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不要试图取悦任何人

这是今天读《巨人的工具》让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只为了让一个人高兴而写作’这句话实际上说的是只为自己写作,除了自己,不要试图取悦任何人——一旦你开始为某个观众进行创作,你就已经输了,因为想要创作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价值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对写作保持兴奋感······

1

昨天看了2部影片《正义与真相》、《芭蕾芭蕾》。

我挑影片一般先看封面,在看评分,然后找开始的一段时间看看画面质感,一部好的影片(或者说符合我个人喜好的电影)这样筛选一般不太会出错。

《正义与真相》看封面我以为会是一部严肃的律政剧,但是开篇就被优美的画面吸引了,如果不是看过梵高的画作,不会在脑海中展现出从静态到动态的画面,那扛着锄头一般大小的镰刀下田的农民,那弯腰播种的农妇,还有辛苦劳作之后在草垛上休息的农民们画面。

电影美得像油画,而曾经在脑海中静态呈现的油画,突然美的更加具体了。

这好像是一部比较小众的电影,影评里的讨论并不多,而影片的名字与内容联系并不大,以至于我多次看到名字都选择了略过。因为,它更多的是启发人们的哲学思维,每个人看完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它只是叙述,展现生活真实的样子。

男主漫长的一生,从开荒种地到生儿育女,建设家庭,开垦土地,照顾农场,每一天都辛苦的努力着,用自己的原则和生活准则照顾着自己的小家,艰苦经营着农场,坚信着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信念不动摇。

即便如此辛苦的努力,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老婆过劳死、几个孩子夭折、恶人先告状的邻居,他都坚信自己的生活准则没有任何问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生操劳为了家庭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继承农场的事业。

然而,直到大儿子要参军之前问了他几个问题,他一直坚信的信念动摇了。

孩子们并不想要继承农场,也不想像父辈一样操劳一生,从小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面对争吵、训斥、强势父辈的家庭环境,孩子们没有一个想要这样的婚姻生活。

男主迷失在自己的人生信念里,自己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以为给予后辈的是最好的,然而却发现,这些都并不是后辈们想要的。

电影虽然是欧洲上个世纪的关于地主、农民的生活,但相同的观念现在依然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长辈们按自己的方式过着艰苦的一生,努力的生儿子想要让后代继承家业,但是缺少关爱和家庭温暖的儿女们,并不一定会一味的顺从,一旦有机会只会更加的叛逆和反抗到底。

之前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无一不是这样的例子,家长在挣钱的过程中忽视了家庭,到底是挣钱重要还是关爱孩子的成长重要?辛辛苦苦打拼的一切,如果孩子不要或者亲手葬送,那不是人财两空?

2

《芭蕾芭蕾》我是当纯艺术片或者纪录片来看的,毕竟有天赋的人太少了,在有天赋的基础上再努力奋斗,才能被称作天才,而大部分资质平平的艺术爱好者,再努力刻苦训练也没有太大作用,那只能是兴趣爱好。

如果说当代有什么天选之子,我脑海里第一人出现的是杨丽萍。

杨丽萍和男主一样,从小的舞蹈天赋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把它融入到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克制的饮食、对音乐的挑剔、对各种细节的在意,他们都是用生命在表达艺术。

男主被误解,被各种媒体对负面报道裹挟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解释,直到最后想清楚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其实大家并不关心,我费力解释自己是个好人还是坏人没有太大意义,只有我的作品能解释一切。

最后,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舞台,生命的长度不能让他安宁,属于舞台的光辉哪怕只有一次,他也愿意耗尽。

3

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曾说过一段话:“在写作行业,人人都希望马上出名,而不用努力或是经历痛苦。这真的可行吗?还有的人喜欢写如何写作的书,而不是写一本真正有内容的书。糟糕的建议无处不在。找一批追随者,搭建一个平台,学习如何骗过现行的体制。

换句话说,这些建议就是让人们做表面功夫,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写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就在于,我们总是浮于表面,就像那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普拉特河一样。我总说:‘你如果想成为亿万富翁,就发明一些能让人们放纵的东西。’有人确实发明了这种东西,那就是互联网、社交媒体。

在这个梦幻的世界里,我们像蜻蜓点水一样从一个肤浅愚蠢的事物跳到另外一个让我们分心的事物上。我们一直都停留于表面,从未有过一点点深入。真正的作品和满足感绝对不是来自于网络,而是来自于专研,比如正在写的书,正在录的专辑,正在拍摄的电影,并且要在其中沉浸很长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了自己,不要试图取悦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