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策:秦取楚汉中

秦策:秦取楚汉中

楚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往往充当着冤大头的角色。虽然楚国一度仗着国土广大,在春秋时期辉煌一时。但是历史进入战国之后,楚国表现一直都平平无奇,不温不火。战国前期是魏国在中原独领风骚,后来魏国被齐国在桂陵、马陵打得元气大伤,继而又被秦国夺回河西,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是秦国、齐国、燕国、赵国、先后崛起的时代,战国风云大多自这几国出,楚国偏安南方,似乎少了北上进取的锐意。在风云突变的战国中后期,楚国一直扮演的是个软弱可欺的形象,因此为后世史家和起义军同情可怜。尤其是在秦国和齐国漫长的争霸拉锯战中,楚国在齐国和秦国两股势力之间摇摆不定,“朝秦暮齐”,没有一个长远的外交战略,也没有一个长远的军事战略。军事外交方面都不认真对待,对于这样一个有实力进逐中原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匪夷所思。

楚国的摇摆不定,导致今天被秦国打了,明天被齐国打。

相比之下,秦国的国策很明确。但是对于楚国来说,秦国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要靠联合楚国来压制齐国,并对三晋展开军事行动。另一方面,楚国和秦国相邻,国土广,政治弱,军事落后,国家机器腐朽。对于秦国,楚国是一块枕边的肥咸鱼,要想秦国不趁着机会咬一口,实在是不可能。所以秦国对楚,一边打,一边拉。打完了拉,拉完了再打。楚国往往束手无策,按说被秦国涮了多次,早就该和它不共戴天了,可是每次打完了之后,秦国又往往能够拉拢楚国,楚国目光短浅,对抗秦国的决心一直是不坚定的。

这也就导致了本文所描述的现象。秦国先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又在蓝田大败楚军,韩魏两国想趁此偷鸡,袭击楚国,楚王急速收兵回国,防范韩魏。后来齐、魏、韩三国联军计划攻击楚国,但是怕秦国干涉。于是有人给孟尝君出了个主意,让人去告诉楚国,三国假装攻楚,其实志在秦国,楚国要是能响应,和三国一起攻打秦国,那蓝田也不难得到,何况楚国之前被秦国夺取的旧地呢?

楚国果然欣然响应三国的计划。结果三国猛攻楚国,楚国向秦国求救,而秦国不敢出兵。三国攻楚,大胜有功。秦国事先听到风声,怀疑楚国求救是诈骗秦军的计策,所以宁愿坐看楚国被三国打败也不出兵救援。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关系。这个道理,楚国似乎并不清楚。秦国号称虎狼之国,奸诈狡猾,无恶不作,难道其他国家都是好鸟?少了进取之心的楚国,不可避免地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不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主动积极的政策。相反的,今天联合秦国对抗齐国,明天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后天大后天就相继被秦国和齐国涮了。还有韩魏两国时不时来骚扰挑逗。楚国在这些国家之间忙得晕头转向,打铁还需自身硬,楚国怎么都硬不起来。

最后到了秦统一六国时期,楚国集结六十万大军抗秦,逼得始皇几乎倾尽全国兵力,交给王翦,才灭了楚国。楚国到底是硬气了一回,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惋惜吗?反正锤子是惋惜不起来。


原文:

秦取楚汉中,再战于兰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兰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有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策:秦取楚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