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4月读书报告:不是世界读书日才读书……

4月,世界读书日,突然发现这一年已经过了1/3。这个月读了不少书,一些书是第二次读……

01 《哲学的慰藉》

一本非常精妙的哲学入门漫谈书。作者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这本书的序写到,他写这本书刚刚30岁出头。这本书一扫我对哲学高大上的“刻板印象”。

全书谈到了6位哲学家和他们的生平。这6位哲学家分别是苏格拉底、塞内亚、尼采、叔本华、蒙田和伊壁鸠鲁。前四位哲学家的人生中充满着各种挫折和不幸,后两位则人生顺遂但对学问颇有洞见。

和豆瓣众多网友评论相仿,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斯多葛学派的塞内亚,他写的那首“君不见,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这位曾经因肺结核而病病歪歪抑郁不堪,因“莫须有”的构陷被流放至荒岛,最后又被赐死的古罗马的政治家,总让我想起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

不过纯粹从哲学角度讲,苏轼面对挫折的态度并不像塞内亚那样不断预演可能的悲剧遭遇,也不似尼采那种坚持“生活的艺术就是利用困境”。我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是天生的“乐观主义”。他不是“苦中作乐”,他生来就是“有趣的人”。又或许,我这个人生来就活的不够轻松,所以潜意识希望苏东坡能替代我实现我所渴望的恣意人生。

话题扯远了。总之就是这本书的塞内亚部分和蒙田部分让我觉得非常精妙。蒙田真是个妙人,向生活学习的治学态度深得我心。我打算什么时候把他的《蒙田随笔》刷一遍。

哦,我还打算把阿兰·德波顿的书刷一遍。有人给我推荐了他的《旅行的艺术》,我已经以极快的速度推送到了我的kindle里。

02 《都挺好》

3月,《都挺好》在东方卫视热播后,立刻引起一通热议。人们讨论起原生家庭的代际传承,讨论起养老问题,讨论起夫妻关系。

作为一个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刷电视剧的妈妈,我火速刷了阿耐的同名小说。毕竟,阿耐的《欢乐颂》、《大江大河》小说系列我都刷过一通,感觉委实不错。

《都挺好》这本书写得好,在于作家阿耐直击了现代家庭生活中的痛点。如果把这本小说联合《原生家庭》、《为何家会伤人》以及心理学家武志红公众号的许多文章阅读,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故事并不复杂。一家三兄妹,老妈强势,故去后留下一个乱摊子。老爸作天作地,女儿不被重视却能力出众,老大责任心泛滥,小儿子顽劣。和电视剧完满的大结局不同,小说版《都挺好》小儿子最终不知所踪。

说真的,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无法感同身受那些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孩子的痛苦,但因为相对特殊的职业经历,我能依稀体会这本书所传达的东西。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身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小心谨慎地使用我们的“权力”。孩子太过脆弱,我们的一个微小行动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03 《将心注入》

机缘巧合读的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一本传记。

直到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突然看到公众号大号“灼见”的一篇《深度:从卖血男孩到6000亿商业帝国,他却只想扳倒特朗普?》中提及霍华德年初要参与总统竞选,而他新进又出版了新书。于是恍然大悟,难怪这本书出现在得到app的书单里,难怪尽管这本书的逻辑混乱却依然如此畅销。

这本《将心注入》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励志鸡汤书。霍华德本是居住在公租房的一个平凡小子,但是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体育赢得了大学的入学券,后来又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咖啡王国”,营造了一个迷人的“第三空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其中最让人感慨的管理模式是“咖啡豆股票期权”。对于股票期权刺激方式,这些年来学者也有很多探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在《管理与实践》中探讨了这种策略的利弊。但不得不承认,能够将企业发展的红利赋予员工,甚至还包括兼职的员工,的确是需要远见和智慧的。这也许就是霍华德在书中反复提及的“将心注入”。

从经济学的角度,华裔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他的《24堂财富课》中分析的星巴克的成功更有道理。全球化助推了星巴克的成功,星巴克本身模式化的经营方式使得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在传统的咖啡业中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星巴克的经验值得分析,但这本书随便读读就好。

04 《长恨歌》


这是我第2次读王安忆的《长恨歌》。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书评叫做《繁华尽处是萧索》。

第2次读这本书,读出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原本我不太喜欢王安忆作品中过于繁复的环境描写,却发现这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

小说讲了一个传奇上海女子王琦瑶的一生。她宛如小家碧玉,曾经荣获“上海小姐”第三名,一生就是在告别一个又一个男人,用“红颜薄命”形容毫不为过。人生就是无常的出演,命运的轮回总是惊人的相似,她的后辈张永红和她的人生有几分相似,如同“时尚”一词的轮回。

再读这本小说,发现王安忆在时间的设置上是非常精准。很多标志性的历史时期和场景恰如其分的贴合。比如薇薇的怀孕时期物资的匮乏,又比如程先生的死亡时间。

豆瓣有网友评价说这本书过于“玛丽苏”,看完评价不由得笑了。我不知道老上海的风情如何,但我的确疑心王安忆笔下是不是真的上海。

不过,作为小说,《长恨歌》自然是极出彩的,茅盾文学奖也不是白评的。

05 《推拿》

又一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只不过,主题有一些另类,指向特殊群体——盲人推拿师。

这部小说同样被改成了影视剧,但是我也没有看过影视剧。阅读的直观感受是作者毕飞宇不愧为曾经在特殊学校做过老师,对个性和心理描写的拿捏惊人。比如,盲人送礼物的特殊含义。又比如,盲人的自尊心。

这几年流行的小说中,总是有些莫名的悲怆。虽然击中了人心,但是却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小说中的都红,容貌惊人但命运多舛。她的美貌对自己“毫无用处”,她的音乐天赋成了他人的“施舍”,甚至她的推拿客户络绎不绝都是因为自己看不见的“美貌”。我想,这可能是人世间太过悲哀的故事。

不忍再读的一本书。就算那是真相,我也更希望一个完满的结局。

人生太苦,我宁愿书中的生活如蜜。

06 《精进》

又一本成功励志书。作者是知乎大神采铜,我疑心看过这本书,这次应该是“二刷”。

整本书都是“正确的废话”。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畅销书中找到,比如《巨人的工具》、《从零到一》、《终身学习》、《反脆弱》、《知识的错觉》。当然也有些内容值得反复提醒自己。比如“采铜法则”:我们要做读书等一些半衰期长的事情。哈哈,我正是这么做的,没事儿乱翻书。

这当然是玩笑话了。这本书还是有一些东西让我获得了“知识增量”。比如,用“技能操练”的方式学习知识。有例为证,作家冯唐读史书,总是代入皇帝的处境想出对策建议,然后对比皇帝的策略,总能记忆深刻。终于知道我为啥对这本《精进》全无印象。原来,我没有代入,没有操练,也没有实践。

“懂得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从这个角度,这本《精进》给了我答案。所以,“图层工作法”、“杠铃策略”、三种知识操练方式用起来。

07 《反溺爱》

《反溺爱》断断续续大概读了三个月。

这是一本讲儿童财商教育的书,其中涉及了财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和孩子谈钱,怎么指导孩子使用零花钱。因为此前读过简七的《好好赚钱》,所以没觉得从财商教育方面有特别的东西,三个存钱罐和一些原则我都侥幸读过。

特别之处在于财商教育与孩子个性培养的贯通。比如,不要忽视孩子提出的问题,要重视通过让孩子劳动提升孩子职业素养的培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以“反溺爱”而不是“财商教育”命名的原因。

作者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书写的极平易。


除了这些,还读了一些童书,比如那本音乐机关书《噗噗音乐会》让我眼界大开,遗憾儿子不太感兴趣;又比如那本《大峡谷》,需要一定年龄的孩子静心阅读。不再赘述。

没赶在读书日写这篇文章。倒是屯了《心理学与生活》、《手把手教我看财报》和《认识电影》三本书。都很厚,看完貌似遥遥无期。

无事乱翻书,乐在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4月读书报告:不是世界读书日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