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做完美主义者

因疫情困在家中的第N天,看完了吉田穂波的《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

这位日本女医生的故事在几年前就曾是微信圈励志鸡汤的典范:妇产科医生全职工作+3个孩子的母亲+成功申请并在哈佛完成学业。

听起来是不是挺不可思议的?想想现在那些需要一边居家办公一边带不上学的孩子上网课的妈妈们有多糟心,就有多好奇她是怎么样起早贪黑才能完成这种mission impossible的,对吧?

抱着“看看她是怎样利用时间的“这种心态,3天内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发现,最大的触动居然是「慎做完美主义者」。正因为作者拥有这种与日本国民性格相反的心态,才能完成自己留学的梦想。

草率计划、立刻行动

”散漫估算“、”乐观主义“是一项强大的武器。

有时候,就是要拼着那一股冲动劲儿,先动手再说,先踏出小而确实的一步。先不要想客观条件行不行、时间够不够、能不能完成、做不完会不会丢人等等。只要有一股「想做着试试看」的念头,就先尝试一下。

这种做事态度对我而言还蛮反常识的,因为中国人传统爱说三思而后行,想清楚了再行动,不要莽撞。不过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一些做事情的冲动,放一放就凉了。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推荐的控制购物欲的方法,就是先放一放,等过了一周、一个月之后再看,如果还想买再买。道理其实都一样嘛,过了那个冲动期,可能就又不想买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我控制。

所以逆向思维,我们反而可以利用这种冲动和盲目。比如在创业企业中,最重要的也是迅速迭代——快速行动,快速获取成功——继续;也不排除有另一种可能,快速碰壁,那也没什么大不了,那就快速回头,快速总结经验和教训,也是一种收获。

能完成一点也满足

比方说原本决定“今天要做到这里”,但却没能完成进度,就换个念头“没关系,有前进就好”。

能做多少做多少,有一点点进步也好过原地踏步。作者举了个例子,比如周末时间她会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学习。理想中去图书馆学习,当然是一气呵成学习,对吧?但是带着孩子们就不一样了——一会儿大女儿要吃东西,一会儿小女儿开始哼哼唧唧,会吵到别人。因此,作者的学习时间总是被打断,制定的学习计划也不能按计划完成。

一开始也会觉得沮丧,但是后来她学会了自我开导——只要不放弃,就算一次只看一页,只要坚持下去,总能有所收获。

有多少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就是:做事要有始有终,做完才能吃饭?但我们都知道,一旦成为了成年人,就要接受“生活会越来越忙、时间会越来越零碎”的事实。想要像学生时代一样,一坐下来学习就是3个小时的完整时间,恐怕是不太现实的。学会一次进步一点,也是很好的。

当然,与之对应也要开发「迅速启动」的能力。如果有1个小时完成一项工作,可能要花10分钟才能进入状态。现在可能只有20分钟,那么就越发要学会迅速进入状态,完成一小段工作,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

降低「非做不可」的门槛

妈妈应该亲手做家事,没有亲手做就不配当妈……我曾有这样偏见,但借助了他人的力量后,我才发现自己是被”别人的常识“给困住了。
我抛下”别人的常识“,同时坚持门槛较低的”自定规矩“,便越来越常借助他人之力,完成了更多事情。

花钱买时间,或者请求他人的帮助,或者取消一些看似“非完成不可”的事情——这是作者节省时间的第三大法宝。

现代社会带来的极致细化分工,让大家都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为他人带来更大价值。比如同样是打扫房间,自己做要花上一整天,请家政服务过来却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花3个小时请家政的钱,为自己节省一整天的时间,做对自己而言更加重要的事情,这样不是更好吗?

近期看过的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警惕自制家庭美食》,主要观点之一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人人在家做美食,既不现实,也不长久,更不经济,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我想也是类似的道理。

还有一些耗费时间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必需品“。比如,别的孩子的妈妈都要做好精致的便当,作者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也没有时间做,那也没有关系。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也都是人为设置的,有些甚至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勇敢去打破这些传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更想实现的梦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这篇文章的完成也可以算是「慎做完美主义者」的实践——看完书后就迅速在手机里记下了自己感触最深的要点,然后分别利用早上和晚上的一点点空闲时间完成。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不过度纠结,趁着刚读完的新鲜劲,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篇读书感想。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道理大家都懂,但只有实践才能真正make a difference。


相关文章:《每周工作4小时》:承认吧,大部分的努力都是无用功

上篇文章:理财第一步:专卡专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慎做完美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