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

41-Flink-window相关:

Flink的Window

参考:https://ashiamd.github.io/docsify-notes/#/README

1、Window

Flink_Window:https://blog.csdn.net/dongkang123456/article/details/108374799

1.1 概述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1张图片

streaming流式计算是一种被设计用于处理无限数据集的数据处理引擎,而无限数据集是指一种不断增长的本质上无限的数据集,而window是一种切割无限数据为有限块进行处理的手段

Window是无限数据流处理的核心,Window将一个无限的stream拆分成有限大小的”buckets”桶,我们可以在这些桶上做计算操作

举例子:假设按照时间段划分桶,接收到的数据马上能判断放到哪个桶,且多个桶的数据能并行被处理。(迟到的数据也可判断是原本属于哪个桶的)

1.2 Window类型

  • 时间窗口(Time Window)
    • 滚动时间窗口
    • 滑动时间窗口
    • 会话窗口
  • 计数窗口(Count Window)
    • 滚动计数窗口
    • 滑动计数窗口

TimeWindow:按照时间生成Window

CountWindow:按照指定的数据条数生成一个Window,与时间无关


[滚动窗口(Tumbling Windows)]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2张图片

  • 依据固定的窗口长度对数据进行切分
  • 时间对齐,窗口长度固定,没有重叠
[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s)]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3张图片

  • 可以按照固定的长度向后滑动固定的距离
  • 滑动窗口由固定的窗口长度滑动间隔组成
  • 可以有重叠(是否重叠和滑动距离有关系)
  • 滑动窗口是固定窗口的更广义的一种形式,滚动窗口可以看做是滑动窗口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窗口大小和滑动间隔相等)
[会话窗口(Session Windows)]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4张图片

  • 由一系列事件组合一个指定时间长度的timeout间隙组成,也就是一段时间没有接收到新数据就会生成新的窗口
  • 特点:时间无对齐

2、Window API

src/main/java/com/zh/flink/s02_flink_api/s04_window

2.1 概述

  • 窗口分配器——window()方法

  • 我们可以用.window()来定义一个窗口,然后基于这个window去做一些聚合或者其他处理操作。

    注意window()方法必须在keyBy聚合操作之后才能使用

  • Flink提供了更加简单的.timeWindow().countWindow()方法,用于定义时间窗口和计数窗口。

DataStream<Tuple2<String,Double>> minTempPerWindowStream = 
  datastream
  .map(new MyMapper())
  .keyBy(data -> data.f0)
  .timeWindow(Time.seconds(15))
  .minBy(1);

窗口分配器(window assigner)

  • window()方法接收的输入参数是一个WindowAssigner

  • WindowAssigner负责将每条输入的数据分发到正确的window中

  • Flink提供了通用的WindowAssigner

    • 滚动窗口(tumbling window)
    • 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
    • 会话窗口(session window)
    • 全局窗口(global window)

创建不同类型的窗口

  • 滚动时间窗口(tumbling time window)

    .timeWindow(Time.seconds(15))

  • 滑动时间窗口(sliding time window)

    .timeWindow(Time.seconds(15),Time.seconds(5))

  • 会话窗口(session window)

    .window(EventTimeSessionWindows.withGap(Time.minutes(10)))

  • 滚动计数窗口(tumbling count window)

    .countWindow(5)

  • 滑动计数窗口(sliding count window)

    .countWindow(10,2)

DataStream的windowAll()类似分区的global操作,这个操作是non-parallel的(并行度强行为1),所有的数据都会被传递到同一个算子operator上,官方建议如果非必要就不要用这个API

2.2 TimeWindow

TimeWindow将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所有数据组成一个window,一次对一个window里面的所有数据进行计算。

滚动窗口

Flink默认的时间窗口根据ProcessingTime进行窗口的划分,将Flink获取到的数据根据进入Flink的时间划分到不同的窗口中。

DataStream<Tuple2<String, Double>> minTempPerWindowStream = dataStream 
  .map(new MapFunction<SensorReading, Tuple2<String, Double>>() { 
    @Override 
    public Tuple2<String, Double> map(SensorReading value)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new Tuple2<>(value.getId(), value.getTemperature()); 
    } 
  }) 
  .keyBy(data -> data.f0) 
  .timeWindow( Time.seconds(15) ) 
  .minBy(1);

时间间隔可以通过Time.milliseconds(x)Time.seconds(x)Time.minutes(x)等其中的一个来指定。

滑动窗口

滑动窗口和滚动窗口的函数名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传参数时需要传入两个参数,一个是window_size,一个是sliding_size。

下面代码中的sliding_size设置为了5s,也就是说,每5s就计算输出结果一次,每一次计算的window范围是15s内的所有元素。

DataStream<SensorReading> minTempPerWindowStream = dataStream 
  .keyBy(SensorReading::getId) 
  .timeWindow( Time.seconds(15), Time.seconds(5) ) 
  .minBy("temperature");

时间间隔可以通过Time.milliseconds(x)Time.seconds(x)Time.minutes(x)等其中的一个来指定。

2.3 CountWindow

CountWindow根据窗口中相同key元素的数量来触发执行,执行时只计算元素数量达到窗口大小的key对应的结果。

注意:CountWindow的window_size指的是相同Key的元素的个数,不是输入的所有元素的总数。

滚动窗口

默认的CountWindow是一个滚动窗口,只需要指定窗口大小即可,当元素数量达到窗口大小时,就会触发窗口的执行

DataStream<SensorReading> minTempPerWindowStream = dataStream 
  .keyBy(SensorReading::getId) 
  .countWindow( 5 ) 
  .minBy("temperature");
滑动窗口

滑动窗口和滚动窗口的函数名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传参数时需要传入两个参数,一个是window_size,一个是sliding_size。

下面代码中的sliding_size设置为了2,也就是说,每收到两个相同key的数据就计算一次,每一次计算的window范围是10个元素。

DataStream<SensorReading> minTempPerWindowStream = dataStream 
  .keyBy(SensorReading::getId) 
  .countWindow( 10, 2 ) 
  .minBy("temperature");

2.4 window function

window function 定义了要对窗口中收集的数据做的计算操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 增量聚合函数(incremental aggregation functions)
  • 全窗口函数(full window functions)
增量聚合函数
  • 每条数据到来就进行计算,保持一个简单的状态。(来一条处理一条,但是不输出,到窗口临界位置才输出)
  • 典型的增量聚合函数有ReduceFunction, AggregateFunction。
全窗口函数
  • 先把窗口所有数据收集起来,等到计算的时候会遍历所有数据。(来一个放一个,窗口临界位置才遍历且计算、输出)
  • ProcessWindowFunction,WindowFunction。

2.5 其它可选API

Flink-Window概述 | Window类型 | TimeWindow、CountWindow、SessionWindow、WindowFunction:https://blog.csdn.net/qq_40180229/article/details/106359443

  • .trigger() ——触发器

    定义window 什么时候关闭,触发计算并输出结果

  • .evitor() ——移除器

    定义移除某些数据的逻辑

  • .allowedLateness() ——允许处理迟到的数据

  • .sideOutputLateData() ——将迟到的数据放入侧输出流

  • .getSideOutput() ——获取侧输出流

2.6 代码测试

Flink之Window的使用(2):时间窗口:https://www.cnblogs.com/yangshibiao/p/14133628.html

  1. 测试滚动时间窗口的增量聚合函数

    增量聚合函数,特点即每次数据过来都处理,但是到了窗口临界才输出结果

    • 编写java代码

      src/main/java/com/zh/flink/s02_flink_api/s04_window/WindowTest1_TimeWindow.java

    • 本地开启socket服务

      nc -lk 7777
      
    • 启动Flink程序,在socket窗口输入数据

      • 输入(下面用“换行”区分每个15s内的输入,实际输入时无换行)

        sensor_1,1547718199,35.8
        sensor_6,1547718201,15.4
        
        sensor_7,1547718202,6.7
        sensor_10,1547718205,38.1
        sensor_1,1547718207,36.3
        sensor_1,1547718209,32.8
        
        sensor_1,1547718212,37.1
        
      • 输出(下面用“换行”区分每个15s内的输出,实际输出无换行)

        因为代码实现每15s一个window,所以"sensor_1"中间一组才累计2,最初一次不累计,最后一次也是另外的window,重新从1计数。

        result> 1
        result> 1
        
        result> 1
        result> 1
        result> 2
        
        result> 1
        
  2. 测试滚动时间窗口的全窗口函数

    全窗口函数,特点即数据过来先不处理,等到窗口临界再遍历、计算、输出结果。

    • 编写java测试代码

      src/main/java/com/zh/flink/s02_flink_api/s04_window/WindowTest1_TimeWindow.java

    • 启动本地socket

      nc -lk 7777
      
    • 在本地socket输入,查看Flink输出结果

      • 输入(以“空行”表示每个15s时间窗口内的输入,实际没有“空行”)

        sensor_1,1547718199,35.8
        sensor_6,1547718201,15.4
        
        sensor_7,1547718202,6.7
        sensor_10,1547718205,38.1
        sensor_1,1547718207,36.3
        sensor_1,1547718209,32.8
        
      • 输出(以“空行”表示每个15s时间窗口内的输入,实际没有“空行”)

        这里每个window都是分开计算的,所以第一个window里的sensor_1和第二个window里的sensor_1并没有累计。

        result2> (sensor_1,1612190820000,1)
        result2> (sensor_6,1612190820000,1)
        
        result2> (sensor_7,1612190835000,1)
        result2> (sensor_1,1612190835000,2)
        result2> (sensor_10,1612190835000,1)
        
  3. 测试滑动计数窗口的增量聚合函数

    滑动窗口,当窗口不足设置的大小时,会先按照步长输出。

    eg:窗口大小10,步长2,那么前5次输出时,窗口内的元素个数分别是(2,4,6,8,10),再往后就是10个为一个窗口了。

    • 编写java代码:

      这里获取每个窗口里的温度平均值

      src/main/java/com/zh/flink/s02_flink_api/s04_window/WindowTest2_CountWindow.java

    • 启动socket服务

      nc -lk 7777
      
    • 本地socket输入,Flink控制台查看输出结果

      • 输入

        这里为了方便,就只输入同一个keyBy组的数据sensor_1

        sensor_1,1547718199,1
        sensor_1,1547718199,2
        sensor_1,1547718199,3
        sensor_1,1547718199,4
        sensor_1,1547718199,5
        sensor_1,1547718199,6
        sensor_1,1547718199,7
        sensor_1,1547718199,8
        sensor_1,1547718199,9
        sensor_1,1547718199,10
        sensor_1,1547718199,11
        sensor_1,1547718199,12
        sensor_1,1547718199,13
        sensor_1,1547718199,14
        
      • 输出

        输入时,会发现,每次到达一个窗口步长(这里为2),就会计算得出一次结果。

        第一次计算前2个数的平均值

        第二次计算前4个数的平均值

        第三次计算前6个数的平均值

        第四次计算前8个数的平均值

        第五次计算前10个数的平均值

        第六次计算前最近10个数的平均值

        第七次计算前最近10个数的平均值

        result> 1.5
        result> 2.5
        result> 3.5
        result> 4.5
        result> 5.5
        result> 7.5
        result> 9.5
        
  4. 其他可选API代码片段

    // 3. 其他可选API
    OutputTag<SensorReading> outputTag = new OutputTag<SensorReading>("late") {
    };
    
    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SensorReading> sumStream = dataStream.keyBy("id")
      .timeWindow(Time.seconds(15))
      //                .trigger() // 触发器,一般不使用 
      //                .evictor() // 移除器,一般不使用
      .allowedLateness(Time.minutes(1)) // 允许1分钟内的迟到数据<=比如数据产生时间在窗口范围内,但是要处理的时候已经超过窗口时间了
      .sideOutputLateData(outputTag) // 侧输出流,迟到超过1分钟的数据,收集于此
      .sum("temperature"); // 侧输出流 对 温度信息 求和。
    
    // 之后可以再用别的程序,把侧输出流的信息和前面窗口的信息聚合。(可以把侧输出流理解为用来批处理来补救处理超时数据)
    

时间语义和Watermark

Flink_Window : https://blog.csdn.net/dongkang123456/article/details/108374799

1、Flink中的时间语义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5张图片

  • Event Time:事件创建时间;
  • Ingestion Time:数据进入Flink的时间;
  • Processing Time:执行操作算子的本地系统时间,与机器相关;

Event Time是事件创建的时间。它通常由事件中的时间戳描述,例如采集的日志数据中,每一条日志都会记录自己的生成时间,Flink通过时间戳分配器访问事件时间戳。


Flink-时间语义与Wartmark及EventTime在Window中的使用 : https://blog.csdn.net/qq_40180229/article/details/106363815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6张图片

  • 不同的时间语义有不同的应用场合
  • 往往更关心事件事件(Event Time)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7张图片

假设玩游戏,两分钟内如果过5关就有奖励。用户坐地铁玩游戏,进入隧道前已经过3关,在隧道中又过了2关。但是信号不好,后两关通关的信息,等到出隧道的时候(8:23:20)才正式到达服务器。

如果为了用户体验,那么应该按照Event Time处理信息,保证用户获得游戏奖励。

  • Event Time可以从日志数据的时间戳(timestamp)中提取

    2017-11-02 18:27:15.624 INFO Fail over to rm
    

2、EventTime的引入

在Flink的流式处理中,绝大部分的业务都会使用eventTime,一般只在eventTime无法使用时,才会被迫使用ProcessingTime或者IngestionTime。(虽然默认环境里使用的就是ProcessingTime,使用EventTime需要另外设置)

如果要使用EventTime,需要引入EventTime的时间属性,方式如下: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 从调用时刻开始给env创建的每一个stream追加时间特征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EventTime);

注:具体的时间,还需要从数据中提取时间戳。

3、Watermark

Flink流计算编程–watermark(水位线)简介:https://blog.csdn.net/lmalds/article/details/52704170

3.1 概念

  • Flink对于迟到数据有三层保障,先来后到的保障顺序是:
    • WaterMark => 约等于放宽窗口标准
    • allowedLateness => 允许迟到(ProcessingTime超时,但是EventTime没超时)
    • sideOutputLateData => 超过迟到时间,另外捕获,之后可以自己批处理合并先前的数据

Flink-时间语义与Wartmark及EventTime在Window中的使用:https://blog.csdn.net/qq_40180229/article/details/106363815

流处理从事件产生,到流经source,再到operator算子,中间是有一个过程和时间的,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流到operator的数据都是按照事件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的,但是也不排除由于网络、分布式等原因,导致乱序的产生,所谓乱序,就是指Flink接收到的事件的先后顺序不是严格按照事件的Event Time顺序排列的。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8张图片

那么此时出现一个问题,一旦出现乱序,如果只根据eventTime决定window的运行,我们不能明确数据是否全部到位,但又不能无限期的等下去,此时必须要有个机制来保证一个特定的时间后,必须触发window去进行计算了,这个特别的机制,就是Watermark。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9张图片

  • 当Flink以Event Time模式处理数据流时,它会根据数据里的时间戳来处理基于时间的算子。

    (比如5s一个窗口,那么理想情况下,遇到时间戳是5s的数据时,就认为[0,5s)时间段的桶bucket就可以关闭了。)

  • 实际由于网络、分布式传输处理等原因,会导致乱序数据的产生

  • 乱序数据会导致窗口计算不准确(如果按照前面说法,获取到5s时间戳的数据,但是2s,3s乱序数据还没到,理论上不应该关闭桶)


  • 怎样避免乱序数据带来的计算不正确?
  • 遇到一个时间戳达到了窗口关闭时间,不应该立即触发窗口计算,而是等待一段时间,等迟到的数据来了再关闭窗口
  1. Watermark是一种衡量Event Time进展的机制,可以设定延迟触发

  2. Watermark是用于处理乱序事件的,而正确的处理乱序事件,通常用Watermark机制结合window来实现

  3. 数据流中的Watermark用于表示”timestamp小于Watermark的数据,都已经到达了“,因此,window的执行也是由Watermark触发的。

  4. Watermark可以理解成一个延迟触发机制,我们可以设置Watermark的延时时长t,每次系统会校验已经到达的数据中最大的maxEventTime,然后认定eventTime小于maxEventTime - t的所有数据都已经到达,如果有窗口的停止时间等于maxEventTime – t,那么这个窗口被触发执行。

    Watermark = maxEventTime-延迟时间t

  5. watermark 用来让程序自己平衡延迟和结果正确性

watermark可以理解为把原本的窗口标准稍微放宽了一点。(比如原本5s,设置延迟时间=2s,那么实际等到7s的数据到达时,才认为是[0,5)的桶需要关闭了)

有序流的Watermarker如下图所示:(延迟时间设置为0s)

此时以5s一个窗口,那么EventTime=5s的元素到达时,关闭第一个窗口,下图即W(5),W(10)同理。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10张图片

乱序流的Watermarker如下图所示:(延迟时间设置为2s)

乱序流,所以可能出现EventTime前后顺序不一致的情况,这里延迟时间设置2s,第一个窗口则为5s+2s,当EventTime=7s的数据到达时,关闭第一个窗口。第二个窗口则是5\*2+2=12s,当12s这个EventTime的数据到达时,关闭第二个窗口。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11张图片

当Flink接收到数据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生成Watermark,这条Watermark就等于当前所有到达数据中的maxEventTime-延迟时长,也就是说,Watermark是基于数据携带的时间戳生成的,一旦Watermark比当前未触发的窗口的停止时间要晚,那么就会触发相应窗口的执行。

由于event time是由数据携带的,因此,如果运行过程中无法获取新的数据,那么没有被触发的窗口将永远都不被触发

上图中,我们设置的允许最大延迟到达时间为2s,所以时间戳为7s的事件对应的Watermark是5s,时间戳为12s的事件的Watermark是10s,如果我们的窗口1是1s~5s,窗口2是6s~10s,那么时间戳为7s的事件到达时的Watermarker恰好触发窗口1,时间戳为12s的事件到达时的Watermark恰好触发窗口2。

Watermark 就是触发前一窗口的“关窗时间”,一旦触发关门那么以当前时刻为准在窗口范围内的所有所有数据都会收入窗中。

只要没有达到水位那么不管现实中的时间推进了多久都不会触发关窗。

3.2 Watermark的特点

Flink-时间语义与Wartmark及EventTime在Window中的使用 : https://blog.csdn.net/qq_40180229/article/details/106363815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12张图片

  • watermark 是一条特殊的数据记录
  • watermark 必须单调递增,以确保任务的事件时间时钟在向前推进,而不是在后退
  • watermark 与数据的时间戳相关

3.3 Watermark的传递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13张图片

  1. 图一,当前Task有四个上游Task给自己传输WaterMark信息,通过比较,只取当前最小值作为自己的本地Event-time clock,上图中,当前Task[0,2)的桶就可关闭了,因为所有上游中2s最小,能保证2s的WaterMark是准确的(所有上游Watermark都已经>=2s)。这时候将Watermark=2广播到当前Task的下游。
  2. 图二,上游的Watermark持续变动,此时Watermark=3成为新的最小值,更新本地Task的event-time clock,同时将最新的Watermark=3广播到下游
  3. 图三,上游的Watermark虽然更新了,但是当前最小值还是3,所以不更新event-time clock,也不需要广播到下游
  4. 图四,和图二同理,更新本地event-time clock,同时向下游广播最新的Watermark=4

3.4 Watermark的引入

src/main/java/com/zh/flink/s02_flink_api/s04_window/WindowTest3_EventTimeWindow.java

watermark的引入很简单,对于乱序数据,最常见的引用方式如下:

dataStream.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 new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SensorReading>(Time.milliseconds(1000))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element: SensorReading): Long = { 
    return element.getTimestamp() * 1000L;
  } 
});

Event Time的使用一定要指定数据源中的时间戳。否则程序无法知道事件的事件时间是什么(数据源里的数据没有时间戳的话,就只能使用Processing Time了)

看到上面的例子中创建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复杂的类,这个类实现的其实就是分配时间戳的接口。Flink暴露了TimestampAssigner接口供我们实现,使我们可以自定义如何从事件数据中抽取时间戳。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 设置事件时间语义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EventTime);
DataStream<SensorReading> dataStream = env.addSource(new SensorSource()) .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new MyAssigner());

MyAssigner有两种类型

  • AssignerWithPeriodicWatermarks
  • AssignerWithPunctuatedWatermarks

以上两个接口都继承自TimestampAssigner。

TimestampAssigner
AssignerWithPeriodicWatermarks
  • 周期性的生成 watermark:系统会周期性的将 watermark 插入到流中
  • 默认周期是200毫秒,可以使用 ExecutionConfig.setAutoWatermarkInterval() 方法进行设置
  • 升序和前面乱序的处理 BoundedOutOfOrderness ,都是基于周期性 watermark 的
AssignerWithPunctuatedWatermarks
  • 没有时间周期规律,可打断的生成 watermark(即可实现每次获取数据都更新watermark)

3.5 Watermark的设定

  • 在Flink中,Watermark由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生成,这通常需要对相应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 如果Watermark设置的延迟太久,收到结果的速度可能就会很慢,解决办法是在水位线到达之前输出一个近似结果
  • 如果Watermark到达得太早,则可能收到错误结果,不过Flink处理迟到数据的机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大数据场景都是考虑高并发情况,所以一般使用周期性生成Watermark的方式,避免频繁地生成Watermark。


注:一般认为Watermark的设置代码,在里Source步骤越近的地方越合适。

3.6 测试代码

41-58-flink-window-时间语义和watermark_第14张图片

测试Watermark和迟到数据,java代码(旧版Flink)

这里设置的Watermark的延时时间是2s,实际一般设置和window大小一致。

src/main/java/com/zh/flink/s02_flink_api/s04_window/WindowTest3_EventTimeWindow.java

并行任务Watermark传递测试

在前面代码的基础上,修改执行环境并行度为4,进行测试

启动本地socket,输入数据,查看结果

nc -lk 7777

输入:

sensor_1,1547718199,35.8
sensor_6,1547718201,15.4
sensor_7,1547718202,6.7
sensor_10,1547718205,38.1
sensor_1,1547718207,36.3
sensor_1,1547718211,34
sensor_1,1547718212,31.9
sensor_1,1547718212,31.9
sensor_1,1547718212,31.9
sensor_1,1547718212,31.9

输出

注意:上面输入全部输入后,才突然有下面4条输出!

minTemp:2> SensorReading{id='sensor_10', timestamp=1547718205, temperature=38.1}
minTemp:3> SensorReading{id='sensor_1', timestamp=1547718199, temperature=35.8}
minTemp:4> SensorReading{id='sensor_7', timestamp=1547718202, temperature=6.7}
minTemp:3> SensorReading{id='sensor_6', timestamp=1547718201, temperature=15.4}

分析

  1. 计算窗口起始位置Start和结束位置End

    TumblingProcessingTimeWindows类里的assignWindows方法,我们可以得知窗口的起点计算方法如下: 窗 口 起 点 s t a r t = t i m e s t a m p − ( t i m e s t a m p − o f f s e t + W i n d o w S i z e ) 窗口起点start = timestamp - (timestamp -offset+WindowSize) % WindowSize start=timestamp(timestampoffset+WindowSize) 由于我们没有设置offset,所以这里start=第一个数据的时间戳1547718199-(1547718199-0+15)%15=1547718195

    计算得到窗口初始位置为Start = 1547718195,那么这个窗口理论上本应该在1547718195+15的位置关闭,也就是End=1547718210

    @Override
    public Collection<TimeWindow> assignWindows(
      Object element, long timestamp, WindowAssignerContext context) {
      final long now = context.getCurrentProcessingTime();
      if (staggerOffset == null) {
        staggerOffset =
          windowStagger.getStaggerOffset(context.getCurrentProcessingTime(), size);
      }
      long start =
        TimeWindow.getWindowStartWithOffset(
        now, (globalOffset + staggerOffset) % size, size);
      return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new TimeWindow(start, start + size));
    }
    
    // 跟踪 getWindowStartWithOffset 方法得到TimeWindow的方法
    public static long getWindowStartWithOffset(long timestamp, long offset, long windowSize) {
      return timestamp - (timestamp - offset + windowSize) % windowSize;
    }
    
  2. 计算修正后的Window输出结果的时间

    测试代码中Watermark设置的maxOutOfOrderness最大乱序程度是2s,所以实际获取到End+2s的时间戳数据时(达到Watermark),才认为Window需要输出计算的结果(不关闭,因为设置了允许迟到1min)

    所以实际应该是1547718212的数据到来时才触发Window输出计算结果。

    .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new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SensorReading>(Time.seconds(2))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SensorReading element) {
        return element.getTimestamp() * 1000L;
      }
    });
    
    
    //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java
    public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Time maxOutOfOrderness) {
      if (maxOutOfOrderness.toMilliseconds() < 0)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Tried to set the maximum allowed "
          + "lateness to "
          + maxOutOfOrderness
          + ". This parameter cannot be negative.");
      }
      this.maxOutOfOrderness = maxOutOfOrderness.toMilliseconds();
      this.currentMaxTimestamp = Long.MIN_VALUE + this.maxOutOfOrderness;
    }
    @Override
    public final Watermark getCurrentWatermark() {
      // this guarantees that the watermark never goes backwards.
      long potentialWM = currentMaxTimestamp - maxOutOfOrderness;
      if (potentialWM >= lastEmittedWatermark) {
        lastEmittedWatermark = potentialWM;
      }
      return new Watermark(lastEmittedWatermark);
    }
    
  3. 为什么上面输入中,最后连续四条相同输入,才触发Window输出结果?

    • Watermark会向子任务广播
      • 我们在map才设置Watermark,map根据Rebalance轮询方式分配数据。所以前4个输入分别到4个slot中,4个slot计算得出的Watermark不同(分别是1547718199-2,1547718201-2,1547718202-2,1547718205-2)
    • Watermark传递时,会选择当前接收到的最小一个作为自己的Watermark
      • 前4次输入中,有些map子任务还没有接收到数据,所以其下游的keyBy后的slot里watermark就是Long.MIN_VALUE(因为4个上游的Watermark广播最小值就是默认的Long.MIN_VALUE
      • 并行度4,在最后4个相同的输入,使得Rebalance到4个map子任务的数据的currentMaxTimestamp都是1547718212,经过getCurrentWatermark()的计算(currentMaxTimestamp-maxOutOfOrderness),4个子任务都计算得到watermark=1547718210,4个map子任务向4个keyBy子任务广播watermark=1547718210,使得keyBy子任务们获取到4个上游的Watermark最小值就是1547718210,然后4个KeyBy子任务都更新自己的Watermark为1547718210。
    • 根据Watermark的定义,我们认为>=Watermark的数据都已经到达。由于此时watermark >= 窗口End,所以Window输出计算结果(4个子任务,4个结果)。

3.7 窗口起始点和偏移量

flink-Window Assingers(窗口分配器)中offset偏移量 : https://juejin.cn/post/6844904110941011976)

时间偏移一个很大的用处是用来调准非0时区的窗口,例如:在中国你需要指定一个8小时的时间偏移。

  • Watermark传递时,会选择当前接收到的最小一个作为自己的Watermark
    • 前4次输入中,有些map子任务还没有接收到数据,所以其下游的keyBy后的slot里watermark就是Long.MIN_VALUE(因为4个上游的Watermark广播最小值就是默认的Long.MIN_VALUE
    • 并行度4,在最后4个相同的输入,使得Rebalance到4个map子任务的数据的currentMaxTimestamp都是1547718212,经过getCurrentWatermark()的计算(currentMaxTimestamp-maxOutOfOrderness),4个子任务都计算得到watermark=1547718210,4个map子任务向4个keyBy子任务广播watermark=1547718210,使得keyBy子任务们获取到4个上游的Watermark最小值就是1547718210,然后4个KeyBy子任务都更新自己的Watermark为1547718210。
    • 根据Watermark的定义,我们认为>=Watermark的数据都已经到达。由于此时watermark >= 窗口End,所以Window输出计算结果(4个子任务,4个结果)。

3.7 窗口起始点和偏移量

flink-Window Assingers(窗口分配器)中offset偏移量 : https://juejin.cn/post/6844904110941011976)

时间偏移一个很大的用处是用来调准非0时区的窗口,例如:在中国你需要指定一个8小时的时间偏移。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大数据,flink,flink,javascript,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