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锦瑟》教学实录

          ——实实在在的教,踏踏实实的学

图片发自App

这几天一直在整理《国学小名士》的比赛题目,很多题目中提到了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于是百度了这首诗的含义,一查才明白这首诗的出色之处。今天唐老师在群里提到了肖培东老师的《锦瑟》教学实录,毫不犹豫的举起小爪爪,参与交流。当我看完肖培东老师对《锦瑟》解读,信心全无,感觉自己去评价肖老师的课真有点自不量力了,班门弄斧,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的导入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每上一节公开课,导入是我遇到的最大难题,总为导入语的设计绞尽脑汁,肖培东老师的导入看似顺手拈来,却又那么自然,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带到了这首诗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肖培东老师是这么导入的:雨天,是很容易唤起心头一种情感的,它装载了太多的东西,它很容易唤起我们心头的一些遥远记忆,心底的一种深沉。同学们,从表达情感的需要,雨天往往适合于回首,适合于追忆。今天,这个雨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听一听他心中的锦瑟之音......

寥寥数语,就为整堂课奠定了凝重低沉的感情基调,营造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文本的解读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诵读——只语片言总关情

对古诗的教学大多以诵读为主,肖培东老师在指导读的过程中更注重了情感的引领。

“这是一首李商隐回首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回忆的时候,人们的情境是......或者说,回忆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节奏是......”

“慢一些”

“慢慢的,还在回忆,这个‘然’字不一定就是从回忆中醒过来,它还在引导着我们继续去沉醉,继续去思考......”

慢下来,轻轻地读,孩子们读出了“悲伤”、“哀伤”“伤感”“悲凉”。没有解释,没有解读,一句一句慢慢的读,一句一句的追问,“沧海月明珠有泪”,有泪的记忆是伤感的,一个“泪”字,读出来伤感的味道。“只是当时已惘然”,一个“惘然”明白了伤感之后的遗憾之情。

想到了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也是一边读一边追问,

时时处处引领学生推敲用词的精妙。学习“应怜屐齿印苍苔”中“印”让学生比较为什么是“印”而不是“踩”;学习“怜”字,窦老师讲述了“怜”还是“嫌”的故事;学习“小扣”一词,让学生模拟怎么才是“扣”。

这些字词品味推敲并不是老师把自己感悟的心得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让他们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中进行理解、体味、感悟出字词运用的精妙。

这名家的教学实录提示我们,诗文教学要注意字品字品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领悟诗情诗意。

三.评价——心有灵犀一点通

学生很重视教师对他们课堂回答的评价,课堂上,老师有意无意的评价性语言,经常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和学习热情。老师和学生应“平等对话”,全神贯注地聆听,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赏,才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肖培东老师在教学《锦瑟》时是这么评价学生的:

“知道吗,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在我读了庄子的逍遥游以后开始我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因为我对这个“待”字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情可待.....这是你我在这堂课里得到的共鸣......”

“我的眼眶有点儿湿润了,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悲伤和朦胧......”

我在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好” “真好”“非常棒”,而肖培东老师一句简简单单评语,却是对学生极大的肯定,使学生信心大增。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可以使学生重拾信心,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能一步步引导他们探究题旨,领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欣喜感。

四.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比作一台戏,那么课堂的结束语好比这台戏的那幕压轴戏,如能精巧设计,定能余味悠长。

“伤隐——李商隐是不是?把自己的内在的悲愤和伤感慢慢地外露出来以后却隐藏了自己很深的诗歌主旨,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名字也许正和一个人的文风是相同的,这也是他远远超出其他诗人的一个地方,不求甚解其实就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解释,我也相信随着时间、阅历、文学慢慢地积累,我们会对这首诗做出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好的课堂不是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肖培东老师在这节课上既授之于鱼还授之于渔,不仅解读了这首诗词,还教给学生解读诗词的方法,那就是——读。

这节课结束了,但对诗是解读远远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是师者最高的境界吧。

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锦瑟》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