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不久前和朋友去看了一场达利的艺术展。
我一边扫码听着语音,一边:哇,好厉害,你看,这个画得好有意思。嗯嗯嗯!!!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面对一幅画,或者一件不了解的艺术品,除了附庸风雅之外,就哑口无言了。
为什么他一幅津津有味的样子,为什么会有人在一幅画面前哭???
我问他,要想看懂一幅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说:体验。
比如看卢梭的”热带雨林“系列,最好的方法是去热带雨林一趟。
欣赏《蒙娜丽莎》,你可以试一试画中女人的坐法。
试一试,成为画中的一部分,或者去实际走进画中的现实场景,那么,我们可能会有很大的发现和共鸣。
但是,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体验可行性不高。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热带雨林,甚至像夏加尔秀恩爱的画作,单身狗也无法体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达利超现实主义的画,更不知如何是好。
怎么办?
我有一个最近看画才总结出来的经验:重新唤醒感知力!!!
先不管我们破碎的三观,捡起我们沉睡和丧失已久的“五官”。
这个方法对于我们欣赏绘画,或许会有一点帮助,所以想分享给大家。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唤醒,行动和提升。
唤醒: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知道大家对于艺术和艺术品是怎么看的。
以前,我一直觉得,艺术品嘛,当然是挂在博物馆、展览厅墙上,有玻璃隔着,有隔离线拉上。
安保工作越好,距离越远的,那绝对是越珍贵的。
如果要去看一场展览的话,那和初恋约会是一个德性,郑重其事,当成很大的一件事情去做。
但是,如果带爸妈去博物馆参观,他们总会说,那些有什么好看的。
破破烂烂,瓶瓶罐罐,又没有什么用。
又没有什么用?这倒是提醒了我,艺术本来的面目。
我们比较熟悉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里面画着很多的动物,牛啊,羊啊,马啊。
比较著名的一幅是《受伤的野牛》。
它的身躯卷缩成一团,倒在地上两腿无法站立起来,尾巴甩动着,耳朵直竖,四脚抽搐着,仿佛在做最后的挣扎。
那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画这么多逼真的动物呢。甚至很多的动物都是受伤,鲜血直流的。
其实就跟我们经常在宫斗剧里看到的“扎小人”是一样的。
小人就是你要伤害的对象,我把这样的力量施加给了小人,那么代表“小人”的本人也会受到同样的伤害。
原始的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为自己或者家人祈祷,希望他们狩猎成功,而不受到野兽们的伤害。
换句话说,就是原始艺术,无论雕塑或者绘画,都是用来行施巫术,躲避那些原始人类无法解释的自然或者超自然力量。
其实,今天我们称之为艺术的“形而上”的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有明确用途的,也就是实用性。
原始的艺术形式,都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贯穿到他们的日常事务中。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有句话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所谓艺术作品,并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而制作的东西。”
人人都是艺术家。
妈妈不懂艺术,但是当她在镜子前细心挑选,搭配衣服,留心着颜色,款式的搭配的时候,我难免不会说,她是有艺术细胞的。
我也常常在生活中喜欢干点插花,养花的事情。
每次都会牛逼哄哄的吹嘘自己:我简直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当我们把“艺术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观念内置到心中的时候,再去欣赏艺术品,它们好像开始“动起来”,开始“活起来”了。
因为生活里离我们很近,而且我们随时都感受着它。
行动:感知力是解锁艺术的第一步
当我把艺术与生活与我的距离拉近之后,再去看以前看不懂的那些艺术作品,反应居然截然不同。
以前看梵高的《向日葵》,会想到什么呢?
可能是梵高为什么喜欢向日葵呢?当时他画的时候是什么心境?什么技法?什么布局?这幅《向日葵》和他的其他《向日葵》有什么不一样?
而当我在阳台,看到自己种的向日葵开花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兴奋的跑过去。
看一看这朵向日葵的颜色,是不是饱满,闻一下花朵是不是有香味,情不自禁还要用手去摸一下。
然后就是拍拍拍,炫耀一番自己的成果。
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我那样的。
但是一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分分钟就丧失感知,开始无形装逼……
可能塞尚把他的小便池放在展览室里,我们也不认识小便池了,而把它当作触不可及的东西一样。
然而面对生活中的那朵活生生的向日葵,我们的感知力却在无形之中,全部释放了出来。
感知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双手,它们感受事物的能力,对应的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能力。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面对艺术作品,就有了自己的一个解决方法:问自己5个问题。
我看到了什么?
我听到了什么?
我触摸到了什么?
我闻到了什么气味?
我尝到了什么味道?
举个例子,最能把感知力诠释得当的,我觉得就是卢梭了。
不信我们可以去看看他的丛林系列画作。比如这幅他最有名的《梦》。
我一一回答了上面的5个问题:
视觉:我看到在茂密的丛林,有奇花异草,有老虎,大象和各类禽鸟隐藏在森林深处,有月光,还有吹奏长笛的黑人,最吸引的,是长椅上丰满的少女。
听觉:我听到悠扬的笛声,萦绕着整片森林,还有动物行动的脚步声,它们行走摩擦着花草,窸窸窣窣,还有少女的呼吸声,微弱而细长。
触觉:我似乎是那个扎着长辫的少女,感受到凉凉的长椅,以及花草绕过肩膀,有轻微的痒。而当我化身为那些动物,在从林间,在枝头上,感受到叶片的清凉。
嗅觉+味觉:林中有树叶果子的清香,花朵的馥郁,甚至是老虎大象和小鸟皮毛的气味。要是吃起果子来,那应该是饱满多汁,清香,却又略带酸涩。
就是这样,如此停顿几分钟,闭上眼睛,把自己的感受糅合。
那么,热带雨林,我就算去过一次了。
这是分开来说,我们的感受却是可以同时进行的,甚至糅合交叉组合等等。
其实,这不就是语文老师教的通感吗。
用这样的一套简单方法,我们看到的每一幅画,都是有味道,有声音,有质量的。
如果牛逼一点,能把自己的感知,和艺术家当时所处环境的感知,进行时空的对接连结,那就更完美了,
那我对于一幅画的认识就会完整很多,而不是仅仅只是自己的意淫。
提升:爱是最好的艺术
我们用5个感知力的提问方法,让自己能够和一幅画进行对话。
但是与一个艺术品紧密关联的,还有一个对象,就是艺术家本人。
把艺术家和欣赏者联系起来的,是艺术品,还有横亘其中的时间的长河。
所以除了把自己的感知唤醒激发出来,还要能把自己的感知,和艺术家当时所处环境的感知,进行时空的对接连结,达到完美的融合共鸣。
可是,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
爱!从古至今,唯有爱,没有变过。
而爱,其实就是最成功的艺术。
因为它是调动感官最好的武器,是感知力的全体释放。最强烈的,当属爱情。
我们常常说:爱情很甜,爱情很苦。但是甜和苦,都是我们的感官直接的感受。
古人说:食色,性也。爱情和食物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看见他的模样,品尝他的滋味,嗅探他的味道,聆听他的声音,触摸他的身体等等,都是把我们的感知力推向了最高点。
有这样一句话说,“如果不相信爱情,就去看夏加尔的画吧”。
就是那个很喜欢秀恩爱,还分分钟秀到飞起的夏加尔。
比如他的《生日》《散步》《空中恋人》,都是画他和他的爱人贝拉。
他的《生日》是我最喜欢的一幅。
你根本不用去了解他们当时是怎么撒狗粮的,只要随便看几眼,就能吃到撑。
画中的浪漫,温暖,热情,轻飘飘,看的分分钟想谈恋爱。
但是我们来看他的另外一幅画《献给过去》,这是在夏加尔的爱妻贝拉生病去世后,为了纪念她画的。
整个是暗蓝色的色调,和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作有点像。
毕加索评价过夏加尔说“马蒂斯死后,夏加尔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艺术家。”
但是在他的缪斯去世后,整整九个月,夏加尔的世界失去了色彩。
他说:“在我眼前,每件事都变成了黑色。”
和爱情有关的画作很多,风格也不尽相同。
有雷诺阿的《秋千》的轻佻露骨,毕加索《哭泣的女人》的痛苦隐忍,维米尔《带珍珠耳环的女孩》单纯美好,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吻》幸福陶醉……
而艺术家们,往往都有自己的”缪斯“,带个他们无穷的灵感。
比如渣男毕加索,一生女人无数,伴随着他的女人的更换,他的画风也在变化,这其中也有着很大的联系。
观念艺术中有一句话说:成功的艺术通过改变我们的感知来改变我们对于常规事物的理解。
这让我想到了行为艺术之母——阿布。
她和他的爱人乌雷做了多少在我们看来疯狂的行为艺术。
但是我却唯一对一个场景恋恋不忘。
就是她的《艺术家现场出席》,她在纽约MoMA美术馆坐了七百多个小时,与一千多名观众作一对一的对视。
坐在她面前的观众凝视这对犀利的眼睛,有的哭,有的笑,但是她却一直面无表情。
突然,一位特殊观众——她多年未见的前男友乌雷出现了。
感情突然流露在她原本木然的脸上,她直视着乌雷,先是微笑,然后眼眶慢慢变红,泪水涌出。
她将身体往前倾,伸出双手,对面的乌雷也伸出他的双手迎接。
仿佛两个时空的人一下子被注入了相同的记忆。两人多年的恩怨,在对视中消融。
那一刻,我也跟着泪流满面。我觉得,这才是艺术。这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阿布和其他人对视的时候,把自己”放空“,面对自己前男友时,却把自己”填满“了。
感知力从原点,推向爆发点,哪一种,不是艺术?
爱情除了情欲,更是将我们的感知力不断推向高潮。
那些为了爱大笑或者大哭的经历,都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要想充分唤醒和刺激我们感知力,要去爱呀。
▼
其实,对一件艺术品失去感知力,尚且还能拯救。更可怕的,是对生活失去感知。
小孩子是感知力最强的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远比大人明显很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人的感知力会逐渐钝化,甚至消失。
所以我想,毕加索一直想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
他想找回孩子那样,永远无比锐利,简单又直接的感知力。
但是,今天的环境让我们的感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异常惊人。
我们电脑看累了,玩手机休息一下,我们快速地吃完快餐,听着各种噪音,各类重金属的音乐,双手不停的敲打键盘。
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就是这样。
就像梵高说的:生活将我们裹挟,速度是如此之快……
每个人都在脆弱孤独的小舟上,毫无目的地航行在时代的大洋之中。
所以我觉得不仅是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唤醒我们的感知力,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唤醒它们。
没有眼泪你就尝试放下自己,接纳自己,去大哭一场。
没有感知力,你就多去观察,看一看父母的白发和皱纹,看一看晴天尘埃飘动的轨迹。
去尝一尝没有味道的饭菜,闻一闻办公桌上绿植的味道,去感受指尖落在键盘上的力度。
我们不用像行为艺术家阿布一样,去探索艺术和身体的极限。
我们,只需把自己的身体,放在万物生长的地方,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