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千字‖年轻人应该跑去大城市吗?

图片发自App

最近关于年轻人应不应该回到小城市这个话题,在微博上炒的很火。

大佬潘石屹告诫年轻人:留在上海。

一个北漂八年的人说: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要留在北上广。

欢乐颂里樊胜美为了在上海生存拜金又做作。

北京女子图鉴里戚薇悲悲切切地演绎一个北京女人的故事。

……


在所有关于北上广在北上广打拼的人,他们的状态就像一根紧绷的弦,焦虑、茫然、拼命地挣钱,不敢懈怠。很多时候,我都怕这个人脑子里的那根弦要断,怕他们崩溃掉,想劝放松下来。但他们用行动告诉我说不能,一放松就觉得空虚、恐慌和愧疚,就觉得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别人。

而大城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我记忆中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北京,是因为中学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女生,她自小在北京长大,貌美肤白、明眸皓齿,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种大城市来的感觉。

想来那时候的自己很好笑,总莫名地认为和她做朋友就离那个神奇的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亲近。

这莫非就是大城市的魔力?

偏偏那个时候的自己没有靠近那个城市的方式,就一步步地去了解它。


后来,等我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就有”选城市“还是”选学校“的争论了。你大学所在的那个城市很可能成为你这一生的la la land。我自己观察下来的规律是,那些在北京上海读书的同学,都倾向于留在这两个地方,而那些去二三线城市的同学,毕业后都回了家乡。

这可能就是网上的人一次次把北上广便签化的原因。

北京还好点,五道口的韩国烤肉和平价酒吧西单也让大学生们可以享用一些快乐。而上海,托上海阿姨的福,让全国人民有了“昂贵”“冷漠”的印象。我很多朋友在模仿某个刻薄女人的时候就用上海腔:诶呦,我同侬讲啊,这个东西哦,你要晓得伐。不要太好笑的哦。

我亲身体验是真没有。只是我们把自己定位在外地人的位置上看上海,才觉得它格外迷人又格外势利。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在一次次的北漂潮和就业潮后还会对北京上海有如此强的觊觎心吗?



十年前到北京的人可能还像北京女子图鉴里的戚薇或者《后来的我们》里的周冬雨那样,坐在出租车里对着城市探头探脑,或者大喊着“北京我来了”宣泄对这个城市的觊觎感和征服心,十年后的年轻人,就真的很难对北京有“wow~~大城市”的感叹了。


时代在进步,一二线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更多的人们开始宣扬“逃离北上广,到成都去,到杭州去”。《东京女子图鉴》里把东京诠释为欲望的集合体。那是因为日本真的除了东京都是乡下,可中国不一样,除了一线还有新一线和二线,西南有成都和重庆,西北有西安,东北有沈阳和哈尔滨,东南沿海更不要一一列举,所以,现在很多的家长们除非孩子优秀得不得了才愿意去北大清华逛一逛,否则宁愿留在家乡,每天一小时公交车跑校上课,不用日日考虑宿舍关系和劣质外卖。


我有一位学姐,今年大学毕业回到了我们小县城里,日子过得不要更滋润,有了合适的男朋友。在县里的幼儿园当老师,房子住家里的,车子是正在慢慢攒的,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少,可支配收入挺多。感觉她不久都要结婚了。


这里再说句得罪人的话,我觉得留在家乡的人可能过得要舒服很多。北上广会难过很多,小城市长大的孩子,野心是会有的,但是能力可能真的不能为野心服务,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很难,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在城市的最底层摸爬滚打,除非真的有惊人的毅力和决心才能混出个人模人样。

人当然可以选择没有多大野心地平和地活着。更何况,对普通大学生来说,大城市最顶端最浮夸的那一部分,也跟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拥有的就是些道听途说的精彩。


而且我一直觉得现在的90后跟那些80后70后们不一样,到目前为止,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大都靠家里给的零花钱生活,学生不要说了,工作的朋友们一个月四五千的工资几乎没什么用。



所以80后一代几乎要花一整个青春期来跟家里对抗又和解,90后们不用,我们心安理得当宝宝。

我觉得90后幸运的一点是,我们可以选择成长也可以选择不成长,90后如果选择留在家乡跟父母住在隔壁小区结婚了爸妈帮着烧饭带孩子的话,完全可以大半辈子当孩子。这当然会影响90后一代对大城市的热情——为什么非要选择hard模式呢?



我是一个真正害怕去拼命和努力的人,但是,生活往往不让你如意。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写点啥,总有人要说:柠檬啊,有个挣钱的活儿要不要做啊?

我特别想回一句:我是个正经人。

但是,正经人也是爱钱的吧。

不爱钱的才不是正经人,所以,为了挣钱,我又开始拼命。

这就是公平的。

90后可以活的很随心所欲,可以选择留在家乡还是奔赴大城市,但是,90后真的是最难的一代。

我们不想长大,只想成仙。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一千字‖年轻人应该跑去大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