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关于用户经营与用户成长体系(附彩蛋儿)


「1.问题」

近日将碎片化时间穿针引线,集中梳理了关于品牌营销与游戏化任务两个维度的储备,将两者关联后,惊喜发现一个组合拳的打法:可通过使用过程中的游戏化设计,向新老用户群植入「其实都有,这里更好X」的锚点。其中X包括的关键字有“用”、“玩”、“便宜”、“品质”等等。

关于锚点,言简意赅的说即是用户的心智关联(潜意识里),即「如何让用户在无感知或是浅层感知情况下,将自身需求与某个产品/服务进行匹配」,从而达到现时大概率关联的现象:「咖啡=星巴克」、「淘宝=买买买/电商」、「罗胖=知识付费」、「京东=快」。


品牌营销更偏向于心智占领,而达到此目的的方式之一,就是游戏化/任务化策略。


总结输出的游戏化包括白帽(偏正向)、黑帽(偏负向)、中立三个维度。一是白帽策略里包括①使命、②成就、③创意反馈;二是黑帽策略里包括⑥稀缺、⑦未知、⑧损失;三是中立属性的④身份权益、⑤社交关联,能让用户热爱,也能让用户延误。


细想一下曾经玩过的网游,现在日常接触各产品的用户等级,以及需要完成一系列动作解锁开来的权益匹配策略,均无出其左右。但十有八九都已上架此类策略的当下,也产出了一些需要探索的问题:


1-用户成长体系是什么,游戏化/任务化在其中能如何作用?在当下场景里应该如何展现? 

2-作为工具类/服务类平台,在用户产生需求→需求满足的几分钟场景里,有哪些策略能让用户体验到「我们想让其产生的感觉」?

3-当策略与KPI强关联时,如何快速落地?

4-行业内最顶级TOP10中,哪些可借鉴?那些游戏化/任务化的高手们,此时他们都在想/做什么?


最后,近期也想约各种做策略和任务设计的大咖请教一二,提上日程,自带酒水。

「2.回答」

回答以上的问题。


1-用户成长体系是什么,游戏化/任务化在其中能如何作用?在当下场景里应该如何展现? 


是一套机制,通过引导用户触发各种行为并将其数值化,用来衡量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和贡献度,通过结构化的展示和梯度奖励的手段,引导用户持续触发「期望行为」,最终实现个人流量价值的最大化。


游戏化/任务化即入口,将「期望行为」包装成一个「有奖励」的游戏,根据游戏不同属性,可分别展示为:

-按用户成长路径:新手任务、升级(成长)任务、不定期任务;

-按任务重要性权重:关键任务、日常任务、拓展任务;


2-作为工具类/服务类平台,在用户产生需求→需求满足的几分钟场景里,有哪些策略能让用户体验到「我们想让其产生的感觉」?

在分析诸多竞品,结合现有产品思考的过程中,总结了从用户视角出发的的“4可”:

门槛可进入:低门槛,循序渐进,门槛太高容易失去引导用户迈出第一步的意义。

激励可感知:在每一个环节环节上植入最能引发用户进入到下一环节的激励,并争取全程可视化,让其有所期待,只需进入到下一面。

等级可期待:用等级与权益挂钩,任务和玩法保持新鲜感,适当时可以考虑一下降级以及上下限机制,如结清后30天未用信,则进行降级或是成长值扣减等。

体系可拓展:类似游戏系统升级,通过不断为玩家提供更高级别的任务,更强的装备来吸引玩家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未知感」,作为成长体系,可拓展的必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3-当策略与KPI强关联时,如何快速落地?

一个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项目管理。

近期的实战拆解以及多部门协作中,深刻认识到了搭框架、拆任务,找负责人,算时间,渐进明细这几个项目管理关键字的重要性。

同时作为项目Owner,结合我厂的项目推进节奏,除了具备运营和方案能力之外,更要有「产品化思维」的能力,即需要规划方案,也需要落地推进,更需要讲明白项目要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怎么做(how)。表达过程需千人千面,深感对于横向知识体系的认知还需要加强。

4-行业内最顶级TOP10中,哪些可借鉴?那些游戏化/任务化的高手们,此时他们都在想/做什么?

这方面还在探索ing,汇总了个思路脑图,还在做增量和减法中,下一期在讲,这里先推荐本书:

《游戏化实战》——Yu-kai Chou著;

将游戏化升华为八角行为分析法框架,通过8大核心驱动力的作用讲解,很通投的解释了游戏化设计的底层思路,很赞。

其他输入来源包括最近研究了支付宝、Keep、招商银行、P2P理财类的各类产品,只能说各家都有灯火,最璀璨的永远在下一处。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关于用户经营与用户成长体系(附彩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