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目录—导读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目录—导读_第1张图片

作者简介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
林沛满,200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EMC网络存储部门的主任工程师。多年来为多个产品团队提供 过技术咨询,范围包括网络、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和域等,这就是本书所涵盖的协议如此五花八门的原因。每年临近加薪的日子,他也会组织一些技术培训来提醒上司。本书的部分内容就来自这些培训资料。

平时他也写一些技术博客,你或许还能在IT168或者ChinaUnix技术社区看到它们。本书也有少数内容来自这些博客。

当林先生不在工作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园艺花卉上,尤其是欧洲月季。

本书特色
作为网络工程师的你,想摆脱给别人留下的木讷、沉闷、呆板、不善言谈……的印象么?作为高校伟大人民教师的你,想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添加一些乐趣,换回学生的注意力么?作为公司IT部门的老好人,想在给美女同事露一手的同时,并通过渊博的学识来征服她们么?

如果以上答案都为Yes,那么《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是你的首选读物,这本诙谐幽默轻松易读……的IT技术图书可以解决上述的所有问题。《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广度与深度齐备,诙谐幽默的文笔背后是作者多年以来的技术积淀的厚积薄发。

另外,《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不同于其他枯燥的技术类图书,《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不务虚,不注水,无阅读尿点,页页干货,篇篇精华,而这一切,均以给读者提供最佳阅读体验为出发点和宗旨。

专业书评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
有幸在出版前读到本书初稿,看完之后让我想到了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在这个应用、协议日趋复杂的网络中,沛满抓几个包分析一下就能洞察网络问题的根源,就像Neo用手抓住迎面飞来的子弹那样驾轻就熟。他的上一本书介绍的是使用Wireshark来分析网络协议,这本书则站在了更为实用的角度来介绍他丰富的Wireshark使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独到思路与方法,因此非常值得学习。另外,虽然这两本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上一本书的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依然良好地传承到了这本书上——能让读者笑开怀的技术类图书真是不多见。作为学习、实践网络协议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我会向学生推荐这两本书。

——段海新,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沛满长期做网络嗅探的工作,实战经验相当丰富,外加他强大的抽象分析能力和简单诙谐的写作风格,使本书中的每一篇技术文章都像看CSI科学探案一样过瘾。本书真正践行了许多技术图书宣称的“工程师写给工程师读”的宗旨,是解决(know-how)和分析(know-why)问题的硬功夫,我会将本书推荐给用到网络分析的任何一位技术人员。

——何万青,英特尔企业与高性能计算高级架构师

有些人对同胞撰著的技术书籍有一种莫名的不信任感,以前的我亦是如此,不过这种偏见在我看过林沛满写的书之后便烟消云散了。原本觉得很复杂的问题,经过他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之后,一切豁然开朗。

——火丁笔记,知名技术博主

大约两年前,我对网络技术还一知半解,然后我认识了林沛满,被他强烈推荐了Wireshark,从此便打开了网络的黑箱。你还别说,这玩意儿还真的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效果杠杠的。然而,比工具更重要的是技术大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很多看起来灵光乍现的Eureka!其实靠的都是积累”这条特别打击人的真理。哦对了,上面这些都是瞎说的,这其实是本悬疑推理小说。真的,不骗你!

——周自恒,资深技术图书译者

《Wireshark网络分析就这么简单》书评摘选

“这本书陪了我几个深夜。没有大部头的催眠和艰涩,每一节都精炼易读,和咖啡一样令人上瘾。我是网络小新人,但是不觉得特别难,很容易顺下来。里面很多干货,厚积薄发,都是实际环境中的情况。畅快淋漓读完大呼不过瘾,搜了一下作者就这一本书。遗憾!”

——亚马逊读者

“这本书是我2014年读过的10本好书之一,如果说我对这本书有什么不满的话,就只有一个:书写薄了,意犹未尽,读着完全不过瘾呀呀呀。或许这本书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让你在无障碍阅读的同时,会让你有一种这书太浅、适合初学者的感觉,但是这本书实际上是越读越有味道,我就读了好几次。”

——豆瓣读者

内容提要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
Wireshark是当前最流行的网络包分析工具。它上手简单,无需培训就可入门。很多棘手的网络问题遇到Wireshark都能迎刃而解。

本书挑选的网络包来自真实场景,经典且接地气。讲解时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学到实用的网络知识,又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与大多网络图书的课堂式体验不同,阅读本书的感觉更像在听技术圈的朋友分享经验,除了知识,还有心情和想法。本书的覆盖范围从日常使用的手机App,到企业级的数据中心;从对付运营商的网络劫持,到开发自己的分析工具,不一而足。无论你是系统管理员、实施工程师、技术支持、网管、培训教师,还是开发和测试人员,都适合阅读本书。

关于作者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
林沛满,200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EMC网络存储部门的主任工程师。多年来为多个产品团队提供过技术咨询,范围包括网络、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和域等,这就是本书所涵盖的协议如此五花八门的原因。每年临近加薪的日子,他也会组织一些技术培训来提醒上司,本书的部分内容就来自这些培训资料。

平时他也写一些技术博客,你或许还能在IT168或者ChinaUnix技术社区看到它们,本书也有少数内容来自这些博客。他也是《Wireshark网络分析就这么简单》的作者。

当林先生不在工作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园艺花卉上,尤其是欧洲月季。

致谢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
我那些没有技术背景的亲友只能读懂这一部分,所以要尽量写得好一些。

分析网络包占用了很多本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因此要特别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妻子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弥补我的那份亲子时间,让小满享受到完美的亲情。她也是第一个审核书稿的人,包括文字和技术两方面,“贤内助”一词已经不足以形容她的贡献了。我父母分担了很多家庭劳动,否则花园里早就杂草丛生。他们可能至今还以为我坐在电脑面前就是在赶稿子。

技术圈的很多朋友帮忙检阅了本书部分章节,为我严把技术关。请给我一次招待你们吃大餐的机会。

我的老板从没有提出过KPI上的要求,因此我才有这么多时间研究工作之外的技术问题。

此外还要感谢很多读者长期的鼓励,请恕我无法一一列举你们的名字。要不是你们隔段时间就催一下,以我的拖延症不知道何日才能写完。

前言
Wireshark网络分析的艺术
Wireshark已经用不着我来做广告了,它早已被多家权威机构评为最佳嗅探器,从事网络工作的工程师都知道它。即便我如实地列举它的种种好处,都涉嫌违反广告法。这也许就是我的上一本书《Wireshark网络分析就这么简单》得以多次重印的原因,是神器总会流行的。读者的评价也超乎我的想象,随手复制两条书评过来满足一下我的虚荣心:

“这本书陪了我几个深夜。没有大部头的催眠和艰涩,每一节都精炼易读,和咖啡一样令人上瘾。我是网络小新人,但是不觉得特别难,很容易顺下来。里面很多干货,厚积薄发,都是实际环境中的情况。畅快淋漓读完大呼不过瘾,搜了一下作者就这一本书。遗憾!”

——亚马逊读者

“这本书是我2014年读过的10本好书之一,如果说我对这本书有什么不满的话,就只有一个:书写薄了,意犹未尽,读着完全不过瘾呀呀呀。或许这本书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让你在无障碍阅读的同时,会让你有一种这书太浅、适合初学者的感觉,但是这本书实际上是越读越有味道,我就读了好几次。”

——豆瓣读者

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我有什么理由不再写一本呢?于是就有了这本新书。虽然我在写稿这件事情上的拖延症不亚于洗碗,不过读者们的鼓励显然起了作用,最后收笔时间只比原计划晚了6个月。和老读者们期望的一样,它是上一本书的延续,尤其是在写作风格上。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本不再着重分析基础协议,而更专注于解决现实问题。另外,考虑到现在手机上网日趋流行,本书也增加了一些手机App的内容,相信读者会喜欢。

就如我常在培训课上所讲的,学会Wireshark这个软件只需要几个小时,掌握一个网络协议也用不了几天,而养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却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和思考。本书正提供了很多练习和思考的机会,本书30多篇文章,几乎都用了Wireshark来分析网络包。我希望每一篇都能让读者产生这样的感触:“啊,原来Wireshark还可以这样用!”“读完整本书,自然而然会形成看包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本书组织结构
就像时尚女郎每天都在看包包一样,我也每天都在看包。看到有趣又有价值的,就会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本书。因此它有别于包罗万象的网络教材,而更像一个技术博客的合集。

全书根据素材来源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选材来自老读者的咨询,相信很有代表性,说不定其他读者也会遇到。

《Linux为什么卡住了》分析了登录Linux时卡顿10秒钟的现象。虽然我是Linux领域的菜鸟,但是仍然可以用Wireshark发现原因并解决它。
《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讲述的是如何根据网络包中的蛛丝马迹,找到被人为掩盖的线索。自己从网络包推理出来的东西,往往比对方提供的文档更可靠。
《一篇关于VMware的文章》介绍了一位读者在VMware知识库发现的文章。我们纯粹依靠协议分析,找到了这篇文章的真正内涵,最后再用Wireshark看包加以确认。
《来点有深度的》是在上一篇的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向读者“灌输”了一些相关的TCP知识。个人觉得TCP协议理解到这个深度就足够应付大多数性能问题了。
《三次握手的小知识》是应某论坛网友的要求而写的TCP握手科普,分享了一些用Wireshark来处理握手问题的小经验,顺便演示了“SYN flood”攻击的网络包。
《被误解的TCP》澄清了被读者广泛误解的两个TCP概念,比较了Linux、Windows和安卓手机的不同Ack频率。
《最经典的网络问题》是我近年遇到过的最经典的案例了。虽然很多年前就听说过Nagle算法遇到延迟确认会出问题,但是在现实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赶紧记录下来。
《为什么丢了单子?》讲述了一位销售朋友的遭遇,说明用Wireshark有助于发现产品的不足,并且找到改进之处。如果能用Wireshark分析自家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网络包,一定能找到不少差别,从而改进销售策略。
《受损的帧》分析了因为硬件等原因导致帧损坏,从而在Wireshark上体现出的奇怪症状。事情往往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虚惊一场》是因为一位眼尖的读者发现了我书中的一处“错误”(或者可以说是TCP的一个bug),后来研究了很久才发现是虚惊一场,不过排查过程还是很值得分享的。这位读者还从“作者简介”的照片中,看到我手上的《TCP/IP详解 卷1:协议》是影印版,然后特意从美国帮我寄来了一本原版书。再次表示感谢!
《NTLM协议分析》是这部分唯一的基础协议介绍,据说NTLM在中国用得还很多,所以才特意写了一篇。
《Wireshark的提示》收集了读者感兴趣的很多Wireshark提示信息。文中不但介绍了每一个提示信息的意义,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希望让读者能够知其所以然。
第二部分是我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网络问题。这部分讲得最细、最深,问题本身也最复杂。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要多花点时间。

《书上错了吗?》解释了为什么对于同一个TCP连接,在两端抓到的网络包顺序是不同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后面两篇的内容。
《计算“在途字节数”》介绍了如何从网络包中计算“已经发送但未被确认”的数据量。不用害怕数学,简单的加减法就够用了。
《估算网络拥塞点》在前两篇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估算网络拥塞点的方法。掌握了这个技能,此后再优化TCP性能时就胸有成竹了。
《顺便说说LSO》讲的是现在越来越普遍的Large Segment Offload。在估算拥塞点的时候很可能会被LSO所干扰,因此我特意为它写了一篇。
《熟读RFC》分析了一个颇为棘手的性能问题,即使擅长Wireshark也很难解决,向大家展示了熟悉RFC的重要性。
《一个你本该能解决的问题》用Wireshark分析了一个UDP导致的性能问题,从本质上分析UDP和TCP的差别。这一篇我在微博上发过,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讨论。
《几个关于分片的问题》其实是上一篇的后续。很多读者看到UDP包被分片之后出现了性能问题,所以对分片很感兴趣,问了不少问题。
《MTU导致的悲剧》分享了几个MTU配置出问题而导致的事故。这类问题其实很多见的,尤其是对于实施和运维人员来说。
《迎刃而解》是来自一个运维部门的技术问题,相当隐蔽而且诡异,最终在Wireshark的辅助下迎刃而解。
《昙花一现的协议》回忆了一个我曾经支持过的协议。今天才学习它可能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其理念和创意还是值得借鉴的。当你对一个协议了解到一定程度时,肯定也会有改造它的想法。
《另一种流控》介绍的是Pause Frame(暂停帧)流控。有别于TCP的“端到端”流控,它是“点到点”的,在有些场合很好用。
《过犹不及》分享了一个多线程传输的案例,说明不是增加连接数就一定能提高性能,有时候甚至有负面效果。
《治疗强迫症》演示了如何用Wireshark研究文本编辑软件的工作方式。也许这类软件不是你的兴趣所在,但是可以举一反三,用相同的方式研究其他软件。
《技术与工龄》算是半篇技术文章。除了介绍Window Scale这个技术点,还希望每个人都能正视工龄,善待新人。
《一个面试建议》只是分享面试经验,完全无关技术。文章写得很不严肃,目的是让读者休息一下,乐一乐。
《如何科学地推卸责任》不是想把你“教坏”,而是分享了如何在技术上划分责任。如果你是乙方工程师,肯定会需要的。
第三部分的选材是日常生活中的抓包,包括手机App。在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抓手机上的包,因为用得多了,问题也会跟着增加。

《假宽带真相》本是央视某一期节目的名字,说测速软件“有明显的设计缺陷”。我用Wireshark进行了验证,结果如何呢?读了全文就知道了。
《手机抓包》讲解的是如何在家里搭建适合抓手机包的WiFi环境。如果你经常需要抓手机上的包来研究,相信我,是该改造一下家里的网络了。
《微博为什么会卡》分析了微博在WiFi环境下经常卡顿的问题,最后找出来的原因竟然是DNS。本文对很多App的优化有借鉴作用。
《寻找HttpDNS》讲述了一个“失败”的探索过程,因为到最后都没有找到想要的包。不过失败本身也有价值,因为我们知道了真相不过如此。
《谁动了我的网络》详细地讲解了被劫持的网络包有什么特征,以及如何在Wireshark中找到它们。下一次你怀疑自家网络被劫持时,就可以抓一个包自己分析了。
《一个协议的进化》介绍的是当前HTTP 1.1在性能上的落后之处,以及可能改进的空间。可惜现在HTTP 2的包还不容易抓到,否则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内容。
《假装产品经理》分析了在微博发图片的网络包,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它的压缩比例、上传行为、CDN服务商等。不用派卧底去新浪,就可以侦察到不少“机密”。
《自学的窍门》也无关技术,只是分享了本人的学习经验,希望对新人有些参考价值。
第四部分的内容很少,却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因为写的是两个项目/产品。

《打造自己的分析工具》介绍了我自己打造的一个性能分析网站,让大家体验一下量身定制的工具有多好用。本文也分享了开发过程的一些经验。
《一个创业点子》讲的是我曾经想做的一个网络加速器。里面知识点还是挺多的,也适合用Wireshark来研究。
你可能会问的一些问题
1.阅读此书需要什么基础?
只需要具备网络常识,比如在学校里上过网络课或者考过CCNA就够了。如果读过《Wireshark网络分析就这么简单》是最好的,会觉得衔接顺畅。对于缺乏网络基础的Wireshark用户,建议先阅读Richard Stevens的《TCP/IP 详解 卷1:协议》。英文好的读者可以通过http://www.tcpipguide.com/free/index.htm页面免费阅读《The TCP/IP Guide》一书,里面的插图画得尤其好。由于读免费书籍很难坚持下去,你可以点击页面下方的Donate按钮给作者捐款,由此增加进一步学习的功力。

2.本书的选材为何如此广泛?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让读者学有所获,因此选材也从读者的兴趣点出发。比如现在流行手机上网,因此我增加了这部分的内容;又比如技术圈正在热议HttpDNS,所以我就去做了一系列实验……不同读者的关注点肯定会有所不同,如果某一篇的话题不是你感兴趣的,直接跳过也不影响后面的阅读。

3.为什么我觉得有些内容太简单了?
人们读书时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读到自己不懂的内容时,就会觉得高大上;读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时,又会觉得太简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作者喜欢把书写得很玄乎,然而我的风格恰恰相反,会尽可能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的技术培训也是坚持这样的风格,会假设所有听众都是刚毕业的文科妹子(嗯,这样也会使我的心情好一些)。

4.为什么没有随书光盘?
我也希望能把这本书里的网络包都共享出来,但由于大多是在客户的生产环境中抓到的,所以不适合公开。毕竟从包里能暴露出来的安全隐患太多了,希望读者能理解这个苦衷。为了方便阅读,我已经尽量把Wireshark截图做清晰。建议大家在自己的环境中抓包分析,这会比看示例包更有价值。

5.怎样联系作者?
如果对书中的内容有疑问,或者自己抓了包却不知道怎么分析,都可以联系作者,邮箱地址为[email protected]。你也可以在微博上@林沛满,但不建议关注,因为他是个整天晒园艺图片的话痨。

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

目录
前言
答读者问
Linux为什么卡住了?
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一篇关于VMware的文章
来点有深度的
三次握手的小知识
被误解的TCP
最经典的网络问题
为什么丢了单子?
受损的帧
虚惊一场
NTLM协议分析
Wireshark的提示
工作中的Wireshark
书上错了吗?
计算“在途字节数”
估算网络拥塞点
顺便说说LSO
熟读RFC
一个你本该能解决的问题
几个关于分片的问题
MTU导致的悲剧
迎刃而解
昙花一现的协议
另一种流控
过犹不及
治疗强迫症
技术与工龄
如何科学地推卸责任
一个面试建议
生活中的Wireshark
假宽带真相
手机抓包
微博为什么会卡
寻找HttpDNS
谁动了我的网络
一个协议的进化
假装产品经理
自学的窍门
两个项目
打造自己的分析工具
一个创业点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面试,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