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电商平台促销策略,网红带货升级新玩法也将会万变不离其宗

五一再次迎来电商大战,为什么不能先谈“藏富于民” 再谈“消费升级”

这篇文章注定是要被阉割。谈到一些现今​问题,贫富差距,以及网贷盛行,拉高了中低产阶级的购买欲望,若加上房贷,进一步榨取了未来收益。这样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消费升级”是当今国策,以消费拉高GDP,以人们的过度消费拉高在国际上、在金融数字上那一点点的波动和影响力。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失业潮和中小企业倒闭潮正在上演,在这样的一种现实中,这样的过度宣传消费,过度诱导购物真的好吗?

剖析电商平台销售策略,网红带货升级新玩法也将会万变不离其宗​​​​​​​​

当今中国大多数节日,用一个名称就可以全部概括,就是购物节。双十一,双十二、元旦、国庆、五一等等,不是购物就是旅游,反正都是消费。我们就以2009年双十一开始的第一年算起,至今为止,已经走过12个年头,在消费盛行的这段时期里,各大电商平台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里面蕴藏了太多的智慧和对人性的了解。

我们先以电商平台促销策略开始......

很多人已经感觉到如今电商平台玩法的复杂和繁琐,电商平台为什么不直接采用5折或7折的做法?而是设置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促销门槛和多种多样的折扣券呢?

接下来的阐述中为了把错综复杂的促销信息理清楚,暂且先记住一个词:剩余利润。

就以常用的保温杯举例:假设保温杯的市场定价为100元,各类成本加一起为40 元,产生毛利60元。为了方便理解,暂且粗略的把购买保温杯的消费人群分为三个等级:A类消费人群,具有很强的购买力;B类消费人群,具有一定的购买力;C类消费人群,较弱的购买力。

假设:A类消费群愿意用100元购买;B类消费群愿意用80元购买,C类消费群只愿意用50元购买。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五一劳动节这样的促销节日中,保温杯该如何定价?

这个时候,我们再做一个假设,促销期间会有100个人购买保温杯,消费人群按2/5/3黄金市场比例划分:也就是说会有20个人愿意用100元购买,毛利是1200元/20人(100元-40元/成本×20人);50个人愿意用80元购买,毛利是2000元/50人(80元-40元/成本×50人);30个人只愿意用5折购买,毛利是300元/30人(50元-40元/成本×30人)。

从以上的计算看出,保温杯定价80元最为合理,产生出最大毛利2000元。

但是,这并不符合作为一名优秀商人的思维模式,商人的思维是逐利思维。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反向思考一下:

当80元这个价格被定死后,A类消费人群明明愿意花100元购买,为什么要白白损失20元/人的利润不赚?C类消费人群只要定价50元就会购买,为什么要放弃10元/人的利润?并把这类消费群体拒之门外?

A类消费人群多出的20元/人和C类消费人群10元/人,我们暂且称之为剩余利润。也就是说,明明可以赚到却没有赚到而剩下来的利润、明明可以争取到却不去争取而剩下的消费群体,在这里我们暂且称为:剩余利润或者剩余价值。

那么,如何解决剩余利润?

如何把保温杯用100元的价格卖给A类消费人群?用80元的价格卖给B类?再用50元的价格卖给C类?最终获得3500元(A类1200元+B类2000元+C类300元)最大毛利润?

如何利润最大化才是优秀商家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既不把C类消费人群吓跑,又不能让A类消费人群把可以花掉的钱花掉?与此同时,还能坚固自己的品牌让更多人的认识,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传播作用。

因此,一套眼花缭乱又错综复杂的促销的组合拳孕育而生,大概的方法是:折扣券+社交+小游戏+页面跳转。

各大电商平台设计的促销活动虽然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乍一看,主要针对的是C类消费人群,折扣很诱人,但同时又对A类消费群体设置了限制。我们简单做一个梳理。

再以保温杯举例:假设直接5折,A类和B类消费群不需要任何时间和精力成本都可以轻松购买,那么对于电商来说,剩余利润被大大浪费。但是,加上罗盘抽奖、商家优惠券、朋友圈分享后再抽奖、拼单再优惠、做个小游戏等等呢?其中每点击一次页面就会跳到下一个页面,一旦遇到信号不稳定又会出现卡页了呢?

这一连串的操作对于A类消费群体就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因为,购买过程无意间产生出太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其次,发朋友圈打折这样的动作,对于A类消费群体来说,只为便宜十几元要牵扯到自己的社交领域,还给商业打了广告,他们会认为不值得,没面子;再次,A类消费群体的年龄相对于​BC类人群偏大,折上折、罗盘抽奖、养鸡换积分等等这样的设计会让A类人群看不懂,要花费太多精力研究,这个时候,大多数的A类消费群体会选择放弃,并会直接购买。

我们再来看B类消费群体,这类人的购买心理是什么呢?既然赶上了促销,自己也确实需要,只要比平时便宜就好,但是能便宜多少,他们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也不想花太多时间去研究这些玩法,他们会抢几张容易抢到的优惠券,简单做个对比,但是对于是否一定要5折或者折上折并不会过于追求。所以他们只要获得了满100减20这类的折扣券,就会直接入手。而这样的券也是最容易获得的,B类人群被成功的分离了出来。

C类群体是与A类B类完全不同的消费群体,他们虽然购买单价不高,但是精力旺盛、时间充足、反应机敏、对新事物具有探索欲。所以各类电商的促销设计才会针对C类人群。C类人群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轻而易举的看懂平台推出的各种玩法,他们的社交圈相对于AB类人群更加的简单,更加的直接,没有太多顾虑。所以他们可以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以5折或者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

但是,针对C类群体的另一个问题再次摆在商家面前。还记得之前提到的消费群体2/5/3黄金分割吗?C类群体占据30%的市场份额,却贡献了最低的毛利。作为优秀的商家会怎么想?

我们还是以逐利思维来思考,C类人群的特点是什么?精力旺盛、时间充足、社交圈相对于AB类人群更加简单,更加直接。也就是说C类人群具有很强的活跃性,这不正是广告和产品推广的最好人选吗?各类的拼团、拼多多、返利不正是通过这类人群的活跃而活跃在各个朋友圈、各大群里吗?C类群体获得最低的产品单价,同时为商家节约了更多的产品推广经费。

做一个总结:为A类群体设计限制,又能挑出B类群体,同时促使C类群体为其产品推广。各种折扣券的玩法,解决了同一款产品用三种价格卖给三类消费者的难题,从而取得了剩余利润的最小化,也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这就是作为优秀商家的谋略。

反观消费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对于每年的各类节日,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法,我们该以哪种姿态面对呢?

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沉没成本”,取决于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社交成本。若是追求折扣就需要用“沉没成本”做交换;若想简单便利就直接购买。

圈里的唐僧,围场里的猎物

消费者与电商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很像孙悟空为唐僧画的那个圈。

目前直播带货兴起,全民不是在卖货就是在买货,假以时日​,直播带货也会衍生出更多的促销的手段和眼花缭乱的更多玩法。还是那句话,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设计都是为了交易,都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

再次回到文章的开头,当今“消费升级”是国策,促销是手段,我们就像是圈里的唐僧,围场里的猎物。看看我们的书架上,抽屉里、书桌上,有多少东西是必需品?有多少东西是贪图便宜?有多少东西只是一时的冲动?我们的购物车里少几样东西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我们真的很迫切的需要我们所购买这些东西吗?

目前媒体鼓励我们购物,各类产品放大我们的需求,各种折扣诱导我们消费;若我们能够认清需求,认清有用与无用,不就可以跳出这个圈了吗?有用的东西再贵都便宜,无用的东西再便宜都贵。产品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只是拥有而不用。同理,电商也好,直播也罢,只是渠道,是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必要。收起欲望面对现实,在目前的极现实的处境中,先谈“藏富于民”,再谈“消费升级”。

你可能感兴趣的:(剖析电商平台促销策略,网红带货升级新玩法也将会万变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