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Router有两种模式:hash模式和history模式。默认的路由模式是hash模式。
简介: hash模式是开发中默认的模式,它的URL带着一个#
特点:hash值会出现在URL里面,但是不会出现在HTTP请求中,对后端完全没有影响。所以改变hash值,不会重新加载页面。这种模式的浏览器支持度很好,低版本的IE浏览器也支持这种模式。hash路由被称为是前端路由,已经成为SPA(单页面应用)的标配。
原理: hash模式的主要原理就是onhashchange()事件:
window.onhashchange = function(event){
console.log(event.oldURL, event.newURL);
let hash = location.hash.slice(1);
}
使用onhashchange()事件的好处就是,在页面的hash值发生变化时,无需向后端发起请求,window就可以监听事件的改变,并按规则加载相应的代码。除此之外,hash值变化对应的URL都会被浏览器记录下来,这样浏览器就能实现页面的前进和后退。虽然是没有请求后端服务器,但是页面的hash值和对应的URL关联起来了。
简介: history模式的URL中没有#,它使用的是传统的路由分发模式,即用户在输入一个URL时,服务器会接收这个请求,并解析这个URL,然后做出相应的逻辑处理。 特点: 相比hash模式更加好看。但是,history模式需要后台配置支持。如果后台没有正确配置,访问时会返回404。 API: history api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切换历史状态和修改历史状态:
pushState()
和 replaceState()
方法,这两个方法应用于浏览器的历史记录栈,提供了对历史记录进行修改的功能。只是当他们进行修改时,虽然修改了url,但浏览器不会立即向后端发送请求。如果要做到改变url但又不刷新页面的效果,就需要前端用上这两个API。forward()
、back()
、go()
三个方法,对应浏览器的前进,后退,跳转操作。虽然history模式丢弃了丑陋的#。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在刷新页面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路由或资源,就会刷出404来。
如果想要切换到history模式,就要进行以下配置(后端也要进行配置):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mode: 'history',
routes: [...]
})
调用 history.pushState() 相比于直接修改 hash,存在以下优势:
hash模式和history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的使用。
=> 相同点:
1. 数据驱动页面,提供响应式的试图组件
2. 都有virtual DOM,组件化的开发,通过props参数进行父子之间组件传递数据,都实现了webComponents规范
3. 数据流动单向,都支持服务器的渲染SSR
4. 都有支持native的方法,react有React native, vue有wexx
=> 不同点:
1.数据绑定:Vue实现了双向的数据绑定,react数据流动是单向的
2.数据渲染:大规模的数据渲染,react更快
3.使用场景:React配合Redux架构适合大规模多人协作复杂项目,Vue适合小快的项目
4.开发风格:react推荐做法jsx + inline style把html和css都写在js了
vue是采用webpack + vue-loader单文件组件格式,html, js, css同一个文件
虚拟 DOM 的实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 3 部分:
简而言之,就是先转化成AST树,再得到的render函数返回VNode(Vue的虚拟DOM节点),详细步骤如下:
首先,通过compile编译器把template编译成AST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即 源代码的抽象语法结构的树状表现形式),compile是createCompiler的返回值,createCompiler是用以创建编译器的。另外compile还负责合并option。
然后,AST会经过generate(将AST语法树转化成render funtion字符串的过程)得到render函数,render的返回值是VNode,VNode是Vue的虚拟DOM节点,里面有(标签名、子节点、文本等等)
在初始化 Vue 的每个组件时,会对组件的 data 进行初始化,就会将由普通对象变成响应式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便会进行依赖收集的相关逻辑,如下所示∶
function defieneReactive (obj, key, val){
const dep = new Dep();
...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
get: function reactiveGetter () {
if(Dep.target){
dep.depend();
...
}
return val
}
...
})
}
以上只保留了关键代码,主要就是 const dep = new Dep()
实例化一个 Dep 的实例,然后在 get 函数中通过 dep.depend()
进行依赖收集。 (1)Dep Dep是整个依赖收集的核心,其关键代码如下:
class Dep {
static target;
subs;
constructor () {
...
this.subs = [];
}
addSub (sub) {
this.subs.push(sub)
}
removeSub (sub) {
remove(this.sub, sub)
}
depend () {
if(Dep.target){
Dep.target.addDep(this)
}
}
notify () {
const subs = this.subds.slice();
for(let i = 0;i < subs.length; i++){
subs[i].update()
}
}
}
Dep 是一个 class ,其中有一个关 键的静态属性 static,它指向了一个全局唯一 Watcher,保证了同一时间全局只有一个 watcher 被计算,另一个属性 subs 则是一个 Watcher 的数组,所以 Dep 实际上就是对 Watcher 的管理,再看看 Watcher 的相关代码∶
(2)Watcher
class Watcher {
getter;
...
constructor (vm, expression){
...
this.getter = expression;
this.get();
}
get () {
pushTarget(this);
value = this.getter.call(vm, vm)
...
return value
}
addDep (dep){
...
dep.addSub(this)
}
...
}
function pushTarget (_target) {
Dep.target = _target
}
Watcher 是一个 class,它定义了一些方法,其中和依赖收集相关的主要有 get、addDep 等。
(3)过程
在实例化 Vue 时,依赖收集的相关过程如下∶
初 始 化 状 态 initState , 这 中 间 便 会 通 过 defineReactive 将数据变成响应式对象,其中的 getter 部分便是用来依赖收集的。
初始化最终会走 mount 过程,其中会实例化 Watcher ,进入 Watcher 中,便会执行 this.get() 方法,
updateComponent = () => {
vm._update(vm._render())
}
new Watcher(vm, updateComponent)
get 方法中的 pushTarget 实际上就是把 Dep.target 赋值为当前的 watcher。
this.getter.call(vm,vm),这里的 getter 会执行 vm._render() 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便会触发数据对象的 getter。那么每个对象值的 getter 都持有一个 dep,在触发 getter 的时候会调用 dep.depend() 方法,也就会执行 Dep.target.addDep(this)。刚才 Dep.target 已经被赋值为 watcher,于是便会执行 addDep 方法,然后走到 dep.addSub() 方法,便将当前的 watcher 订阅到这个数据持有的 dep 的 subs 中,这个目的是为后续数据变化时候能通知到哪些 subs 做准备。所以在 vm._render() 过程中,会触发所有数据的 getter,这样便已经完成了一个依赖收集的过程。
MVC、MVP 和 MVVM 是三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主要通过分离关注点的方式来组织代码结构,优化开发效率。
在开发单页面应用时,往往一个路由页面对应了一个脚本文件,所有的页面逻辑都在一个脚本文件里。页面的渲染、数据的获取,对用户事件的响应所有的应用逻辑都混合在一起,这样在开发简单项目时,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项目变得复杂,那么整个文件就会变得冗长、混乱,这样对项目开发和后期的项目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1)MVC
MVC 通过分离 Model、View 和 Controller 的方式来组织代码结构。其中 View 负责页面的显示逻辑,Model 负责存储页面的业务数据,以及对相应数据的操作。并且 View 和 Model 应用了观察者模式,当 Model 层发生改变的时候它会通知有关 View 层更新页面。Controller 层是 View 层和 Model 层的纽带,它主要负责用户与应用的响应操作,当用户与页面产生交互的时候,Controller 中的事件触发器就开始工作了,通过调用 Model 层,来完成对 Model 的修改,然后 Model 层再去通知 View 层更新。
(2)MVVM
MVVM 分为 Model、View、ViewModel:
Model和View并无直接关联,而是通过ViewModel来进行联系的,Model和ViewModel之间有着双向数据绑定的联系。因此当Model中的数据改变时会触发View层的刷新,View中由于用户交互操作而改变的数据也会在Model中同步。
这种模式实现了 Model和View的数据自动同步,因此开发者只需要专注于数据的维护操作即可,而不需要自己操作DOM。
(3)MVP
MVP 模式与 MVC 唯一不同的在于 Presenter 和 Controller。在 MVC 模式中使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当 Model 层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通知 View 层的更新。这样 View 层和 Model 层耦合在一起,当项目逻辑变得复杂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代码的混乱,并且可能会对代码的复用性造成一些问题。MVP 的模式通过使用 Presenter 来实现对 View 层和 Model 层的解耦。MVC 中的Controller 只知道 Model 的接口,因此它没有办法控制 View 层的更新,MVP 模式中,View 层的接口暴露给了 Presenter 因此可以在 Presenter 中将 Model 的变化和 View 的变化绑定在一起,以此来实现 View 和 Model 的同步更新。这样就实现了对 View 和 Model 的解耦,Presenter 还包含了其他的响应逻辑。
1.工厂模式 - 传入参数即可创建实例
虚拟 DOM 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基础标签的 Vnode 和组件 Vnode
2.单例模式 - 整个程序有且仅有一个实例
vuex 和 vue-router 的插件注册方法 install 判断如果系统存在实例就直接返回掉
3.发布-订阅模式 (vue 事件机制)
4.观察者模式 (响应式数据原理)
5.装饰模式: (@装饰器的用法)
6.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指对象有某个行为,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该行为有不同的实现方案-比如选项的合并策略
参考:前端vue面试题详细解答
对象为引用类型,当复用组件时,由于数据对象都指向同一个data对象,当在一个组件中修改data时,其他重用的组件中的data会同时被修改;而使用返回对象的函数,由于每次返回的都是一个新对象(Object的实例),引用地址不同,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在Vue中,对响应式处理利用的是Object.defineProperty对数据进行拦截,而这个方法并不能监听到数组内部变化,数组长度变化,数组的截取变化等,所以需要对这些操作进行hack,让Vue能监听到其中的变化。 那Vue是如何实现让这些数组方法实现元素的实时更新的呢,下面是Vue中对这些方法的封装:
// 缓存数组原型
const arrayProto = Array.prototype;
// 实现 arrayMethods.__proto__ === Array.prototype
export const arrayMethods = Object.create(arrayProto);
// 需要进行功能拓展的方法
const methodsToPatch = [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
/** * Intercept mutating methods and emit events */
methodsToPatch.forEach(function(method) {
// 缓存原生数组方法
const original = arrayProto[method];
def(arrayMethods, method, function mutator(...args) {
// 执行并缓存原生数组功能
const result = original.apply(this, args);
// 响应式处理
const ob = this.__ob__;
let inserted;
switch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