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56睡,5:42起床
今天下午三四年级班上课,学小古文《鲁人报父仇》,小伙伴们“发飙”了,思维如泉涌,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原本一节课完成,结果延长至两节课。我也达到了本学期教学中的巅峰体验。
小古文,大世界。只要启动思考,用心探索,会收获满满的。
二、继续读池宇峰《人的全景》(285-310)
创新来源于叠加,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事物和逻辑的一种组合。
获取新元素是我们创新的第一步,只有得到足够多的元素,并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叠加,才能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正因如此,在和其他人一同讨论问题时,无论对方有多么天马行空的观点都值得一听,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感知自己没见过的元素,还能吸收他人的逻辑,多种元素、逻辑碰撞之后就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创新。
要想拥有创造性思维,你需要一个放松的、不受限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头脑中的元素可以天马行空的产生连接。
在创作初期要抛开完美主义,不要急于批判和否定初生创意,要学会接纳“不完美”。
重视反馈,虚心接纳意见。
我们做一个产品时,要解决的是人们真实的痛点。因此,要做商业创新,我们要抛开需求,找到痛点。
第一,需求不是本质,痛点才是。
第二,满足人们没有说出口的痛点,比如在路上的时候不能听音乐,于是随身听出现了。消费者之前之所以没有相关需求,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新技术的进展,无法说出解决他们痛点的新方式。
第三,痛点不可能是假的,是真实存在的。
有的人是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拼凑出一个产品,并坚持认为这个产品一定是有需求的,有的人则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当成了大众的兴趣爱好,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一定会喜欢,这都是弹簧补偿的陷阱。
第四,创新就是要把不爽变成爽,把不能变成能。很多人没办法自己做饭,但又没空或者不愿意外出就餐,这就是个痛点,网络定送餐业务把人们的这种不爽变成了爽。排队买票的队伍太长,这就是痛点,网络售票就消除了人们的这种不爽。这就是创新的核心点,找到痛点,把不爽变成爽,把不能变成能。
所有的痛点都是有局限导致的。(能量边界、信息边界和效应边界。)快递、网上订送餐、网约车等创新服务,都旨在帮助人们节省更多的能量;各类社交网络、论坛、短视频应用,都旨在打破人们的信息边界,尽可能创造更多新鲜有趣的内容去刺激人们因边际效应而日渐麻木的神经。可以说,一个产品能打破越多的局限,就能影响越多的用户,就能收获越大的成功。
如何发现真正的痛点?我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对问题进行层层拆解,找到最小的不可拆分单元,确定痛点的精确位置。比如,要解决房屋漏雨的问题,我们需要确定究竟是哪块瓦片下有缝隙,这就是精准定位。对问题进行一层层拆解,直到问题背后的原因逐渐清晰,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一日一言,要善于总结规律,每日总结一条规律。规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创新规律,需要我们经常收集已有的创新案例,从中总结创新规律,以充实自己的经验价值清单;另一方面是事物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经常总结事物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们提高归纳能力和洞察力,进而对痛点的拆解会更为精准。
第二,一日一书,要博学多识。创新就是已有元素的叠加,因此,了解的元素越多,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多读书、多游历、多交流,收集更多的“多宝豆”,这有助于人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观念,这些知识和观念进一步拆解和叠加,产生创新的概率,自然更高。
第三,要坚持一日一新。无论从事哪种工作,都坚持每天至少一个创新想法,时刻在头脑中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拆解、元素腾挪、元素叠加的一系列动作。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这一系列动作就会成为我们头脑中的自动化加工过程,一遇到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一方法进行处理。那时,创新就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生活习惯、一种自觉意识。
第四,要掌握思维训练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想提高记忆,一定要先拥有顺手的工具。掌握一些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很多书中都会提供一些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曼陀罗法、分合法、逆向思考法、属性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优缺点列举法、5W2H检讨法、目录法等。这些方法与全因模型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显著。
第五,要勤于思考。其实创新的本质和方法并不神秘,但创新的重要阻碍在于人具有拒绝改变的倾向,这种变化惰性往往才是最需要克服的。凡是头脑懒惰的人,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只有使脑子不停地思考,才能使各种创意不断地待机轮巡,进行碰撞。世界上的好多发现,看似是科学家的灵光乍现,实际上是科学家经过深入思考后,在某个机缘触发新的元素叠加才冒出的火花。
不夸张地说,几乎人类所有创新的素材、方法和逻辑都来源于自然界。取材于自然界,造福于人类,这便是创新的第一个规律。
思维逻辑是人类认识和使用经验的方法,比如组合、拆分、类比、取反等。有了这些思维逻辑,人类就能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发展、改造、创新。
组合,是将不同的物品、技术拼接到一起。把看起来不相关的东西重新组合,使之形成联系,这就是“组合”这个思维逻辑的关键点。
类比,是指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从中找到他们的类似之处。
取反,实际上就是逆向思维。风能够吹动扇子,而反过来扇子也能扇动风,这就是取反思维逻辑。
拆分,其实就是将整体变为部分。稻盛和夫提出了“阿米巴管理制度”,即把庞大的组织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组织,让它们独立经营,独立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