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能“过度融资”,贷款如骗钱,风险敞口未可知

以宝能集团旗下前海人寿和钜盛华公司为主体,“宝能系”架构了层层叠叠的资金杠杆,穿透其多层资金迷雾,能够看到的是前海人寿大规模发行的高收益保险产品以及银行理财资金池,使得各种短债汇集于“宝能系”。


部分监管部门已开始质询、摸底,2015年“宝能系”共贷款300多亿元,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占大头,风险敞口未知,《门口的野蛮人》中KKR以250亿美元杠杆收购纳比斯克的故事,是美国商业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姚振华从中看到了人性。


 “宝能系”投资风格激进、大胆,在A股扫货是“宝能系”在投资市场的策略之一。过去的四年时间“宝能系”先后进出多家上市公司,动作以短平快居多,被举牌公司的具有的共同点是——股权极为分散。


“宝能系”先后入股宝诚股份(600892.SH)、深振业A(000006.SZ)、天健集团(000090.SZ)。前海人寿则在A股市场陆续举牌中炬高新(600872.SH)、南玻A(000012.SZ),定增华侨城A(000069.SZ)等公司;在港股市场,则于4月买入中国银河(06881.HK)5.36%股份,而后减持至4.96%,5月又联手姚建辉名下全资控股子公司——设于英属维京群岛(BVI)的Tinmark Development Ltd.控股世达科技(01282.HK),后将其更名为中国金洋。


“宝能系”以发行债券或股权质押形式借道中国金洋,融资百亿港元,使得这家年初市值仅有六七亿港元的壳公司,在“宝能系”入主并增资扩股之后,市值冲上了200亿港元,姚振华对于金融市场的野心不仅止于国内。

如此大比的投资,对于实业并不强的宝能来说,这些资金从哪里来?除了前海人寿通过发行高收益保险快速获得资金,但保险会导致大量的短期负债,不适合对于企业的长期投资,在宝能当下环环相保的资金链中,只要有一环断裂,就有可能面临权主体崩盘的风险。


钱从哪里来??


“宝能系”投资主体平台——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钜盛华)于2015年11月拿出了67亿资金作为劣后级向华福证券融资133亿,合计出资200亿成立深圳市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浙商宝能基金),其资金来源无法明确。


记者调查后表示,该基金的资金来自浙商银行理财资金,背后的主角实际是浙商银行。


浙商银行理财资金在投资认购华福证券资管计划后对外表示,其投资132.9亿元作为优先方,仅用于钜盛华整合收购非上市金融股权,不可用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也不作为其他资管计划的劣后资金。而宝能投资集团出资67亿元,作为劣后方。

但由于浙商宝能基金只有一个账户,优先、劣后资金一般不会划分使用用途,在实际应用时,对于资金使用情况,并未按照浙商银行前述说法执行。


据记者获得的协议文件显示,在该“假股真债”的商业套路中,合伙企业的资金投向,总体分三部分进行:一是支付前海人寿股权转让对价,资金流动约57亿元;二则将钱用于向钜盛华增资,再由钜盛华向前海人寿增资,用于这部分的资金为60亿元;三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运用资金为82亿元。


关联公司内部担保,风险存在极大隐患!!


在前海人寿的股权转让中,浙商宝能基金向钜盛华增资10亿元,并向钜盛华发放股东借款47亿元;钜盛华将这部分资金,与其它渠道筹集的资金一并用于受让前海人寿的股权,单纯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1:2的配资;但实际上出资方和融资方均是“宝能系”关联公司。因此,相当于钜盛华在投资前先向浙商宝能拿到融资57亿,实际钜盛华向浙商宝能基金投入的LP资金仅为10亿元,就拿到了浙商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华福证券投入资金高达132.9亿元的投资,仅仅第一部分的融资杠杆率就高达14.29倍。


钜盛华将前海人寿股权均质押给华福证券提供担保;姚振华夫妇及钜盛华、宝能地产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实际上是相关公司内部互相担保,但轮番担保之下,却能使得贷款股价虚增,意味着,“宝能系”用钜盛华及前海人寿的股权质押,从银行表外杠杆融资了132.9亿资金。而宝能投资集团是姚振华的个人独资公司,自己给自己做担保的做法,钻法律的漏洞,让风险评估陷入不真实的状态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能“过度融资”,贷款如骗钱,风险敞口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