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惑‖新学期、新课标、新评价、新教法

      围绕“新课标、新评价、新教法”这一主题,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专家,不同学科的教研员、名师集中回应了一线教师普遍关切的问题。

      今年秋季开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始执行。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这个暑假,各地各校都在围绕新课标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题培训。为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学习、理解新课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新理念相适应,由中国教师报和天星教育联合主办、《教材帮》编辑部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暑期教研高峰论坛”日前举行。为期四天的高峰论坛以线上方式进行。围绕“新课标、新评价、新教法”这一主题,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专家,不同学科的教研员、名师集中回应了一线教师普遍关切的问题。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

      新课标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渐进演变的过程。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再到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

      过去的“双基”是一维目标,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目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在报告中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变成了三条目标、三类目标。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史宁中说,教学目标从一维目标变成三维目标的原因在于,即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重要,但它依然是以知识为本的。由于知识是一种结果,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结果的教育,所以“双基”是结果性目标。这种教育缺少学生探索、经历与体验后的感悟,也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培养。

      他指出,数学学科经历了从“双基”到“四基”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旨在强调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史宁中看来,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认为,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育人,必须把核心素养科学完整地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懂得如何挖掘核心素养,不同的核心素养需要辅以怎样的教学契机,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崔允漷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双基”是剃头,那么“三维目标”就是理发,而现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则是美发。从剃头到美发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良好教育需求的提升。

      以核心素养为纲推进学科教学改革

      按照新课标的表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素养与素质有什么区别?在崔允漷看来,素质是教育话语,既包括先天因素,又包括后天习得;素养是课程话语,是后天习得的,要经过学习才能逐步养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则认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行动、创造、体验、感悟,只有记忆、背诵、理解、思维,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在于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科教学不仅要带来学科知识解释性意义的认知结果,还要增加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持续兴趣,逐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具体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情感和体验,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崔允漷在报告中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和反思性,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就是能做成事,所谓必备品格就是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所谓正确价值观就是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崔允漷说。

      那么,怎么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核心素养呢?崔允漷同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加以解释:驾照考试的科目一“交规考试”属于知识,科目二“倒库、入库”等属于技能,科目三“路考”属于能力,考取了驾照不能说就习得了驾车的素养,我们不仅要会开车(关键能力),还要学会文明行车(必备品格),更重要的是尊重生命(价值观念)。回到学校教育,从一开始的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到这个目标,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才能实现从教书走向育人。

      与此同时,中考与高考也更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也就是考学业质量综合表现、考学业成就表现。崔允漷在报告中以“如何教学生认识一只狗”为例进行解读,按照学科逻辑来学习,是分解一只狗的结构来学习,这样的学习即便是考了100分依然不知道狗的全貌。按照生活逻辑来学习,则先认识狗是一种动物,再学习狗的特点、用途,然后画一画狗,制作狗的模型等。而按照学习逻辑来学习,则是先认识生活情境中的狗,然后分解学习狗的结构,再来认识狗的价值。如果说生活逻辑是“看狗是狗”,学科逻辑是“看狗不是狗”,那么学习逻辑则是“看狗还是狗”。学习逻辑是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整合,是进阶取向,期待通过习得的过程,实现从“双基”到核心素养的升华。原来基于知识点的“双向细目表”这样的做法将退出历史舞台。

      学科实践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

      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重点就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

      学科实践已经成为各学科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关键词、中心词,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学科实践超越了传统知识授受的学习方式和探究学习,代表着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

      那么,何谓学科实践?尹后庆认为,学科实践即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学科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知行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是学科层面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创举。它是一种以‘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为表现形式,以‘体验和感悟’为内在特征的学习活动。”尹后庆说。他提醒,强调学科实践并不是抛弃知识,而是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国民也指出,学科实践既注重学科性,也注重实践性,倡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

      “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尹后庆认为,学科实践需要教师在正确把握教育目标和学科功能前提下,设计出融合多种学习经历和体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组成教学模块或单元,实施整体组合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不可能依然保持以知识点为序列的内容组织逻辑,要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重构课程内容。以整合性、大单元、主题化、任务型、情境式、问题化为主的教学已经到来,这种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标志的新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主动应对。

      如何理解大单元教学中的“大”

      大单元教学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尹后庆认为,加强结构化(综合化)、实践性是通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在崔允漷看来,核心素养导向下必然将开展大单元教学,要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织单元教学,把单元结构化。

      他指出,这里的“大单元”与过去的单元教学不同。以前的单元只是内容层面,大单元则是素养目标下的大单元。“大单元”的“大”有其丰富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强调统摄中心之大,即往往由“大任务”“大项目”等加以驱动;其二强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站位之“高”,即要从整体着眼,从“大”处着眼,超越单一的知识点和技能而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思考课程育人的本质,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产品(作品)导向;其三是教学单位大,强调时间维度上学生学习历程之“完整”,即避免传统的“课时”逻辑对于学生学习经历的割裂,强调“以学习定时间”而不是“以时间定学习”,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结构化思考、操作。

      大单元是课程单元,课程单元的意义标志着教学专业逻辑起点的转变:从知识走向学习,从内容走向课程。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微课程建设,它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

      崔允漷强调,从课程的视角看,一个完整的单元设计至少包括六个要素:单元名称与课时(基本信息及为什么要学)、学习目标(学会什么)、评价任务(何以知道已经学会)、学习过程(如何学)、练习与检测(何以巩固与评价)、学后反思(如何悟所学的东西以通向素养)。这六个要素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或学习单位,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或课程事件。

      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王旭光在报告中指出,走向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学的前沿与热点。语文大单元教学有特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人文的内容或语言的形式,需要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排列重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索,教师给予必要的评价点拨,从而达成特定教学成果。

      王旭光特别提醒,实施大单元教学还要注意以下问题:处理好大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关系,注意语文素养的综合培养,注意学习实践,认真领会新课标的设计理念,吸收借鉴“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化学习”“大主题教学”“1+X阅读策略”等学习方式。(选自《中国教师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家解惑‖新学期、新课标、新评价、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