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现实的感知范围远比其认为的更加有限。这些被“注意”筛选出来的、有限的、被感知到的信息,得以进入我们的意识,也就成了记忆。
记忆的分类
大致而言,记忆可以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感觉的残留,又称感觉记忆。 如果你注视电灯的晕光,经过几分钟之后,你将视线移至另一地方,你会发现还“看见”这种晕光。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后像”。再比如有一道闪电划过,你也会看到后像。这个后像就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还包括对声音的声像记忆。当别人和你说话时,即使你心不在焉,你仍然能记住一小部分他们所说的话。他会说:“你在听我说吗?”然后你会赶忙回答:“我听着呢,你说的是……”你会从声像记忆中提取出最后听到的一些内容。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手提袋,在我们当前需要的时候来帮助我们暂时存点东西。短时记忆的标准容量与「7±2」个数字相当。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当你查出一个新的电话号码,除非你特别要想记住它,否则随着你拨完号码盘,也就忘掉了。这个记忆的时间,大约是5-20秒,最长也不超过一分钟。尽管时间很短,分析起来,短时记忆已有编码。当你用视觉记录了665731的数字时,在拨号码盘期间,你还要口述665731。显然,从视觉接受刺激,而用语词复述并出现拨号码盘的行动,就是一种编码表现。这与瞬时记忆的刺激痕迹只落在视网膜上不同。当然,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果有意地复习它,就会变成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记忆序列中的一种真正的编码,是记忆存储的最高形式,时间最长,因而叫做长时记忆。如果说短时记忆是一个需要被随时清空的手提袋,那么长时记忆就是一个容量巨大的储藏室。长时记忆的储存容量肯定是有限的,但没有人知道其容量到底有多少GB或TB。长时记忆能储存你周围的环境信息,你不会马上将这些信息遗忘。
除了之外,记忆还有一些其他分类方式。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我们能够意识到的记忆。比如,你问我昨天晚饭吃的什么,我会回忆一下,然后说:"我昨晚吃了咖喱牛肉饭(真的)。”而内隐记忆是无意识的。当被问到如何行走,如何骑自行车,你可能无法明确地表达出来,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你仍能够做到它。
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基本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忆,比如记单词。而情景记忆是自传式的,即你的经历。所谓自传体记忆,是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耶鲁大学位于纽黑文市"是语义记忆;而“我上周外出度假,离开了纽黑文市”,则是情景记忆。
编码,储存和提取。这是指记忆的不同阶段。编码是在你为考试而复习或是拥有一段经历时,使信息进入记忆的过程。储存即为记忆的保持。提取即为将记忆取出。提取可以分为回忆和再认。回忆就是你将记忆中的信息重现。再认是当与过去有关的情景出现时,你能够辨认出来的心理过程。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被记住,编码是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关键阶段。一般认为,瞬时记忆没有编码,短时记忆已有编码表现,而长时记忆是一种真正的编码。
「如何提高记忆力」的心理学解决方案
我们都有背课文、背单词、记住很多知识的痛苦经历,如何才能记得住、记得牢,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毫无疑问,要想牢牢记住信息,必须让信息进入我们的长时记忆系统。信息是如何从意识进入长时记忆的呢?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用的记忆方法呢?
有一种方法,有时候还算有用,但记忆效果一般。这种方法叫做「保持性复述」。将你刚刚听到或看到的内容,在你的脑袋里不断重复。但这种复述通常很难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要让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光复述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做些其他的事情,通常你需要将信息结构化,并进行组织。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把不会下国际象棋的人带到实验室,摆好一个棋局,让被试者观察这个棋局五分钟,之后打乱棋盘要求重新摆好。这简直太难了。而国际象棋大师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个棋局。因为棋盘上的信息对象棋大师而言是有意义的,即棋子的摆放位置具有逻辑关系。
记忆力提升解决方案的要领是,你要让信息变得有意义。如果信息本身就是带有意义的,比如一个好故事,那就很容易进入长时记忆;如果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比如一串数字,那你就必须赋予这串数字一个意义。
我小时候接触过一种记忆法叫心象联想记忆法,我现在还记得这种记忆法的要领。比如我要把10个陌生的单词记下来,我需要给每个单词赋予一个和读音或拼写有关的含义,使每个单词都在脑中形成一个画面;如果我能把这10个单词串联起来讲一个故事,那么记忆效果就会更好。当时我很困惑,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我为了记住10个单词,我需要花时间去想出10种意义来记住,甚至还得编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那么我需要记住的东西不是变得更多了?那岂不是给自己出了个更大的难题?
了解记忆理论之后就明了了,这种看似复杂的记忆方式是必要的。我初中时有一位地理老师,她把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编成了好玩的、有含义的顺口溜,结果我们班的地理平均成绩要高出别的班一大截。
你对信息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记住。如果你需要记住某些信息,试着将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想象一幅画,或者用它来开个玩笑。
事物在记忆中的存储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
所谓记得住、记得牢、记忆力好,不单要在信息输入的时候掌握方法,而且在提取信息的时候也需要很顺畅。那么,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又是如何提取出来的呢?答案是依赖「提取线索」。线索就是那些与你所要记住的内容有关的事物。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人处在和信息输入时相似的环境中,更容易提取到当时的记忆,这被称为「情境依赖记忆」;如果一个人心情郁闷时学到点东西,那么在相同的心情状态下更容易回想起来,这被称为「状态依赖记忆」。
我们靠线索来提取记忆的事实,也印证了我们上述的记忆方法(给信息赋予意义)是有效的。因为上面所提到的办法,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制作更多的「提取线索」。
关于遗忘
人们总是对记忆格外着迷,尤其是当记忆出错的时候,比如人们非常热衷对遗忘症进行研究和探索。遗忘症也是影视文学作品最钟爱的题材之一。
为什么会有遗忘这个过程存在呢?
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大脑是一个生理客体,它在生理上是一团肉,它也会变质,会衰老。因此,在你大脑中形成的记忆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退。
第二种解释是干扰。记住的相似信息越多,就会越发阻碍原先记忆信息的提取,因为它们在记忆中会发生混淆。
最后一种解释,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种,是提取线索发生了变化。时间越久,世界变化越大,那么想要找到当时的提取线索的难度就越大。这也导致了对童年遗忘症案例的大量科学争论。童年遗忘症并不是指儿童因脑部受损而产生遗忘,而是指人们普遍很难回想起年幼时记忆的现象。大家谁还记得自己1-3岁时发生的事情?恐怕很难回想起来吧。有的学者认为是提取线索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导致的,当我们幼小的时候,我们眼中的世界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当你长大,幼时的记忆线索已经无法被提取到。也有人将此归因于语言。婴幼儿最初并未掌握口语或手语,直到一两岁甚至三岁才学会语言。这很可能是由于语言的学习格式化了记忆。还有一种解释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可能是大脑的记忆区域在约两三岁时才生长出来。总之,关于人们为什么会普遍遗忘婴幼年记忆的问题,确切答案还是个谜。
还有大量研究是针对脑损伤造成的遗忘。广义来说,遗忘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遗忘症是遗忘了旧的记忆,即逆行性遗忘症(电影推荐:《谍影重重》);而另一种遗忘症是无法形成新的记忆,即顺行性遗忘症(电影推荐:《记忆碎片》)。顺行性遗忘症比起逆行性遗忘症来说更加难以康复,很少有痊愈的。
记忆未必靠谱
人们有时候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某些记忆实际上是错误的,不可信任的。你们是否还记得美国9.11事件发生时你人在哪儿?很多人记的是错的。有趣的是,很多记错的人却坚称自己没记错。心理学家在2001年9月12日,也就是9.11事件的第二天,找来一些人问他们昨天在哪里。几个月后、一年后、两年后,分别回去询问这批人当时在哪里。大部分人都会说:我完全记得我在哪里,blablabla。然而,他们的回答常常是错的。
有一种叫 Deja-vu 的现象也说明了记忆不一定靠谱。Deja-vu 可以解释为幻觉记忆,描述的是一种「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也是一种错误记忆。关于 Deja-vu 的更多解释这里不再展开,之前回答过的一个相关问题,供各位参考:
为什么有的时候会感觉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还有场景,那么的似曾相识,跟以前做过一样? - 七日的回答 - 知乎。
研究表明,记忆是可以被重建、被灌输的。所以,不要对自己的记忆过于自信,你非常笃定的,也不见得是真的。
举一个实验为例。向被试者呈现车祸的场景,然后询问他一系列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破碎的前灯了吗?」这种说法实际是向被试者暗示,车前灯已经碎了。这个问题制造了一幅画面,进入了被试者的记忆。如果过些日子再问其关于车祸的场景,他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看到了破碎的前灯。问题本身改变了他的记忆。
催眠是更为明显的例子,它通过引导性问题或试探性的问题,来重建记忆。我们在催眠状态下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并不一定准确。在催眠状态下,人们还会下意识地取悦催眠师,从而在引导下编造一些记忆。所以,催眠状态下的人,有部分可能在按照催眠师的提示编造记忆。
心理柳叶刀
对于往事,不管记得也好、忘记也罢,记对了也好、记错了也罢,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记忆永远只属于过去。「某个人或某项经历可能令人失望,但是下一次可能有不凡的体验,我们不能因为先前的经验,而对任何遭遇抱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