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冬至圆(一)

小时的家贫寒。

冬至时节天寒地冻,老家又有一个习俗叫“开阳”,就是这一天允许村民到山上捡拾松树的枝条和落下的松针,平时为了保护山林是禁止的。没有燃气的年代,树枝是最好的柴火,松针又是最佳的点火神器。所以全村的大人往往在凌晨三四点(村子里会有人敲锣提醒,小时候的我一直不知道)就起来上山去了,贪睡的孩子们继续留恋着被窝。我起来时,发现大人们都不见了,但锅里竟然有一碗圆子,裹了豆粉,留有余温的大锅没有让圆子变得梆梆硬,咬起来反而添了一些嚼劲,豆粉沾满了嘴唇,香得你舍不得马上舔完。那是赶早上山弄柴火的母亲留给我们的温暖记忆。

这种圆子或丸子,我们称之为“擂黄圆”。适量糯米粉,用热水搅拌成絮状,揉成面团,再搓成一个个丸子,投入滚烫的开水(有时会放在粥里)中煮熟,捞出,放进事先炒好的豆粉中,让圆子在豆粉中打几个滚,用筷子扎一个,咬一口,豆粉就会沾满唇齿。小时候喜欢甜食,总是会不停地去滚圆子,一个圆子下肚,感觉豆筐上的豆粉会少一个窝。大人们肯定没有我的适意,赶早的塞饱肚子可以做上大半天的活,多弄些柴火才是冬至日的正事!

母亲的冬至圆个头超大。可能是活儿多的缘故,母亲很少做那些精致的吃食。前几年吧,冬至恰逢周末,侄女休息在家,难得可以吃上擂黄圆。睡晚了下来,母亲问她要几个,她说5个吧,可能以为是汤圆的尺寸,然而母亲从厨房出来时,说先吃三个吧,我们正纳闷为啥不给5个呢,当我们看到实物时,瞬间明白,一个碗根本撑不住三个xxxl码的圆子,侄女连忙把其中一个送给了我。现在想来,小时候的冬至圆应该也是差不多大的,只是物资丰富之后,略显娇贵的肚子再也装不下那厚实丰满的圆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亲的冬至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