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书|不要假装懂得你谈论的东西

亲爱的WEI,

那天谈起诗歌,你顺口就说,诗歌纵然是好的,可是读翻译的诗歌,恐怕不能够读到诗歌原来要表达的意思了,即便翻译得好,也是另一首诗歌了。

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复你。今天刚好在读苏珊·桑塔格的谈话录。在一篇1980年莫妮卡·拜尔对她的采访《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一种生活》中,看到了她的一段谈话:

“我读了我可以读书到的所有的作品,那些翻译过来的作品。在活着的作家当中,我读过的当然包括米沃石,还有赫伯特、安德泽祖斯基和莱姆。过世的作家有贡布罗维奇、维特基维茨、布鲁诺、舒尔茨,19世纪的密茨凯维奇、显克微支等。”

这些作家都是波兰作家,苏珊·桑塔格是美国人。如果她有像你这样的想法,那么她要么不读,要么自己去学波兰语。这两者都是可行的。而且世界上还有不少人选择这两种方式。都有些极端。

她又说“在大约十四岁时(在阅读中)所发现这些东西改变了我的人生。”这其中还有俄国作家妥斯妥耶夫斯基。

一、

再按照你的说法,她如果要精准的理解这些作家所表达的内容,在14岁的时候,她不但要学习波兰语,还要学习俄语。

这也不是不可能,现在有不少孩子都在十几岁的时候流利讲一门外语。这通常也会被看作优秀的标志。黄磊的女儿可以讲流利英语,被看作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体现,上了多久的热搜。

但有几个人能成为像苏珊·桑塔格这样的在文学、摄影、电影上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各类社会事件中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作为独立的知识分子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的人?

所以,在十四岁的时候,是去学一门语言重要呢?还是发现这些可以改变一生的东西更重要呢?

想想当她十四岁的时候就读了那些伟大的作家,连年龄都不是阻碍理解那些智慧的障碍,更何况那些语言的微小差别呢。

我知道这很难说服人。

在当今时日,一切都被工具化。人们把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而沟通,又是赚钱的工具。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被看作精英的标配之一,而美式与英式发音又被赋予不同的魅力特征,见到过多少人在台面上用流利的英文讲商业PPT,或者他/她自己领域内的知识,因为这一语言或技能的优势,你可以看到下台后仍然保持着因为某种优势带来的傲慢。我们都忘记了语言和所有的工具是探索更大的世界的桥梁。而那个更大的世界,理应让我们为之谦卑。

所以,当今时日,在中国的大城市,每个孩子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只是作为功课,作为一种好学生的标配,甚至以后作为申请学校的积分。

这些看得见的利益和回报阻挡发现更大的世界的可能性,或者,那个更大的世界不重要了,那个蕴藏着无穷奥秘的世界,那个激发我们无穷的热情的世界,那个我们为之活着的世界,那个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世界……

于是大家被养成了一样的韭菜,一样被收割。因为收割韭菜的机器没办法收割棉花,所以成为棉花是很危险的。这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这是放弃了那个更大的世界的结果。无数人在抱怨的同时,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成为裹挟下一代的参与者。

每棵不应该是韭菜的韭菜都终生生活在痛苦之中。

二、

再说回语言本身。语言经翻译后真的在伟大的作品面前失去了力量吗?

你记得,塔图先生给我介绍了一个叫哈维尔·马利亚斯的西班牙的作家。我读完他的书,想着有一天见到他,除了拥抱他,什么话也讲不出来。他理解爱的复杂和残酷,他在他小说的世界给予了温情和怜悯。我到达了他书写的世界,那也是他的世界。

你记得我们共同读过的保罗·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我在你家里一口气读完了那本书,之后我回到弟弟家,我远远的看到了弟弟的身影,满眼泪湿。心里涌起深沉的爱。我们家人之间每个人都像一个孤岛,你是知道的。那一刻,保罗描绘的孤独弥合了孤岛之前的距离。

他将孤独呈现出来,我们知道了,我们都在受苦。他将我们从抱怨、自我怜悯中拎出来。我们便有力量去把爱流露出来了——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虽然这么多家庭并没有这样的氛围。

也给予了你同样的力量,不是吗?

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我就不列了。

如果没有那些译者,这些作品如何到达我们?

三、

再回到诗歌,微妙又精准的文字。 诗歌被翻译后真的就成为另一个作品了吗?

这个问题,我问我自己。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

就算我的英文可以跟人谈论艺术、哲学、文学、化工和营养品方面的业务。我不能够完全理解希尼的诗。我也不能够理解大部分的诗。这个不是英文水平的问题。

一个译者叫黄灿然。我知道他是因为他译了我非常喜爱的作家布罗茨基的书。

他自己就是一个诗人。他的水平我再投几次胎来也无法达到。

他译的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让我第一次体验到在阅读中飞起来的感觉。

但我并不需要拿这样的译者作为例证,表明我对译者的信任。

在此之前有很多译者,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在此之后也会有很多译者,我也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名字。

通过他们我有了广阔和世界和坚定的内心,这是毋庸置疑的。

应该感恩不是吗?

当然也有不好的译者,可是拿其中不好的一部分来指代所有,似乎不公平。总是有很多人活在这一层,理直气壮的指责群体中垫底的,这是容易的,因为自己什么也不用做。但这样做的同时,就忘记去抬头看到那些不断努力创造价值的人,也忘记尊重、感恩和谦卑。

四、

现在我问你,当你说,翻译后的诗歌会是另一个作品了。结果是你宁愿不读译作也不读诗了。你还确认这句话是对吗?

如果你不确认,以后就不要这样讲话。

当然你这样说,肯定有缘由。

缘由就是——别人是这样说的,这个人可能还是你信任的人。他/她说的一定是正确的。

而且,这样说是很流行的。

但说这些流行而保险的话,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你在世间的每个时刻都在雕刻着自己。当把自己置于不用思考也不用负责任的语言和行动中,某种程度上,一个人也放弃了自身。布罗茨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不能精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你什么也不是。”(大意,等我手头有了这本书,把这句话找出来。)

你说你去读了余秀华的言论,发现她真的说出来的每个字都是一个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力量。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像她那样。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因为我们在路上。

与你共勉励,我的朋友。


你的朋友


2018年7月13日

题图为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画。

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他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捕捉那些熟悉的风景,莫兰迪的作品流溢出一种温暖的、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引自己百度百科,上面说这是引自关于莫兰迪的书《乔治·莫兰迪》)

你看,细小和简单可以是整个宇宙,可以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微小的个体也不必被带到宏大中河流中才觉得安全。相反,你可以雕琢自身,成为打动人心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友书|不要假装懂得你谈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