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喜剧与悲剧齐飞,爆笑与感伤并存,史上最好的戏中戏

你看过戏吗?

在电影如此触手可及的今天,很多人会觉得戏剧是已经过时的东西。不过电影正是在大规模地运用戏剧讲故事的方式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而很多由经典剧本改编的话剧和电影,更是一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比较熟知的有《雷雨》:剧本,话剧,电影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茶馆》:剧本,话剧,电影也都是公认的经典作品。

但是上述两种经典作品都是在现代时期的,那么当代有没有这种三位一体的神作呢?答案是肯定的。

它的剧作已经出版纪念册,它的话剧也被录制成影碟经典,它改编的电影也有着豆瓣8.7分的高分。

如果说《雷雨》将三一律用到了极致——一天一场景一事件下的巨大戏剧冲突;《茶馆》将横断面叙事用到了极致——三个场景映照出三个时代。

那么它,则将戏中戏这一艺术手法用到了极致,戏里戏外、两重戏里戏外、隐含的三重戏里戏外、戏内合一、戏外合一。

这一次,让我们一起——

《暗恋桃花源》


暗恋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讲述了江滨柳与云之凡这一对年轻的恋人,由于战争的原因,他们在上海相遇,相爱,在两人分别之际,两人约好一定要保持通信。

但是又在战争结束之后,两人终究还是意外失去了联系,辗转之下,两个人都来到了台北,但是却丝毫不知道对方也在此地。两人也分别结婚,生子,老去。

江滨柳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云之凡,晚年在病床上,仍然是一个人长久地发呆,梦境中的云之凡仿佛经常来到现实,一遍遍和他重复着当年的对话,云之凡还是那么的年轻,还是那么的美好。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江滨柳,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希望还能看见云之凡最后一面,没想到的是,同在台湾的云之凡很快就赶过来了,伊人终相见,相见两无言。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在现实中有着很多由于各种机缘错过了的伴侣。在《故事FM》的一集声音纪录片中,一位老人就讲述了自己和青梅竹马相好的故事,也是在意外后分开,失去了联系,最后在玩笑般约定好40年后见面的地方又再度重逢。

时光飞逝,只剩唏嘘。

暗恋是一出写实风格的正剧。从头到尾所有需要的物件,比如病床,街灯等全都是用真实的道具,虽然夹杂着几个轻微的笑点,但是全剧还是萦绕在一股淡淡的忧伤中。


桃花源

与《暗恋》成对应关系,《桃花源》是一出古代喜剧。讲述了老陶,春花,袁老板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老陶与春花是一对夫妻,但是老陶身为一个渔民,却始终打不到大鱼,而且在夫妻生活中表现得也一般,所以一直被春花嘲笑。

春花由于经常去袁老板的店里买药,一来二去两个人都勾搭在了一起。这天袁老板更是来到老陶家里,但是因为老陶的家也是租的袁老板的房子,老陶还不敢得罪袁老板。在袁老板和春花的激怒下,老陶决定离开武陵,去上游,努力抓到大鱼赚钱。

但是大鱼没看到,却来到了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地方,看到了两个和春花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经过询问得知这个地方叫桃花源,而他们两个不是袁老板和春花,从小到大就长在这里了,从来也都没出过这个地方。

老陶在桃花源这个地方得到了救赎,但是始终念念不忘真正的春花,最终还是执意回到了武陵。回到家中,袁老板与春花已经结为夫妻,但是却并不幸福,有了孩子,仍然每天在吵架。

等到老陶进来的时候,两个人也是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最终闹得鸡犬声吠,失望的老陶最终还是离开了。

桃花源是一出写意风格的闹剧。从头到尾充满了各种象征,明喻,暗喻。

比如老陶刚到桃花源的时候,被问道:“武陵是个什么地方啊?”

老陶手忙脚乱比划:“武陵,就是……就是……就是武陵啊。”

等到老陶回到武陵以后,被问到桃花源是什么样的时候,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这种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很明显地在暗喻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熟悉事物的惯性化,机械化与陌生化。

另外就连三个人的名字,也是在暗喻着整出戏的名字——老陶,春花,袁老板——陶花袁——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而整出戏之所以叫做《暗恋桃花源》,不仅仅将上述两个故事结合起来,而且还将这两出戏的戏外排练融为一体。

《暗恋桃花源》整部戏一开始是《暗恋》中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对戏,接着这出戏的导演出现了,打断了两人,一个劲儿地说,不是这种感觉,不是这种感觉。

正在导演与演员争论的时候,《桃花源》剧组的人登上来了,声称自己也租到了场地,《暗恋》剧组的老导演去找剧场管理员的时候,《桃花源》剧组也上台开始表演。

喜剧与悲剧的交叠,戏内与戏外的切换,古代与现代的穿梭,给整部剧带来极其奇特的艺术体验,仿佛在一层又一层,一重又一重的艺术与现实的时空中遨游之感。

除了两个剧组在戏外的矛盾冲突,这两出戏本身,一悲一喜,一写实一写意,一正剧一闹剧,一古代一现代,看起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却又在内容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与互文性。

特别是最后,两个剧作因为分别要在明后天演出,所以约定好各占一半舞台,一起排练,虽然演的是两个完全无关的故事,但是两出戏却在台词,情节,主题上都仿佛融合一体一般,在观众哄堂大笑中也能感受到巨大的艺术魅力。

更妙的是,导演赖声川在这里还加了一个更加奇特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一个女人,从头到尾,不断打断着两个剧组,而她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找一个男人,名字叫做刘子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个看起来与两个故事都没有任何联系的女人,其实,承担了整部《暗恋桃花源》最重要的作用。

这个女人是现代的衣装服饰,却在寻找一个古代的人;她询问刘子骥的下落这一动作是实在性的(写实),但是这一动作的本质却是象征性的(写意);她询问的时候总是以一种很认真严肃的态度(正剧),但是在其他剧组的人和身为观众的我们看来,她又是滑稽的(闹剧);因此这个女人身上也承担了一种喜剧功能角色,而这种笑声中是一种最深次的悲剧。

因此,这个女人寻找刘子骥的过程,表面发生在戏外,实则通过留白这种艺术手法,将隐藏的戏内的故事讲述出来,这个女人和刘子骥怎么认识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象。

《暗恋桃花源》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简单的一场戏,甚至不是两场戏,而是六场戏——戏外三场,戏里三场。而戏内这两场(暗恋和桃花源)和隐形的一场(寻找刘子骥),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在最后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而在戏外,最终也从矛盾达到了化解,只有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人,还在永恒中寻找着,而这种无尽的等待与寻找,才是《暗恋桃花源》真正的“戏眼”。

《暗恋桃花源》是中国戏剧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赖声川导演从美国获得戏剧博士回来之后,看到当代戏剧在电影艺术兴起后不断被压缩,开始寻求新的突破,最终打造了一场,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着重大突破的戏剧。

导演赖声川一直怀疑传统所谓悲、喜剧分立的模式,认为悲、喜剧本是一体两面,互动而消长。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赖声川提供了灵感。

从1986年开始,《暗恋桃花源》在两岸三地演出了无数场次,在不同时期有金士杰、李立群、林青霞、喻恩泰、黄磊、孙莉等多代优秀演员的倾力演出,甚至还有宝木中阳等声优演员创作的声优特别版,和小众清新的哥仔剧版。

至今,经典话剧版的录制影像仍然在网上被无数人反复观看,而由原剧本改编的电影版和近年出版的珍藏剧作版,更是给《暗恋桃花源》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暗恋桃花源》:喜剧与悲剧齐飞,爆笑与感伤并存,史上最好的戏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