音;那么大脑也会把两种信息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模型:有大象和鸟儿同时在周围。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或感统失调。感觉统合能力是基本的学习能力,而感统失调则是最大的学习障碍。

感统训练

感统失调往往发生于大脑为发育完全的婴儿或少年时期,但这个时期正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任由感统失调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形成认知上的障碍。大脑内部感觉不统一,也会形成对外发布指令的不统一,从而引起身体无法协调,难以做一些精细或复杂的动作。

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年幼时,接触到一些与自身感觉、统合能力不相适应的要求、压力和观念,预防感统失调的关键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当时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不可以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多带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身心的良好发展。

改善感统失调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用心代替脑,这是因为大脑的统合能力有限,远远没有心的统合能力强。所以,针对有感统失调孩子的回复训练,第一不要着急,不要给孩子形成压力。第二,让孩子用心去练习动作。即上边讲到的心与四肢动作的合一,让孩子将心集中到对自己动作的觉知上。心与感觉得合一,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平时对年龄打了的孩子,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感统训练也是有助于增强学习能力的。

第五学习器官:小脑

小脑在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如果我们把大脑比喻为一台服务器,那么小脑就相当于这太服务器的前端处理器和任务平衡器。对于大脑来不及处理的信息,小脑会临时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指令分别发送给大脑和执行器官,这样就减少了时间延迟,能够处理一些紧急状况。由于惊喜动作和复杂动作需要的信息传送快和指令发布快,所以这些成了小脑需要代为处理的任务。如果需要分配给大脑,小脑也会考虑不同脑区的任务量,从而把同一个任务转换成不同的任务形式,再交给大脑完成。正是小脑的这个特殊角色,所以小脑在运动学习和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小脑对随意动作起着调节作用,使动作的力量、快慢与方向得到精确而快速的控制。

小脑在部分功能上与前边提到的心的功能有相通之处,但二者的特性完全不同。心是在静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强大信息融合能力,小脑则是对突发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快速响应。

如何锻炼小脑?基本方法就是找一些自己做不好的动作,在安全的地方反复练习,直到练习到自己可以轻松实现。这样就会增强小脑的功能。

平衡训练

结语

上边的文字,我们主要介绍了五种主要的学习器官,大脑、心、四肢、感官、小脑。分析了他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主要作用,并分析了发挥不同器官优势的学习和锻炼方法。在真实的学习过程种,这些器官肯定是共同发挥作用的,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适合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脑、肢体、感官的合一,做到内在与万物的合一,做到静与动的合一,做到学与习的合一,做到有与无的合一,即可掌握现有知识与技术、融合大家学术与成果、创立个人方法与思想、实现未来发展与梦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山水本原,访问yuanben.io查询【1Q9H0RQN】获取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器官使用说明书(汇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