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我理解中的作者观点+网友观点总结。有不妥请指出,谢谢。)

前言

奥威尔(《一九八四》)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用文字记录历史、用钟表量化时间等等例子表明,我们对大自然和自身研究,是通过媒介进行的。媒介是某个文化中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对于能否表达特定意思有重大影响。例如,烟雾信号不能作为表达哲学含义的媒介;广播演讲能传播思想但不能作为展现演讲者个人形象的媒介;抽象的神明被绘画、雕塑等媒介具象之后失去了原先的神圣,等等。此外,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因为文化(或信息)每被媒介传播一次就被打上一层从不同角度再创造的烙印。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也正是为了表明媒介对信息的影响之大。

尽管马歇尔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但作者认为,媒介传播的结果不是客观真实的信息,而更像是一种隐喻,是信息经过媒介特殊过滤后的不客观产物。同一信息会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形成侧重点不同的隐喻(可以类比真美猴王和他那几个形态各异的分身)。

《娱乐至死》中,「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这两个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33113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作者抨击的重点不在娱乐信息(例如热搜“XX明星离婚”)本身,而在于传播信息的载体(具体指当时刚刚取代了印刷机的电视机)。人人都知道娱乐信息不能作为真理,不会认真对待,所以不足为惧,而“电视机”作为先进的媒介,在传播严肃信息(具体指政治、宗教、信息和商业等公共话语)时会潜移默化地将其“娱乐化”,这一点不容易被观众察觉,观众以为接收到了真理其实并没有,所以很危险。也就是说, “娱”与“非娱”之间界限的日益模糊会在无形中产生严重的后果,所有的东西都以娱乐的方式展示出来是危险的。

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文化。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三个例子:

1、西部非洲部落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作为载体,导致他们的文化通过口述方式传播。

2、大学生论文中的援引只能是引文,而不能是引用别人的口述。文字作为载体时可以使得传播的内容更接近真理(因为方便了后人校验)

3、雅典人认为语言中的修辞作为一种载体,和表达的内容有关,即“修辞是正确的观点得以被发现和阐明的正确途径”。(苏格拉底本人驳斥这种观点)

以上例子表明,真理必须要经过媒介修饰后才能展现在大众眼前。但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到底什么媒介才是传播真理的正确媒介,每个人各有想法。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传播真理的正确道路,但之后的人们却认为“做实验和基于一些前提的推理”才能发现科学真理。(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亚里士多德相信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就是因为他没有直接去数一数,他选错媒介了!)基于上面的讨论,作者认为“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虽然现代人被很多既定的揭示真理的方式深深影响(比如他们认为在表述经济学真理时,数字是比诗歌更最好的方式)但其实决定用什么方式揭示真理其实是有点武断的。

如果智力是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交流方式对想要从中获取信息的人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一个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社会就要求人们有能力“控制身体保持静止状态从而进行阅读”、“能理解文字的含义”、“能判断作者的态度”,等等。

第二章结尾作者写了三点总结,旨在澄清一些误解。第一第二点这里就不重述了。第三点指出,作者攻击的不是电视机,因为电视机也有他的价值,比如给空巢老人带来慰藉。他担忧的是电视机把人们从理性思考中带跑偏了之类的负作用。言下之意:电视机用来传播娱乐信息即可,严肃信息需要印刷机传递

你可能感兴趣的:(《娱乐至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