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模型:让他人动起来

排除掉亲朋好友出于面子问题的呼应,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在你组织的任何需要他人参加的活动中,做到一呼百应,内心将会感受活动的成就?

回到现实生活来,无论你是公司的管理人员,还是你被受命与组织某项活动,谁能够确保做到一呼百应呢?

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呼”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应”或者行动呢?甚至留下了回味不尽的尴尬和遗憾呢?

如果你去过教堂,你会感受到教徒的虔诚! 如果你去过寺庙,你会感受到生中的定力!

然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情不需要奔走呼叫,就有一群人安安静静和有序的并且发自内心的去坚持着做。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的行动差距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说服技术研究实验室主任福格博士,构建一个行动模型B=MAT,其中B代表行动,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动机模型讲的就是触发行动的三个要素,接下来我们对这三个要素一一分解,以更加深入了解动机模型:

首先,关于动机,福格博士认为,驱使行动的核心动机无非三种: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追求希望-逃避恐惧;

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并且认为每组两个要素就像杠杆的两端,其上下摆动幅度会导致人们做出某种举动的可能性,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意思就是,追求某种期望的东西会增加行动的可能性,而逃避某种不期望的东西,只会把自己关进自己的小黑屋,静静的等待而无动于衷。

其次,关于能力,就是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创新三步法》的作者丹尼斯.豪普特利认为:当你使用某个产品时,所花费的步骤能被缩减或是优化时,用户使用它的频率就会增加。简而言之,人们更期望以简单的步骤完成某件事情,而不喜欢以复杂的步骤完成某件事情。

福格博士总结了行为简洁性的六个要素:

第一,时间,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时间

第二,金钱,从事某项活动所需的经济投入

第三,体力,完成某项活动所需消耗的体力

第四,脑力,完成某项活动所需消耗的脑力

第五,社会偏差,他人对这项活动的接受度

第六,非常规性,某项活动与常规活动之间的匹配程度或者矛盾程度。

这六个要素,构成了我们简洁行为的模型,但究竟该以哪个维度来解决行为呢?

博客发布平台及twitter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认为:选取人性中的某种欲望,最好是让人魂牵梦绕的某种欲望,然后用现代科技来逐步满足这种欲望。

也就是说,这六个要素中,究竟该选择哪个要素对行为进行简洁化,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或者人性,然后基于此找到一个切入点或者一个组合切入点,来完成行为的简化。

举个例子,企业之所以有猎头的需求,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企业的招聘人员承担着按时招到一定数量的优质人选,这是个效率和质量并存的心理需求,所以就催生了猎头业务的增量,同时也构筑了猎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关于触发,它是促使行动的诱因,包含内部触发和外部触发,所谓内部触发,就是当下的情绪,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正面情绪,人的本性,当产生情绪的时候,会选择某种方式满足情绪的需求,如果某样产品或者服务,恰恰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自然建立起情绪和产品或服务的链接,并且由此引发个体的行为,起到消除或者满足情绪的作用或功能,慢慢的就会形成情绪和产品之间链接的自动化,从而养成习惯。

举个例子,如果你觉得一个人读书太累,太累就是一种负面情绪,而恰恰时刻,你知道一种可以让你读书不累的产品或者服务,那么你会采取接受这种产品或者服务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情绪和产品或服务之间的链接,并由此形成了行动习惯,甚至是无意识的行动习惯。

打开电视,所有的广告都在通过他的广告语,促使这种情绪和行动之间的链接,以便引起体验或购买行为。

需要声明的是,没有哪种思维模型,涵盖你看待或分析问题的全部,行动模型也不例外,只能作为分析受众群体的一个工具,模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才是世界多彩的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动模型:让他人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