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心》——城关镇南街小学方素萍

阳光明艳而不燥,微风清冷而不寒,沏一杯茶,捧一本书,岁月因之悠长,思想因之清明。 ---------题记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读书可以认识生活。从教多年,说来惭愧,教育理论专著读的并不多,教学实践不少,教学理论不足。教书育人,我更多关注的是教书,育人的问题,有过思考,但并不深入。这次,静下心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忽然发现以前肤浅思考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理性透彻的分析,顿觉柳暗花明。

孩子小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为什么到了中年级,他会越来越不想学习。这是常见的现象,我也曾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教给了学生们什么。

一些教育专家也告诉我们,要让学问与做人并重。我们做的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培养的不是应试的机器,我们要做的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我曾单纯的以为,“人”的培养,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老师就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我们传统的教学恰恰一步步的扼杀了孩子的诗情,看孩子们的作文,假、大、空话连篇,无病呻吟的文字充斥,这种现状会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麻木不仁,孩子们慢慢的忘记了自己的内心感触,他们的文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感动。

“不要让那些儿童还不懂它的意思的词句从儿童的口里说出来。”“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书中的文字一针见血,我的思绪顿时明朗,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明白了,我们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灌输改变,而是顺应,引导,挖掘孩子的诗情,孩子们的天性。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进入周转’。”这种死板的教训过程掐灭了孩子们学习热情。学生们的学习越来越吃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活动,没有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工作了15年后明白了,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我想到了自己的苦恼,学生们完不成作业,课堂内容记不住,知识没弄明白。我在关注课堂,关注有限的知识,我在教书匠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我在知识的前方召唤学生,我的学生却走不过来。是啊,为什么不和学生同行呢?为什么不想办法让学生走快点呢?“让学生变的越来越聪明”,值得每位老师的思考。

怎么让学生变得聪明呢?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深入全面,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

他把智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认为智育对于人之所以必要,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他进一步指出,智育的任务首先是使学生在所有学科方面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但决不能把智育的任务简单地归结为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离不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他说: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维”。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让学生变得聪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观念,让我的认识不在狭隘,让我对教育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类似的句子很多,它们就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一路读来,惊喜连连,它们吹散我眼前的迷雾,让我清醒的走在前行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柳暗花明又一心》——城关镇南街小学方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