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读《雷雨》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学的也只是其中的一段。如今又过了二十多年了,留在记忆里的也所剩无几了。但在文学常识里对作者曹禺的记忆却是犹如在昨。对他的四大名剧《日出》、《原野》、《北京人》也只是肤浅的知道一点儿。
昨天在家翻电视,无意间看到中央戏曲频道在播明星版的《雷雨》,濮存昕主演的。当年上映时听过介绍,可一直没有机会看。这回撞上了,一定得看看。豪不犹豫翻到“回看”,从第一幕看起,一口气看完全剧。
《雷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十年代初,某个雷雨前后的日夜间。在买办资本家周朴园的公馆里,发生了这场催心裂肺的悲剧。
妻子繁漪不堪忍受丈夫的专横冷酷,更不甘在窒息中抑郁终身,大胆冲破一切桎梏,追寻新的生活,她将全部希望寄于年岁相差无几的周的长子周萍。岂料周萍已厌恶了与后母的暧昧关系,正热恋着年当青春的女佣鲁四凤。这使繁漪陷入爱和恨,渴望和失望交织的痛苦之中。
此刻,四凤的母亲外出谋生归来,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原来她就是三十年前被抛弃了的周萍的生母侍萍,而四凤的兄长——带头罢工的鲁大海,也正是周朴园的亲骨肉。侍萍不愿女儿重蹈被侮辱、被伤害的命运,决计带她离开周家远走他乡。
雷雨之夜,周萍偷偷来会四凤,由于繁漪的跟踪,使事态一发不可收拾。侍萍忍痛成全一双儿女远走高飞,断了最后一线希望的繁漪唤出亲生儿子——爱着四凤的周冲以及周朴园,加以阻拦,逐使新旧纠葛展露无遗。
雷雨倾盆,对生活怀着憧憬的三个年轻人,瞬间死于非命;存者仍在毁灭的痛苦中挣扎。……
看得我惊心动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人物矛盾级级升华,看得人步步揪心,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每一步都能抓住读者的心。引导你跟着他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
剧中人物关系之复杂,堪与《红楼梦》相比。虽然人物不像《红楼梦》中那么多,但每个人物之间都有想像不到的关系,可谓环环相扣,最后连成一个解不开的结。比如,由于大少爷跟继母繁漪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致使人物关系发生了更复杂的变化。大少爷跟继母繁漪,既是明面上的母子关系,又是私下的情人关系,而他跟自己的亲生父亲就变成了既是父子又是情敌的关系,加之他又与四凤相爱,这样一来,他跟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就女多了一层情敌的关系。细细读来,很是震惊,同时又佩服作者的匠心。能在一个周家大公馆里,七八个人物之间安排如此复杂的关系,可见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点也不为过。
《雷雨》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大公馆里发生的悲情故事。它从这个令人震撼的故事中,反映的社会现实的不同性格的人性特点也是非常有价值和值得深思的。以周朴园为主的大资本家的奢侈生活和以鲁大海为主的穷苦工人的贫困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周朴园以及周家大少爷的冷漠、四凤的善良、周冲的活泼积极、鲁大海的坚持新制度的执著和为工人说话的热情以及鲁贵的贪婪、繁漪对爱情的执着勇敢,历历在目,加上演员们的倾情演出,一个个人物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戏剧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的。《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的。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
爱作品一定要爱人物。作者对蘩漪就带着深厚的感情。 “蘩漪留,周萍走”是全剧的主线,两人的关系是新旧过度时期带有畸形色彩的。 一个(蘩漪)追求着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在苦斗中毁灭。 一个(周萍)根本没有目的,却一次次掉入罪恶的深渊,最终灭亡。罗丹说过:“ 艺术就是性格,有性格才有美。”曹禺先生自述对蘩漪是怀着尊敬的心情来哀悼这个不幸的女人。因为她有一颗美丽而强悍的心。困兽犹斗的女人要比阉割以后的鸡一样半死不活的男人好得多。因为她有生命力。
书中提到她是旧式女人,那又为何死缠周萍不放?根据时代背景,她应该是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若“极新式”则离开周家,海阔天空了。若“极旧式”则规规矩矩,相夫教子了。蘩漪就是思想上在“新”“旧”之间的矛盾使她难以迈出这一步——离开周家。她集新旧矛盾于一身,是新旧矛盾共存。
作者赋予她极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她与作者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始终相通。从一开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的不顾一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渲泄,她的情绪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气氛融为一体。繁漪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处在冲突的中心,是她引出了侍萍,又是因为她使周萍、四凤走上绝路。
繁漪复杂、独特的形象使她具备主人公的条件。她的性格是两个方向上的极端: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报复,逼到绝路忍无可忍。她最后还是在“宇宙这口绝望的井”中挣扎,无力拯救自己,这就增加了悲剧的层次感与意蕴的深度。
繁漪便是“雷雨“。繁漪,繁,多也,漪,水之纹也。繁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想到作者的如此用心,不禁想起高尔基的《海燕》,这两部作品似有异曲同工之效用,都想借用他物来渲泄一种感情或者是冲刷世俗的理念。
大自然会时不时的来一场雷雨,或一冲连日来的暑气,或一洗大地空中的污浊,使自然常新;人生也是一样,如能偶尔来场雷雨,亦可冲刷我们思想中的陈旧,或是思绪里的忧烦,使人们头脑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