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患上“植物失语症”

转眼间,初夏已至,犹记得去年1月中旬刚放假时,四岁的女儿问我,“妈妈,我们放假了,万一我想老师了,怎么办?”

我告诉她,“等小区里的梅花凋落,叶子长出来时就可以见到老师了。”

“那梅花叶子什么时候长出来?”

“差不多一个月后吧。”

“一个月有多长?”

……就这样,因为4岁女儿对时间的概念和植物的生长并不清楚,我们的对话似乎陷入了一种循环模式。女儿年龄小,对植物的生长没概念,而我似乎对植物的认识也不够多,我扪心自问,我能叫上几种植物的名字?我又知道几种植物的花期?大自然的花开花谢似乎是熙熙攘攘生活的背景,我又有过多少时间去真正观察过这个充满神奇的自然世界?我开始思索,我该如何让孩子认识书本外的大自然,带她见证和参与大自然世界的奇妙。

漫长的疫情假期,又恰逢我的产假,我陪伴孩子的时间比以往多了不少。总是苦于没有时间给她讲故事的我,大大减少了她的阅读时间,这并不是阅读不再重要,而是我开始意识到,比阅读更重要的是,孩子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感知力。

天气渐渐转暖,疫情防控也没有此前那么紧张后,小区里散步的人多了起来,小区里也成了一个植物园,百花盛放,嫩叶抽芽,到处充满着无限生机。面对着满眼的红花绿树,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孩子认识这些植物。试想,如果孩子不认识植物,那么,在百花齐放的春天,所有的花都只是“花”,所有的树都只是“树”,无论它是玉兰、樱花、海棠,还是更不常见的石楠、紫荆、鸢尾花。孩子对于自然的感知力,在语言都缺失的那一刻,大大地被削弱了。

美国著名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使用“自然缺失症”一词来表述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接触和互动的事实。以此类推,我暂且叫这无法命名植物的现象叫“植物失语症”吧,而“植物失语症”就是我们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的开端。

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小区还略显萧瑟,玉兰花可谓独领风骚。我每天带女儿闲逛小区,并仔细地观察过一棵玉兰树,见证了玉兰花的生命历程,看它含苞欲放,看它热烈开放,看它落英缤纷。还记得在她连续多天观察了玉兰花后的一天,女儿跟远在外地的爸爸视频,“爸爸,你知道吗?楼下的那棵玉兰树开花的那天,小弟弟会翻身了。”我被她的语言描述惊喜到,她把两件不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互为时间的参照。在她的小脑袋里,她会永远记得,弟弟是在一个玉兰花开的季节学会翻身的,无所谓三月,还是四月、五月,这就是她对自然和生命的感知力吧。

四月中旬,天气暖和后,楼下的石楠也终于开花了,白色的花,一团团的,在红色和绿色叶子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热烈。其实石楠是一种特别常见的道行栽培树种,你一定见过,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五一前,女儿不由自主地跟我说,“妈妈,石楠花开得真美。”我再次惊叹于她的洞察力和语言表达。

试想,如果她不知道花的名字,只会淡淡地说,“这花真美”,语言的魅力会大打折扣。所以,知道常见植物的名字就是孩子认识自然的第一步,也是让孩子对自然产生感情的第一步。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一直在努力倡导自然教育,因为大自然有天然的魅力,它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连接,它能解放儿童的天性,激发孩子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儿童在回归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但自然教育并不仅仅是增加户外玩耍时间,也不仅仅是把大自然里的树枝、花朵、泥巴、小虫作为玩具,还应该陪孩子一起把大自然作为客体去认识,陪孩子认真地在一段时期观察一棵树的抽芽落叶,一朵花的花开花谢,一棵小草的破土而出和枯萎,只有这样,孩子接受的自然教育才是完整的。

等女儿长大后,她会永远记得小弟弟是在一个玉兰花开的季节学会翻身的,也希望她永远为绚烂夏花欣喜,为静美秋叶动容。

写于2020.5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孩子患上“植物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