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内驱力的强度和长期性?|《驱动力》

日前分享了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感觉意犹未尽,几个问题一直在脑子里盘旋,需要「问一问」。


(1)

《驱动力》阐述第三种驱动力来自内在动机,鼓励人们给自己创造自主的环境,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做?

这样做的后果,一定会达到最好的结果吗?去掉制度约束的环境,是不是会制造出更多偷懒的人?

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底层逻辑,避开制度的约束,很大概率是你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于偷懒的人,则有了更好的借口,不负责任是不是会成为一种常态?

当然不!作者认为,鼓励自主并不是鼓励不负责任。书里提到的三种驱动,第一种是来自本能的生物驱动,第二种是来自外部压力的外在驱动,第三种是来自内在动机的内在驱动。

无论运行哪一种模式,客观上人们都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每一种模式的运行均建立在对我们内心深处不同的假设之上。

第一种驱动的假设是为了生存。第二种驱动的假设是为了获取自由。第三种驱动的假设则更加复杂:可能是为了确保自己对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团队的控制权,而需要达到这个目的的必经之路;也可能只是纯粹的没有任何预设目标的热情投入,内心会收获纯净的喜悦。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对管理者来说,最好的策略是弄清楚每个人眼里哪项自主最重要。

比如谷爱凌在此次冬季奥运会上的耀眼之跳,这个女孩的内心,有一种对于滑雪运动的迷之热爱,即使遭遇挫折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状态,进一步超越自己。

总结「1」:在驱动力这件事上,首先要遵循个人天性——我们天生就是玩家,想要做的是自主的个体,而不是机器人。

(2)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保持内驱力的强度和长期性?

喜新厌旧也是来自人性的底层逻辑,要克服这一点,至少要做到由作者所说,有一种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状态能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关注于当下。如何能更好的保持这一状态呢?

书中的观点是要努力脱离X型模式,让自己始终沉浸在自主状态的I型模式。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始终和I型模式的人在一起,你会不知不觉成为一个同类型的人。

Atlassian的经验表明,要出现I型模式,人们必须在以下4事上能够自主: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和工作团队。围绕这四个要素,一个人或许表现不明显,一群人作用便拥有了一种有共性,且相互作用的磁力,即场景。

这个观点与戴维•索恩伯格在《学习场景的革命》一书中提出的「场景」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好的学习场景是「营火」(听故事的地方,听知识权威者讲述);「水源」(对话发生最频繁的场所);「洞穴」(反思式学习的场所);「生活」(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回想一下,我们(或者孩子)所处的学习或者工作环境是否符合了这四个因素的整合?——这个过程基本符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可以将所学知识更好融入生活,从而督促个体进一步成长。

总结「2」:在驱动力这件事上,应该有效利用或者设置场景,借助环境的力量,保持内驱力的强度和长期性,让内心的自主性进一步强大。

(3)

谈及自驱力这个问题,是源自昨天和女儿的一番沟通。

妈妈,我今天完成了20页数学题,基本不打梗。

对于重文轻理,偏科严重的大Y来说,这的确是让人惊讶的改观。

找到节奏了?我试探着问。

对,每做完一道题,都有一种成就感,背后推动自己的力量就是,原来这么难的题我也会做,原来这个大老虎也不是这么可怕。女儿畅快笑道。

记得开学后测试,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拿到好成绩的时候,她也没这么开心。

这让我想到,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的「自证预言」,很多时候不需要他人的评判,我们内心的自我否定,就在验证着这种预言的准确性。

比如你预言的好事多半最近不一定会发生,但如果更相信可能发生坏事,那坏事多半就在半路等着你。对,它在按照你的期望发生。

不要以为这是迷信,这里重要的一点在于:不相信坏事会发生,才是好事发生的前提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相信,甚至期待那些不幸发生时,还有多少余力去关注真正幸运的事情呢?即便有机会,也大概率会在不经意间错过了。

比如孩子学习这件事儿,除了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差异之外,多数人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能学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自己也觉得很努力,但是终究没有学好的原因。因为他们每次学习,其实都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我确实学不好呀!

所以说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最根本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的不仅是他人评判(世俗观念)的栅栏,更要打破「自我」圈禁的高墙。

总结「3」:在驱动力这件事上,提高认知的维度,从心底里做好准备,学习/工作这件事儿没那么难,是可以做到的。认识到这一点,内驱力量进一步强大了。

那么,从思维到行为,怎样让内驱力一点点「坐实」到生活中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保持内驱力的强度和长期性?|《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