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笔记|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鸡汤、谎言,还是值得向往的希望?

1.

向往自由的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岁从哥伦比亚大学辍学,展开流浪之旅,干过水手,后来成为一名作家。

你可能没有读过Kerouac写的书,但你可能听过他在著作《达摩流浪者》(The DharmaBums)中的那句名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我想到这几年,每年某女性保养品都会推出一个广告,广告的内容都在针对中国的独身女性,广告内容无不是在跟中国女性宣告:「你们有权力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你们不用因为长辈觉得你们该结婚,你们就结婚……」

乍看之下,这个广告非常令人热血沸腾,好像中国女性就该冲破所有束缚,勇往直前。

直到前几天,又有一个相关的广告。然后有人在广告下面的评论区留言,留言说:「所有厂商都想赚独立女性的钱,独立女性只能默默流泪,其实谁不想被宠爱呢?」

曾几何时,寻求被宠爱,彷佛成为一个人不够坚强的表现。

这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吗?

寻求被宠爱,但没有遇到对的人,只好继续等待。在等待的同时,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本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但有些人却觉得被宠爱,就像一个人承认自己脆弱,向他人投降。

这种矫枉过正的态度,加上媒体和厂商的推波助澜,最后就成为一种罔顾人性的信念。

任何罔顾人性的信念,即使一时间让很多人依从,时间也不会长久。而那些长久依存的,肯定也是少数人。


2.

对多数人而言,普遍人性是共通的。比方天主教有一个修会叫「隐修会」,这个修会的修女,终身与世隔绝,住在修会里,完全献身给上帝。

但多数信众,都是在尘世中一面生活,一面奉行他们的信仰。隐修会的生活,不是常人能做,所以也不是常人的追求。

这听起来真的很不浪漫,毕竟有时候我们就是想在电视里找到一点安慰,找到一点共鸣,让我们在很辛苦的时候,相信还有希望。

是啊!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就是这么一点东西。

但我们不会永远年轻,也不会永远热泪盈眶。

这是诅咒吗?这意味着我们会越活越麻木吗?

通常我们逃避的人事物,就是我们害怕的人事物,所以我们才会驱赶自己驱赶自己远离他们。

永远年轻,逃避的是衰老和死亡。然而,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逃得掉。

永远热泪盈眶,逃避的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恐惧,我们看到太多人在社会里,逐渐被社会改变,变成我们认不得的样子。

我看过这种转变,看过无数次。每次都让我有点心痛,有点无奈,也有点害怕。

读书时代最有正义感的同学,成了满嘴跑火车的中年油腻男。

曾经买杯奶茶都心疼的年代,愿意互相分享的朋友,多年没联系,再次现身就为了跟你借钱,借了还不还。

在某个岁月里,一个曾让人敬仰的老师,多年后却出现在社会版,就因为他对学生毛手毛脚……

太多太多的失望,让人害怕自己也成为那个样子,成为一个自己鄙视的对象。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只是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去坚定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活成自己的样子,不会轻易的被这个社会改变,不会轻易的屈服,变成别人满足私利的工具。

在看过太多的改变,太多别人的屈服后,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有坚持自我的勇气,是否有实现自我的可能。

就像一个在爱情中受过太多挫折的人,他要如何重拾再去爱的勇气?

又像一个从小被父母批评、贬低的孩子,他要如何相信自己有被爱的价值?


3.

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跟考验。如果我们不能跨越过去,我们的心智年龄可能就会停留在某段过去。无论外表我们变得多么市侩和功利,那个过去的坎会不断把我们往回拉,就像我们从来没有长大,从来没有力气去处理那段时间的创伤。

这一点,东方跟西方的思想家都看得很清楚。

美国心理学家艾力克森(E. H. Erikson)说,人生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种人格冲突,冲突本身就像考试,考过了,你的人格就会变得更完善,以便进入下个阶段。

比如0-18个月的孩子,他要面对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和不信任感」,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发现自己不是全能的,原来妈妈和提供安全感的乳房有可能会消失。

如果发展出健康的依恋,孩子会发展出信感,克服不信任感。即使妈妈短暂时间离开,孩子也相信妈妈会回来,不会因此过度焦虑,大哭大闹,无时无刻离不开大人。

孔子也有类似的看法,比方他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就是在表达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成熟度,你要达到这个成熟度,你得努力去实践道德,好让自己提升到那个年纪该有的境地。

孔子说我们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道「人的极限在哪里」,知道人会死,知道人不是完美的存在。进而我们才不会干些违反自然,违反人性的事情,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干,那都是在做无用功。

孔子不求永远年轻,但他依旧可以自在的热泪盈眶。《论语》中就有记载,当他喜爱的学生死了,他哭得很伤心。

所以一个人长大就会变得麻木吗?无情残酷是成熟的象征吗?

其实不是的,尽管如此,我们之所以会害怕变成那样的自己,就在于真的有太多例子让我们畏惧。这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并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个人的错。


4.

谈到这里,我其实内心还是相信那些广告背后,尽管有着刺激独身女性掏钱的目的,但依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真的有些女性,她们正在和这个世界对抗,和父母对抗,和周遭文化对抗,她需要有点鼓舞自己的力量。有人去呼应她的要求,尽管只是一部影片,至少在她自我怀疑的时候,她能找回一丝相信自己的力量。

当我面对绝望的来谈者,往往在他怀疑一切的时候,能够帮他找到一丝希望,让他的心能够靠岸,事情就有了转圜的余地。

就像抽烟,抽烟确实对身体不好。但当一个人生活过得惨兮兮,在他抽烟的时候,他会感觉平静,感觉好一些。抽根烟又何妨?

有时生活的希望,就在这一点点的外在事物上重新建立起来。

不过,掏钱还是要理智一点。

就像心情不好抽根烟无妨,但如果抽太多,试图想抽死自己,那么人又会坠入另外一种绝望。

哪天当我们在绝望中,找不到下一个可以靠岸的地方,那该怎么办?

我想那时我们得重新回到人性的真相中,人脆弱、有所局限、会倒霉、会格格不入、会死……

然后在种种绝望之中,我们就让自己绝望个彻底。

进而在深深的谷底,我们会发现,我们终于脚踏实地。

然后,再说吧!

让我们先把谷底看清,再想明天要干啥吧!

◎作者:高浩容

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

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咨询笔记|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鸡汤、谎言,还是值得向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