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11 顾颉刚:纯粹的学者,不看人脸色做学问

文/杜豆豆


1

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口含莲花的幸运儿。

顾颉刚,这位1893年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的公子哥儿,就是这样的。

顾家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当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御笔亲封"江南第一读书人家"。

而顾颉刚,因是家族单传,一生下来就被万般疼爱,寄予了厚望,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两岁识字,四岁进私塾读《四书》,六七岁就识字几千,少年时便博学多才,22岁就完成了《清代著述考》20册。

有一个顾颉刚和章太炎邂逅的故事,我印象很深。

说的是顾颉刚在北大哲学系求学期间,曾冒大雪去听章太炎讲课。平时顾小爷自视极高,总说拜老师无数,没一个让他佩服的。谁知这次听完章太炎的课,却忍不住感叹,章大师的话实在是既渊博,又有系统,还有宗旨和批评,当真是让人折服的老师。于是,顾小爷天天去听,可惜听了不到一个月,章大师被袁世凯抓起来了。顾小爷没课听了。不过,顾小爷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他说,从那以后,他“敢于大胆做无用的研究,不为一般人的势利观念所笼罩了”。

当然,对顾颉刚后来成为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影响最深的,还是胡适和王国维。这两位大师,一个把他带入了史学之门,一个影响了他存疑的治学态度。

顾颉刚先生年轻时

2

顾先生本人是个书虫。他读书多而杂,喜欢搜集古籍,喜欢写读书笔记。

据说,他私人收藏的书,家里装了五间大屋,最多时有五六万册。他的读书笔记,后来集成了20多册,200多万字。

(有人可能要说了,200多万字,貌似不多呀?我1个月也能写几万字了。可你要知道,顾先生是写古文的,批注都言简意赅,千万别拿来和我们现代那些没深度的文章比字数)。

顾先生在北京带学生时,他家里的书屋是对学生开放的。有学生提问,他就随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讲解,可说是对这几万册书烂熟于心,这等功夫,看得学生们是瞠目结舌。

顾先生不为名利所诱,是个纯粹的学者。

他认为:"一个学者决不应当处处都以传统的是非为是非,做学问是不好专看人们的面色的,看人们的面色来做学问,学问总不可能做好的,总不是真学问的。"

1948年,他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院里开首届院士大会,请他参加,可他却拒绝出席,理由很简单——"所欲有大于此者"。

顾颉刚先生书法

3

顾颉刚是一位有争议的学者。

做为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考辨,自然是他治古史学术活动的重要一环。此类文章,都收入了他的《古史辨》中。

史学界凡是赞同顾颉刚观点的,称为疑古学派,或“古史辨派”。比如,钱玄同就曾改名为“疑古玄同”,提倡敢于疑古;胡适,曾专门撰文评论介绍顾颉刚的《古史辨》首册,称赞其治古史的精神。

不过,也有反对的,比如鲁迅就在《理水》一书中对“禹是一条虫”之说给予过讽刺式的比喻;徐旭生则认为古史辨派是“极端疑古学派”,何其芳甚至对傅斯年称颂顾颉刚的话评论说其是“令人肉麻的吹捧”。

《古史辨》

4

顾颉刚古史神话观是逐渐形成的。

顾颉刚家学深厚,少年时代就满腹经纶,注重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但这时还只是处于萌芽期,尚未形成系统的学术观点。

关于顾颉刚的古史神话观,他本人曾说,远的是起源于南宋的郑樵、清代的姚际恒和崔述三人的辨伪思想,近的,则受了胡适和钱玄同二人大胆疑古的启发和帮助。

顾颉刚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根据这个假设,他形成了自己的“古史神话层累观”,这是他研究古史的根本方法论。也就是,根据神话传说的变化去判断史实,观察历史变迁,然后反推,根据历史演变分析古神话传说,通过参照,来发现其中规律。

不过,他最为出名的,大概是轰动一时的“禹是一条虫”的考证。这起源于他根据《说文》对“禹”字的解释——“虫也,从风,象形”。不过,他其实是想说明禹不是历史人物,是动物类或者是个假想的天神,后来被人化了,这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神话历史化。

古史神话层累观在当时的史学界影响很大,把紊乱如丝的故事神话传说做了一次大清洗,打破了民族一元、地域统一、古史人化和黄金古代的观念,尽管有些观点颇为极端,但在当时对建立新的科学古史系统还是相当有贡献的。

“禹是一条虫”吗?

5

顾颉刚的分化演变说,直接来自民间文艺。

顾是个戏迷,最大的休闲爱好就是看戏,而且对戏曲和传说之间的关系,他有独特的见解。比如,他特别强调戏剧和小说都是民间传说的孪生子,认为“无稽之谈也有它无稽之谈的法则”,并且还将研究民歌演变的方法运用到了研究古史神话演进中,曾在歌谣和《诗经》方面有丰富的著述。

顾颉刚认为,上古神话传说在消失之前, 是由繁到简的演变。以《周易》卦、爻中的故事为例,比如王庆丧牛羊于有易,他探究说,后人不懂这些故事,是因为故事失传的原因。而这些失传的故事,可以从《山海经》这些更早的传说中考证出来。

后来,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曾对此提出了自然演变说做为补充,又被称为“演变分化说”,增加了古史神话由简到繁的演变规律。认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越演化越多,无法安插,只好像叠罗汉似的,层层加高,因此,越晚出现的神话人物,地位越高。

另外,由神话变为史实,也是最普遍的规律。由鸟兽变人,神话变人话或历史,顾颉刚的《鲧禹的传说》和杨宽的《导论》,都有详细的论证。顾颉刚还把羿的神话分成了三个类型:神话家所说、诗人所说、儒墨等学派所记,这也正是神话演变的三个阶段。这种历史演变法,对梳理神话的发展过程,还是颇为有效的。

对于神话历史化的社会原因,顾颉刚分析了三点:一是古人缺乏历史观念,只有致用观念。结果后人修史,找不到依据,只好用神话传说来补充。二是儒家的解释,墨家的提倡。儒家主张大一统,反对怪力乱神,不免会对“黄帝四面”这样的神话造伪史以使其合理,而墨家尚贤,才会造出尧舜禅让的伪故事。三是五行说与三统说的兴起,符合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所以,战国和秦汉间是造古成伪的时期,战国是有意造假,汉代是无意成伪。

1979年,顾颉刚先生与夫人张静秋

6

对顾先生的神话观,学术界褒贬不一。潜先生认为,顾颉刚疑古的目的是为了反封建。有人说顾先生的考证纯属推想,有人讽刺顾先生根本没读懂《说文》。

那么该如何看待古史神话中的人物呢?

从古史神话,是可以推知原始社会的一般情况的。比如,对舜的考证,就可以从《尚书》中得到部分历史的真实,了解到舜能安排好家族,使百官秩序井然,尧曾经嫁了女儿给舜,并对舜考核合格后,才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他。

当然,在这些记述中,有民间渲染,有后人藻饰,甚至还自相矛盾,但主要事迹的大同小异,恰恰能说明这些传说并非是空穴来风的。

那么,顾先生略显极端的疑古观念,根本问题出在哪里呢?

潜先生认为,这有可能是源于胡适的影响。胡适擅长运用美国的实验主义进行历史研究,只从人们的行为动机去解释事件发生原因,只参照古籍,而缺失对社会发展经济原因和事件内在规律的研究,由此,就容易导向历史的不可知论,把真史也疑为伪史。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Feb.11 顾颉刚:纯粹的学者,不看人脸色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