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也能好好说话

有人说,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话不多,连选择工作都会回避需要经常说话的,就更别谈上台演讲、做分享这些,想都不敢想。其实,真的是性格外向的人更擅长“霸占舞台”吗?并不尽然,性格内向的人也能,甚至更能好好说话。

相信大家都看过《奇葩说》,颜如晶在第一季出场的时候,说她在日常状态下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但只要她一上辩论场,无论什么辩题、持正反方、前一个辩手说了什么,只要轮到她发言都能侃侃而谈并成功扭转局势。黄执中(国际历史上唯一连续两届拿下国际华语辩论最高赛事“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说他本人也有类似的经历:“高一的时候第一次跟人打辩论,在那之前没有跟别人讲过话”。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很喜欢的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里他幽默风趣,收放自如,既能高雅闲谈引人深思,也能插科打诨制造笑点,但他说在生活中他其实算是一个内向的人,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话。

所以说,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并不是你能否站在台上好好说话的决定因素。内向者当中能言善辩,站上舞台赢得满堂彩的大有人在;而外向的人,在平日里话很多,但是站上了台就哑口无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也并不少见。

为什么呢?一方面,我们一直以来对“内向”和“外向”的定义有所偏差。

似乎我们总认为外向性格意味着幽默健谈、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而内向的人则是羞涩腼腆、不善言谈、不太合群,其实这样的认识是粗浅的。我更喜欢《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Susan Cain(她有一场著名的ted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的定义——“外向的人更倾向从外部世界寻找力量,而内向的人更倾向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

外向性格者的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更愿意选择向朋友倾诉,在人群中释放;而内向性格的人喜欢在独处中恢复能量,通过阅读、独自训练、思考来自我实现。也就是说,根本的区别在于两类人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内向者向内探索,外向者向外找寻。

另一方面,我认为舞台上有主题的“发言”和日常漫谈式的“聊天”是两种不太一样的能力。前者动用的更多是逻辑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储备;相对来说,后者对这几方面的要求要弱一些,同时对人性心理的揣测、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要求更强,有时候还需要你根据情境说出“美丽的谎言”或者违心的话以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维持某些关系,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

我也偏向是一个内向的人,喜欢独处多于群居,尤其怕一伙人围坐一起聊天的场合,能不参与讨论尽量不参与,被参与了也时刻希望上天保佑话题不要转到我身上来,数着时间希望聊天尽快结束;我经常在手机响起时心里扑通一下,如果看到名字不是好友或家人非常忐忑,甚至需要深呼吸一下才敢接起来,有个名词叫做“接电话恐惧症”,大概说的是类似的意思。我对于漫谈式聊天的恐惧,一是很担心冷场,并不擅长主动找话题;二是很怕“交浅言深”,人越多越不想成为话题的主人;三是大部分漫无目的的聊天是无价值的,话人长短、八卦世事,很是难捱。所以,我给人留下的也是不善交际、不善言谈的形象。

当我说我曾经在辩论比赛中拿过最佳辩手,演讲比赛上获得奖项,能够信心满满地完成一个presentation,有时候突然被揪起来发言也不怯场......“公开场合能说”和“私底下话不多”便构成了一组奇妙的反差,不熟悉我的人会觉得仿佛变了一个人,但这绝不是故意为之。我还是觉得这是两种说话的模式不同。

当然,站上舞台围绕主题能言善辩的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够八面玲珑交流闲谈的能力也会相互促进,互相提升。

但如果你是一个纯粹的内向者,你要有足够的信心,不要畏惧站上舞台。要相信,得益于你在那些安静的独处时光里更广袤的输入,更深入的思考,更丰富的沉淀,你在台上演绎一场精彩的演讲的概率,其实比外向者更大。

所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积极地去霸占舞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向者也能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