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故事 | 来到南苏丹,你便会知道什么叫做中国骄傲!

执笔作剑  书写生活  挥洒豪情

在这里,告诉你最真实的军人生活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张译 -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我是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从军8年,曾参加海上武装泅渡、登封抗旱、中部铁拳装甲兵集训、工程兵战训法集训观摩、中部砺剑—2016、决胜确山—2014、首都卫士比武等十余项大型比武以及保障任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国际维和将可能是我军旅生涯中的参加的最后一次大项任务。

9月21日,我和我们那一批次的战友们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登上了飞往异国他乡的航班。几经辗转在南苏丹的首都朱巴落地了。初到异国,下飞机后第一感觉就是热,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对这个非洲国家新鲜与好奇,满眼的都是国内少见甚至没有的镜头。因为有不能随意拍照的规定,所以只能用眼睛将每一个画面捕捉,然后印在脑海里。

初到朱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天晚上,因为来时正值这个非洲国家的雨季,所以经常有雷电和暴雨。考虑到还要调整时差,又都睡的都比较早。大概是当地时间下午7点左右突然一声闷雷在耳边炸响。我当时一下子就坐了起来,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是迫击炮的声音,第二反应就是完了,没有枪弹不能还击,甚至连工兵锹都没有想自己挖个掩体都成了妄想。后来过了好久没有声音,出门找了个哨兵一问才知道原来只是打雷,也或许是我的神经太紧张了。

来到瓦乌任务区之后,还没下飞机就看到这里一片红土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荒芜。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我认为这里还不如我小时候我们家的那个小山村的形象。坐车离开机场在路上看到一个个肤色不同和我的曾经有着一样年龄的孩童,看到我们就追着我们的车奋力的奔跑着、费劲的竖着大拇指,兴奋的叫喊着“China、China”。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有种莫名的骄傲,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我们的汽车和面庞,并没有看到我们左臂上悬挂着的祖国的国旗,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高标准完成联合国赋予的每一项任务,让之前在这里执行维和任务的战友辛苦换来的大国形象不“毁容”,中国速度不“减速”,中国质量不“变质”。

在任务区我所受领的第一项任务是垃圾场改建,大概距离我们营区6公里左右。驾驶平板车在路上,就看到很多和我肤色不同的少年追着车子在跑,并逐渐靠近。由于后视镜视野有限加上又是头车,所以并不知道他们的意图。大概过了有1公里左右,后面的自卸车从对讲机里呼叫:平板车,平板车你的车后面都是人没看到吗,要不要驱赶一下这样太危险了。就这样车队被“逼停”了,一停车,上边的人都开始往下跳。然后车队继续出发,一出发就又跑上来。如此反复几次之后也就随他们去了,等我到地方之后一看,车后边的人至少有一个加强排。这让我想到了被人称之为“开挂民族”的某国,渐渐的我们的施工车队就成了他们的公共汽车。

后来因为任务的需要,加上我是道路连队的班长参加这次维和行动,就调整我去参加主要补给线的道路施工。经过前期的工程勘察,这条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样说吧,猛士指挥车在那条路上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行驶,每踩3秒油门我就要点一脚刹车,“路障”实在太多。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要和当地的居民打交道,尤其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常常能够看到附近居民那种看到食物渴望的眼神,常年的战乱使得大片的荒地无人耕种。又因为技术的匮乏,工业也并不发达,从而导致的大批贫困和饥荒进而产生的很多难民。使我这个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的孩子明白了许多的事情,悟出很多道理。

驾驶车辆每次行走在前往施工现场的路上,有很多稚童抱着比他自己更小的稚童站在路边,嘴里喊着China冲我们招手或竖起大拇指。我感到我们的到来并不止是给他们带来和平,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希望。然而我个人力量绵薄,只能让汽车在他们身边慢一点,离他们远一点。让他们少吸入一些沙尘。

来到南苏丹这片红土地上,我更加感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以及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更加感到大国的使命与担当,中国军人肩负的责任与重托。站在南苏丹这片蓝天之下红土之上参加国际维和任务,我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此次任务。坚决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版权声明】

作者:程靖淞;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烽火烟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维和故事 | 来到南苏丹,你便会知道什么叫做中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