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30岁成为富翁?7个底层逻辑20个精英思维,让人生起飞

  1. 1956年,他26岁,那时的他年轻气盛,语惊四座:我要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当时在场的人,无人不觉得他在痴人说梦。一年后,他的资金达到了30万,年末升至50万;1964年,他的个人财富达400万,而他掌管着2200万的资金。曾经那个口出狂言的青年,如今早已身价过亿,还被人称为“股神”。然而,世界上本没有神,只是崇拜的人多些而已。看完巴菲特的履历,有多少人内心的焦虑又上一层楼,同样是30而立,为何自己却一事无成?为什么自己的理想依旧如此渺茫?每天忙忙碌碌,想勤奋却总是抵不过懒惰;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是白费。每天刷着手机,看着大佬们的人生履历,浑身像打鸡血一般,内心焦虑不堪;……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就像《认知觉醒》的作者周玲,她在36岁以前,就是处于这种状态,很迷茫很无助,于是她开始探索,寻求改变。

    她发现每天有事情做,并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成长的本质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清晰。

    她将自己的心得都写在这本《认知觉醒》中,不是机械地说教,刻板得打鸡血,而是告诉我们成功靠得不是毅力,而是知识。她用生动、常见的事例手把手教我们关于成长、关于成功的底层逻辑与精英思维。

    为什么陷入手机无法自拔?而一拿起书就犯困?

    只要一刷起手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在一阵阵“猪笑声”中,2个小时过去了,而一拿起书本,没到一刻中,就开始犯困。这是为何?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人的本性是趋易避难,急于求成。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喜欢享乐,抗拒吃苦。在刷手机时,大脑的本能在起作用,整个人处于一种极度放松状态,几乎不需大脑过度消耗;而学习时,我们需要克服这种本能,而这就消耗很多大脑的能量。另一方面,比如我们在刷痘印时,总是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大脑刺激不断,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而没有选择就没有模糊,而模糊正是人生困扰之源。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给他们每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他们两个在卡边上写下的都是:专注。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做某方面事业时,都如刷痘印那般专注,那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可以毫不夸张得说,一个人专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以后成就的大小。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专注呢?1要有明确的目标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作者的方法是建立日程规划,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第一步:找一本普通A5卡面抄第二步:按权重将当天要做的事项列出来第三步: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在底级统计“计划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第三步: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这样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就会变得清晰,我们就会如刷痘印时那样,进入没得选的状态,不需要浪费大脑能力去思考,不给大脑偷懒的机会。2能获得有效的反馈缺少反馈,既容易出错,也容易走神,很难快速提升自己。周岭自己的方法是,把学到的知识写出来,发表到网上,通过网友的点评获得反馈。另外,反馈不等于输出,没有输出的学习是在浪费时间,而没有反馈的输出也很难坚持下去。3始终在拉伸区练习真正的成长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我们的能力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上自己停止成长。那么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在拉伸区呢?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通道的模型,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另外,为了保持极度专注工作或学习,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小工具番茄钟,即: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就好比如果渴了再喝水,其实已经晚了,所以要在专注力耗尽前,先赋能。总之,做那么对自己来说有些困难,但是通过努力,又能够实现的事情。

    为什么会焦虑?面对焦虑应如何做?

    记得小时候看到这样一个动画片,印象深刻。有个小男孩就像哪吒那样,是个潜力股,但是前路坎坷,需要引路人,他的师父为了度化他,触犯天规,在师父即将要被天兵带走的那一刻。师父要传授给他知识,只见小男孩手捧天书,书上的字开始涌向小男孩的脑袋里,没一会儿工夫,就把师父的毕生绝学都学会了。曾几何时,我十分想要这种能力,敢问:这种能力谁不想拥有呢?假如我们拥有这种能力,谁还会知道焦虑是个啥呢?然而,我们必定是凡夫俗子。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同样如此,焦虑的根源是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

    曾经有一位大二学生向周岭先生请教,说自己很焦虑。周岭先生问他:你的目标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在短时间内学会雄辩术、逻辑学、修辞学、哲学、认知神经科学、英语、日语等,很显然,他这种目标几乎是不能实现的。

    想要的太多,而自己又能力有限。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焦虑程度最高的是30岁左右群体,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前浪未退,后浪追击,职业压力大;既想有钱又想有势,越比较越焦虑;再回头看看往昔同学,都一骑绝尘,瞬间慌了手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制焦虑?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就像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他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他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起点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在自己的水平上成长,而去与那些遥不可及的大佬做比较。要事优先,只做最重要的事很多时候,焦虑源于选择太多,比如:一到周末想做的事情太多,往往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个时候,不如把所有想做的事按优先级列出来写在纸上,先做最重要的事。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由于家庭、工作等原因,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与其焦虑什么都不成,不如适当放弃,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有些事很重要,但是没兴趣;有些事想去做,但是有难度。破土而出的竹笋,若它的头顶有块石头,他选择若绕过去,一生都不能挺拔,像这样关乎自己人生的难题,只会越逃避越焦虑。

    3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没有成功?

    从初中到高中,班里总会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十分刻苦努力,课间休息都在埋头苦读,甚至上厕所都要拿着本书,然而他们的成绩却并不理想,甚至中考、高考时还名落孙山。他们那么努力,只是感动了自己。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原因,学习不是光下苦功夫就能学好的,还得掌握方法。其实,成功也一样,顶级的成长从来都不是靠毅力。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成长权重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因此,从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很多人,看起来确实很努力,他们每天打卡,日日坚持,读的书比山还要高,然而他们只是停留在表层学习,然而他们收获甚微,十分焦虑痛苦,以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够,于是更加争分夺秒地学习,然而只是在浪费时间。于是,他们陷入了越学习越焦虑,越焦虑越学习的怪圈。正如美团创始人王兴所说的: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而还有多数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起来那么努力,而真正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有所改变,而这也是最难达到的。书中的内容浩瀚如海,我们不可能全部吸收。知识的获取也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以及这种关联有多么充分。比如,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时,只要有一个观点、一个案例、哪怕一句话能够触发自己改变,比看了很多文章,收藏了无数篇文章要有用的多。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另外,复利曲线揭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 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学习、成功、成长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没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用一句话来总结,成功是正确的方法+大量练习的结果。无论是健身、减肥,还是阅读、学习,找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更重要;根据能力的拉伸区理论,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这样效果更好,也更有利于坚持下去。《认知觉醒》还向我们揭示了:顶级的成长是凭感觉;莫要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等等。如果你也迷茫,或者遇到的人生的瓶颈,一定要读一读这本《认知觉醒》。
    删除

    (选填) 图片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在30岁成为富翁?7个底层逻辑20个精英思维,让人生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