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丰:向“大禹治水”先行失败者鲧致敬

大禹治水,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重读《史记》卷二《夏本纪》,我才透彻地体悟到大禹完成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承受了多么沉重的压力,是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用今天的视角看,大禹可以说得上是“官二代”的。他的父亲鲧,被帝尧封于崇,还接受了治水的重任,最低也要算是水利部部长了。因此,我们今天在谈论“大禹治水”的时候,应该先谈他的父亲鲧(gǔn)的。

面对着“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帝尧开始征求“能治水者”。当年,这或许比今天寻找能够制造“两弹一星”的人才还要难。但是,群臣和地方部落首领——四嶽很快一起向尧推荐了“能治水者”鲧。开始,尧持否认的态度,他的考核理由是鲧“为人负命”,也就是“不听话”。

显然,当官要听话,要服从上级,这个要求不是从今天才有的。但是,地方部落首领——四嶽坚持认为在治水方面没有人能够超过鲧,“愿帝试之”。就这样,鲧作为一个“试用干部”走上治水的舞台。

鲧的治水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试错过程”。他采用了“障水法”,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希望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谁料,效果恰恰相反,洪水泛滥之际,水比堤高,水淹堤平。“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这个时候,领导换届了,舜接了尧的位子,到各地视察,当时叫“巡狩”。走到鲧的工作现场,看到的是“鲧之治水无状”,于是在羽山脚下把鲧杀死了。此刻,我猜想,鲧的死因,看起来是因为治水的失败,实际上还是因为“不听话”。领导,常常允许下属失败,但不允许下属不听话。

想一想当初,鲧是因为群臣和地方部落首领——四嶽的一致推荐,才有幸成为“试用干部”的。这说明从中央到地方,都是认同鲧的。现在,当鲧被舜杀掉以后,“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也就是说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认为舜的这个血腥行为是正确的。

说实话,我不相信司马迁的这句话。当初一致推荐鲧的各级干部,对此的想法不可能是一致的。如果真的是这样,他们就是在自己啪啪“打脸”。

那么,这些各级干部为什么能够容忍舜把鲧杀掉呢?首要原因,当然是因为鲧没有做出治水的的政绩,在政坛上没有政绩,再加上“不听话”,出路就只有一条了。此外,这些各级干部应该是担心被追究“推荐之责”的。

“问责制”,也是官场利器之一。这样,他们也就只好异口同声地称“是”了。直到今天,还有人把中国的“尧舜禹时代”看作是“古代最民主的时代”,好好读一读“鲧的治水史”,观点或多或少会有些改变的。

不管怎样说,在我看来,鲧都是中国治水史上的先行者,他的“试行错误”,恰恰成为他的儿子大禹以及中国古代成千上万治水官员的沉痛教训。历史,是在“试错”与“纠错”、再“试错”与再“纠错”中前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也应该向失败者致敬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蒋丰:向“大禹治水”先行失败者鲧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