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人间三千六百问
每天零点准时领取优质文章更新
答:学所有未知的,不理解的,没见过的知识。
看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让我们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正是那些你没有见过的人,没有看过的书,没有去过的地方,正因为你不知道,没见过,才对这个世界更有憧憬,整个世界对你,才有更强的吸引力。
就像在泳池里,托着你浮起来的,不是你体表覆盖的那一层水,而是整个泳池里的水。
在每个人小的时候,就会有人跟你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似乎成了每个人成长里都会经历的话,就连很多刚走路的小孩都能说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只是所有人都只是简单的说这句话,可是在我的生命里,从来都没有人能好好的深入解释一下这句话,好好学习,学的是什么?又该怎么学?
书上说大道至简,世人将人间的各种道理,凝结成一个道字,可天道四九,遁去其一,就连天道都不是完整的,更不要说人,以及人的思想,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可能说是完美无缺,总会在某些地方会是缺乏感知的,在理解事物中,也会因为这个而产生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简单来说,就是假如你把一个现在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给一个古代的人,他们就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能用来干啥,你告诉他这是手机,那他能理解的就只有,哦!这个东西叫手机。
不由得想起初学英文的时候,每次看到一个单词,就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能根据后面的解释来记忆这个词,可学了很长时间,也只知道这个单词简单的意思是怎样的,以一种这个单词就是这个这个意思,那个单词就是那个意思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英语,这学习效率自然是缓慢而又无成效。
很多时候,还会产生记忆混乱,两个相近的单词,会经常混淆,而往往今天背了这个单词,可是转眼就忘了这个单词是怎么拼写,怎么念的,它的意思又是啥。
这就是我在学习英语时最大的痛苦,根本就记不住那些单词的意思。
用通俗的话讲,认知障碍,就是你无法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自己所认知的事物。
有点像看了一本书,看完之后,人家问你这本书里讲了什么,自己却一点也都讲不出来,这就是一种认知障碍。
广义上的认知障碍,就是你理解的东西,别人无法理解。
你用笔在桌子上敲一首众所周知的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在你的感觉里,自己敲的没有错误,可是在别人听到的,就是一段很没有节奏的敲击声。
用咱们的老话讲,就是人心隔肚皮,只是这话用在这也是稍微的有些勉强,但道理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认知障碍,可以说是种族上的限制。
早年的《阿凡达》里面的外星人,他们可以通过用头发上的触手进行连接,从而进行两个人之间的精神连接,从而跨越认知障碍这道门槛,达到彼此理解对方的思想。
印度国宝级演员阿尔米汗,也出演过一部《我是外星人》的电影,讲述的主角是从外星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在他们的星球上,每个人可以通过肢体接触,就了解对方的想法,彼此没有隐私,也能真正达到知识和思想的共享。
除了这种科幻电影外,我觉着未来最能实现百分百跨越认知障碍的,应该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当然只是说的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没有认知障碍,机器人和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储存的庞大的数据,他们的认知就是这个数据团,都是以一种简单可拆卸的储存方式,也能同时将这些数据通过复制粘贴,发送到另一台机器上,从而可以完美的实现认知传输,即知识共享。
举个例子,如果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因为机体损坏,不能再使用,可里面的记忆芯片还是可以用的,将这个记忆芯片重新安装在另一个机器人上,使其重新启动,那这个机器人还是原来的机器人,因为他的运算模式,思维模式,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
就像《超能特工队》里的大白,只要芯片还在,它就还是原来的大白。
这与小说里所说的,一个人的灵魂,突然穿越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是差不多的理念,但无疑还是前者更容易实现,因为前者相对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明确的知道机器人的记忆储存就是芯片,他的所有数据团都在里面,只用拔下来就可以进行转移,而人的记忆储存的数据团在哪里,是人的大脑。
大脑移植在目前来说,科技能力不够,还无法实现。
人作为奇特的纯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关注的点都是不一样的,这些是因为其生存环境、大脑发育结构,对世界的感知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这让不同的人在思考同一件事上,是有差异的。
受工厂式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学习课堂上的课本,里面有什么就学什么呗,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反应过来,学习从来不是只是单一的去看书本上已有的知识,所有不懂的,没见过的,都应该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
所有的知识,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学习的目的,便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下,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扩展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并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所见到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习的东西,可以是电视剧里的一段话,可以是看过的一些视频,可以是世间万物。
不得不说,就算你整天的玩,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只是这种学习,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你感知到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说自己能保证全天候的过目不忘。
有科学家指出,其实每天你看到的所有事物都被你的大脑记忆下来了,只是大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将记住这些东西表现出来,所以只会显示相对来说,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同时呢,表现出来的记忆效果,往往是无意间的记忆点,比你刻苦记忆的记忆点更加清晰。
这种最明显的表现是,你无意间看到的一句你觉着不错的台词,你可以记上很久,但是你转眼就能忘记自己嘴里刚才还在念叨着的东西。
对于记忆东西,很多人都是选择死记硬背,靠着不断的让这些东西在自己脑子里刷印像,让记忆点逐渐清晰,只是这样的记忆特别死板,要唤起这段记忆,只能生搬硬套的从头开始回忆,往往都是最开头与结尾的记忆是记的最清楚,中间的记忆模糊,或者根本想不起来。
学起来当然慢。
以前有老师说,学习是看你的兴趣的,你对什么感兴趣,在学习的时候最能提起精神和注意力。
这个就像你能记忆出游戏里的英雄都有什么样的技能,却就是想不起书本上讲了什么内容。
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速度是会翻倍的记忆,可是对不感兴趣的东西,看了就会下意识的忽略遗忘,在时间的推移下,孩子的偏科也是这样导致的,可能是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就厌烦这个科目,也可能因为一个事情激发了他对某科的兴趣,学起来总是事半功倍。
所以现在很多教育机构,着重培养老师的点,就是教给老师该怎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生搬硬套的传授知识,学生觉着老师讲的有趣,有时候都不用老师去教,自己就能去深入专研课本上的知识。
我认识的朋友里,有两位属于特别偏科的,一个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哪个朝代里的那些事,他都能说出个大概,另一个则是对世界上的知名人物特别感兴趣,这个人干了什么事,他都能款款而谈。
两人有一个相同的点,就是他们在讲述这些事情时,都能结合他们自己的认知,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的改编,让这些知识的风格转变成他们自己的风格,用他们自己的风格讲诉这些事情。
我很喜欢听他们聊这些,因为真的比书本上的知识更有趣,也更有条理,不是很刻板的将书本上的知识就那么直接讲给你。
从他们的身上我认识到两个点。
一个是:学习是要将你看到的东西,转化为与自己风格相同的东西。
另一个则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互联。
前者有点像语文上的阅读理解,将别人说的话,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出来。
后者则是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互相连接,一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串联起来,
转化是为了方便记忆,与快速学习,互联则是为了让知识丰满。
两者都很重要,光会转化,但不知道怎么构建链接,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光会互联,但不知道怎么转化,就只是硬性的套用这些知识的观念。
庆幸的是,这两个点都是可以后天进行训练培养的,
关于互联,我觉着可以学习国外的战争电影中,那些组织在解析作战计划时,那后面会有一个小板子,上面是地图,然后在各个点上插上一个小标记出来,贴上相关的照片和资料,用线将这些东西连接起来,这种东西要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
但大体上都是自己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他们的关系网,最开始建立的时候,可能会很痛苦,觉着这是在耽误自己时间,可事实却是他们会让你建立比较清晰的知识关系网。
不知道大家看视频的时候,会不会喜欢点开弹幕一块看,我个人还算是比较喜欢点开弹幕的,因为有些时候,弹幕里面的内容,比视频本身更有意思。
弹幕里面,会出现很多梗,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没有一定储备量的话,有些时候,都看不懂弹幕里在说什么,可一旦储备量足够,你再看弹幕的时候,就能特别轻松的理解他们说的是什么。
你会发现因为那些梗,你都知道,也就能理解这些梗的含义。
这在生活当中也很常见,丰富的知识储备量,会造成你阅读时候的顺畅程度,一本书里提到的知识,自己知道,就很容易理解,当然很多知识都是术业有专攻,根据职业的不同,会产生知识分化。
就像我说一个词叫:引水。
跑船的船员们都知道这个是什么,而没有接触过的,就不知道我再说什么了。
以前看过樊登的一本书《叫如何快速读懂一本书》,我提到的转化和互联,在上面也都出现,同时他里面还提出了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
就是让自己去教别人。
假设你看了一本书,你找个朋友给他介绍这本书里讲了什么内容,大体故事的走向是什么,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是你跟别人讲的时候,你就将这本书里的内容在下意识里进行了转化,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期间的过程里,你又会对里面的知识经行互联。
我早年年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现在最好的大学是那种大学?
就目前各种形式的大学来说,那个作者认为,最好的是老年大学。
有人就想问了,老年大学怎么就成了最好的大学啦,里面老头老太的学习环境怎么可能比那些名校还要好。
是啊,学习环境是不一样,可人家突出的是学习自由,老头老太都有那个时间,想提升下自己,老年大学里就会有很多课程,可这些课程,都是他们想学的。
这就是老年大学和咱们所说的大学的区别,摸着良心自己问下自己,自己上的大学,是真的在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吗?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在大学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那些觉着不是的同学们呢?
有朋友曾将笑称,如今的大学,很多只能算是机械化工厂,按照统一标准经行产品生产,达标的为合格产品,不达标的就是次品,评判这些是否达标的标准,就是你能否获得跟专业想匹配的证书。
可考到证书的,就一定牛逼吗?
有多少人,是在考完证书之后,彻底就没在碰过设计专业领域的知识呢。
就像你考下来了软件编程类的证书,你就真的是可以编程出特牛逼的软件吗?
我粗浅的认知里觉着:有证书的不一定牛逼,但牛逼的一定有那个能力拿到证书。
我的感官里,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硬实力才是评判一个人学习成果的标准。
你说自己拿到了四六级的英文证书,那不能说明什么,真的能跟老外流利的交流,才是你学英文的目的。
所谓的证书,只是表示你是通过正规渠道,达到大家认可的统一标准,算是个合格产品,并不能说明你的真实实力。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大学生专门去那种培训课去学了视频编辑,结果做出来的产品,比不过一个业余博主在业余兴趣爱好下自己做出来的视频。
所以,费劲去学了一个东西的课程,只能说你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入门级的标准,正想锻炼出自己的能力,就得自己花出来时间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新的操作手法,逐步加深自己的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是学习的另一种方法。
想学做菜,光看人家说的做菜步骤没用,上手做一次,比单纯的看,提升的更快。
突发状况不是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出现,突发状况是在每一次的操作中,就会出现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能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学无止境,某些时候可能不知道自己想学的是什么,但要让自己知道自己不想学的是什么,没有方向就给自己找到一个方向,只要你觉着有趣,愿意花时间去学,学东西是可以很快也很自在的。
给自己列个清单,看看自己都学会过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到位的,也好给自己找到个学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