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习律四 武则天石淙诗会 16位诗人或气焰嚣张或如履薄冰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翻开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凡夫俗子,都有数不清的佳作流传于世。

其中有两种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一种身份是皇帝,例如清朝的乾隆、南唐的李煜、梁陈的萧衍、陈叔宝、唐朝的李世民、汉朝的汉武帝等;还有一种身份是女性,例如清朝的太清真、宋朝的李清照、唐朝的鱼玄机、汉朝的卓文君等。

这两种身份,相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非常小众。但是有这样一个诗人,既是女性、又是皇帝,自古以来也仅此一位了。

大家看到这里就能猜出来,这个人就是武周的则天皇帝。

一 、石淙诗会

文人雅集,常以诗酒为伴,唐朝皇帝多爱吟诗,武则天不让须眉,自然也有此雅好。公元700年(武周圣历三年)的夏天,武则天率群臣畅游中岳嵩山,登封峻极后避暑石淙河,曾在水漂石上大宴群臣。

武则天即席作七律一首《夏日游石淙》,并且命令从臣16人奉和作诗。同时武则天又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命薛曜书写,让工匠刻于崖壁上。这块摩崖石刻,至今仍然保留在河南登封观星台东面的石淙河边。

其序曰:

若夫圆峤方壶,涉沧波而靡际;金台玉阙,陟县圃而无阶。唯闻山海之经,空览神仙之记。爰有石淙者,即平乐涧也。尔其近接嵩岭,俯届箕峰,瞻少室兮若莲,睇颍川兮如带。既而蹑崎岖之山径,荫蒙密之藤萝。汹涌洪湍,落虚潭而送响;高低翠壁,列幽涧而开筵。密叶舒帷,屏梅氛而荡燠;疏松引吹,清麦候以含凉。就林薮而王心神,对烟霞而涤尘累。森沈邱壑,即是桃源;淼漫平流,还浮竹箭。纫薜荔而成帐,耸莲石而如楼。洞口全开,溜千年之芳髓;山腰半坼,吐十里之香粳。无烦昆阆之游,自然形胜之所,当使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庶无滞於幽栖,冀不孤於泉石。各题四韵,咸赋七言。

这是一篇骈体文,记录了这次诗会的盛事,先描述了此处优美的山水景观,后记录了作诗唱和的具体要求:各题四韵,咸赋七言。

四韵就是押四个韵脚,即2、4、6、8句押韵,不过有几个大臣用了五个韵。咸赋七言,就是必须写七言的律诗。

当时的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气焰熏天,连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都对二人小心翼翼。虽然是一场诗会,看上去上热热闹闹,诗人们温文尔雅,其实很多人战战兢兢,各有心事。

二、16位大臣群星灿烂 或气焰嚣张或如履薄冰

1、李显《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失对失黏

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唐中宗李显,全唐诗记录他当时还是太子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记住,他可是武则天亲生的儿子哟。但是太子的位置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性命都未必有保障。这时的李显对于自己能否继承皇位可没有什么信心。

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李显曾经两度在位。第一次继皇帝位才55天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被贬出长安。 这次诗会时,他已经退位6年,重新被立为太子还不到2年。

2、李旦《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失黏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唐睿宗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684年接了哥哥李旦的皇帝位,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亲妈武则天赶下台,被软禁在宫中。诗会前一年,圣历二年(699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

3、武三思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失黏

此地岩壑数千重,吾君驾鹤乘龙。掩映叶光含翡翠,参差石影带芙蓉。白日将移冲叠巘,玄云欲度碍高峰。对酒鸣琴追野趣,时闻清吹入长松。

武三思是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的侄子。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谋废太子李重俊,却在景龙政变时被李重俊所杀。

上面第2位诗人唐睿宗李旦同志对其恨之入骨,继位后废其谥号并开棺戮尸,毁其墓。

4、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失黏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羽仗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这个人最近几年在影视剧比较火,至于他的诗么?元芳,你怎么看?

狄仁杰几次拜相,他力劝武则天复立上面的第一位诗人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大唐社稷得以延续。唐中宗李显复位后,追赠其为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5、张易之《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失黏

六龙骧首晓駸駸,七圣陪轩集颍阴。千丈松萝交翠幕,一丘山水当鸣琴。青鸟白云王母使,垂藤断葛野人心。山中日暮幽岩下,泠然香吹落花深。

6、张昌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失黏

云车遥裔三珠树,帐殿交阴八桂丛。涧险泉声疑度雨, 川平桥势若晴虹。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 即此陪欢游阆苑,无劳辛苦向崆峒。

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是武则天的面首。当时飞扬跋扈,朝廷百官无不惧之,甚至连武则天子侄都争相拍马屁。

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和女婿武延基私下议论二张,张易之听说后至武则天处告状。武则天竟然赐死了孙子和孙女、孙女婿三人。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革命,迎唐中宗复辟,诛杀张氏兄弟。 二人在集仙殿被杀后 ,其尸体又于天津桥南被公开枭首,然后被百姓一块块地割下来拿走,一个晚上就割光了。

7、李峤《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仄起平收

羽盖龙旗下绝冥,兰除薜幄坐云扃。鸟和百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金灶浮烟朝漠漠,石床寒水夜泠泠。自然碧洞窥仙境,何必丹丘是福庭。

武周时期,李峤依附张易之兄弟,圣历元年(698年)任宰相。中宗年间,他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结果靠山山倒、靠房房塌。于是在唐睿宗、唐玄宗时,贬了又贬,不过人倒是长寿,终年七十岁。他与苏味道合称”苏李“,也是文章四友(苏味道、杜审言、崔融)之一。

《本事诗》记载,天宝末年唐玄宗曾经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阙。有唱李峤诗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玄宗问是谁的诗,有人说是李峤。唐玄宗凄然涕下,不终曲而起,曰:

“李峤真才子也”。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以后去四川避难,登白卫岭久久遥望远方,又听到了这首歌,唐玄宗又说了一遍:

“李峤真才子。”

当时高力士在旁边,泪如雨下。

8、苏味道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平起平收

雕舆藻卫拥千官,仙洞灵谿访九丹。隐暧源花迷近路,参差岭竹扫危坛。重崖对耸霞文驳,瀑水交飞雨气寒。天洛宸襟有馀兴,裴回周矖驻归銮。

说起苏味道,有两处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是”模棱两可“,他在武则天时也做过宰相。为避免得罪各方处事模棱两可, 有"苏模棱"之称。第二,苏东坡自称是苏味道的后代。

因依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他的最著名的诗句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之一

9、姚崇《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失黏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

姚元崇,即姚崇,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四朝宰相,唐玄宗继位后,重新请他出山,为唐玄宗执政早期的重臣。

10、阎朝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失黏

金台隐隐陵黄道,玉辇亭亭下绛雰。千种冈峦千种树,一重岩壑一重云。花落风吹红的历,藤垂日晃绿葐蒀。五百里内贤人聚,愿陪阊阖侍天文。

《新唐书》说(朝隐)性滑稽,属辞奇诡,为武后所赏。似乎是个东方朔一类的人物,当时也谄事张易之兄弟 。

11、崔融《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仄起平收

洞口仙岩类削成,泉香石冷昼含清。龙旗画月中天下,凤管披云此地迎。树作帷屏阳景翳,芝如宫阙夏凉生。今朝出豫临悬圃,明日陪游向赤城。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之一,也曾经因为谄事张易之被贬谪。

12、薛曜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仄起平收

玉洞幽寻更是天,朱霞绿景镇韶年。飞花藉藉迷行路,啭鸟遥遥作管弦。雾隐长林成翠幄,风吹细雨即虹泉。此中碧酒恒参圣,浪道昆山别有仙。

这16个人中,薛曜是个特殊人物。他书学褚遂良,用笔细劲,,被后人评为"瘦金体之祖"(据说宋徽宗赵佶真书学薛曜,自创"瘦金体"),武则天的序言就是薛曜书写后刻石的。

13、徐彦伯《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失黏

碧淀红涔崿嶂间,淙嵌洑岨洊成湾。琪树璿娟花未落,银芝窋咤露初还。八风行殿开仙榜,七景飞舆下石关。张茑席云平圃宴,焜煌金记蕴名山。

徐彦伯,大概是这里边最没有存在感的人了。

​14、杨敬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失黏

山中别有神仙地,屈曲幽深碧涧垂。岩前暂驻黄金辇, 席上还飞白玉卮。远近风泉俱合杂,高低云石共参差。林壑偏能留睿赏,长天莫遽下丹曦。

据说他在玄宗时进婆罗门曲,唐玄宗根据这首曲子制成了《霓裳羽衣曲》。

15、于季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失黏

九旗云布临嵩室,万骑星陈集颍川。瑞液含滋登禹膳, 飞流荐响入虞弦。山扉野径朝花积,帐殿帷宫夏叶连。 微臣献寿迎千寿,愿奉尧年倚万年。

这个人...........真不了解。

16、沈佺期《嵩山石淙侍宴应制》平起平收

金舆旦下绿云衢,彩殿晴临碧涧隅。溪水泠泠杂行漏,山烟片片绕香炉。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自惜汾阳纡道驾,无如太室览真图。

沈佺期与宋之问合称“沈宋”,这两位是当时诗坛最耀眼的明星。他和宋之问、杜审言等人对于格律诗有奠基之功。

17、 武则天《游石淙诗 》 失黏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武则天的这首诗以颈联闻名: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三、初盛唐时期的格律诗

武则天这次诗会共有17首诗,我本来不想全部录入,不过在网络上搜索时,发现竟然没有一篇把17首录全的文章。 如果有的话,估计在某些收费网站上我们看不到。为了将来查找方便,我就全部收录了进来。匆忙之间,一定会有些疏漏,希望读者们给与指正。

读过这17首诗会发现,完全符合格律诗标准的不多,大多数有失黏现象,也有个别如李显又失黏又失对。

完全合乎标准的七律只有4首,分别是沈佺期、薛曜、崔融、苏味道。可见在那个时期的七律标准尚未完全定型。相对来说,五言律诗比七律就严整得多。

据说在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宋永隆二年(681)开始,科举考试开始考诗赋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清朝赵翼《陔余丛考》云:

永隆二年,以刘思立言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材,乃诏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此进士试诗赋之始.开元二十五年,诏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自今加试大经十帖。

赵翼认为"诏进士试杂文"就是考诗赋, 声韵为学,就是考格律诗和律赋。唐朝科举考试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五言排律,考试的规则就是格律的规则,平仄、粘连、押韵、对仗不得有误。

在显庆末年(661),唐高宗已经患病难以执政,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如果真的是681年格律诗进入科举,那么唐诗的兴盛武则天有大功劳。

一般认为沈全期宋之问在诗歌上的主要贡献,是促成了格律诗的定型。中唐诗人元稹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在《石淙》诗会中,13首诗有失黏的现象,即使在盛唐,也有不少名作失黏,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应物《滁州西涧》等。到了中唐以后,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少了。

结束语

前面说过,武则天《游石淙诗 》有失黏现象,第4句、第5句失黏,第6句、第7句失黏。我用【】和()标记出来,以供对比。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按照惯例,@老街味道依照原韵作七律一首结束。《拟古游石淙诗 》:

重林叠巘窥仙境,人迹无踪鸟自飞。绕涧风来花弄影,穿山云过露沾衣。

黄金辇傍松阴驻,白玉卮倾酒力微。远近春荣迎睿赏,醉中回首望京畿。

这次诗会发生在公元700年,武周皇帝即位10年,两个皇子李显、李旦都已先后退位。这两位曾经的皇帝战战兢兢地在张氏兄弟和武家兄弟的夹缝中生存。

五年以后,神龙元年(705年)发生神龙政变,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武则天被逼禅位于李显,李旦因功被拜为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

两年后,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在景龙政变时被杀。

三年后,景龙四年(710年) ,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下毒身亡 ,相王李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发起唐隆政变。相王李旦第二次当了皇帝,是为唐睿宗。好日子没有过多久,两年后他就病逝了。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明皇李隆基。

@老街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唐习律四 武则天石淙诗会 16位诗人或气焰嚣张或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