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七季有个辩题是:室友总是不经同意用我东西,该不该跟TA撕破脸?
反方是shary,她觉得不该撕破脸,理由如下:
1:室友用我东西,说明这是女生宿舍。因为男生宿舍没有东西,只有垃圾。所以对方辩手一定没我懂。
2:如果撕破脸,就是毁容,我去警察局深造,对方去美容院重造,都没好结果。撕破脸就没办法在一起住了,要么她搬要么我搬,但我没钱搬。还开玩笑说:“可以往洗发水中倒一些脱毛膏,这样室友看着越来越少的头发就不敢用我的东西了。”
3:还可以她用你的,你用她的,说不定大家用着用着就分享使用心得了,而且越聊越开心。如果撕破脸会失去一个朋友,不撕破脸,一起用还能收获一个姐妹。
正方是席瑞,他觉得“总是”这个词就代表沟通无效,此时应该撕破脸,理由如下:
1:TA是非性别的东西,不要对女性有那么多敌意的设想。
2:进大学是为了学习,不是施主。在宿舍里能学会什么叫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会拒绝,不抱着撕破脸的心态去拒绝,不会成功。
3:我们有时候心里不爽,却不敢撕,无非就是担心对方怎么看待我。和一个有边界的人相处,不仅不会麻烦,还会很舒服,因为当你把边界交代清楚的时候,别人也终于如释重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但是理解你不是任何人的义务,学会把自己变得更好被理解,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
虽然最后席瑞输了,但是他的辩论真的非常精彩了,他最后结辩:
这个题表面是在看要不要跟一个混蛋计较,但我觉得它真正拷问我们的是,是否懂得建立边界感。我们究竟是主动地去影响世界,还是我们必须被动地接受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TA的试探,还得有你的反弹。正是因为在这道题里面我从来没有撕破脸,所以他才把冒犯当成了习惯。如果我们连边界都处理不了,我们也怎样在舞台上苛责对方的越界呢?而那些一撕就破脸的人,也许他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大家知道什么是边界感,什么是越界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里的解读吧。
中国式界限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热情大方,对人友善,要尊老爱幼等等,好像我们一直在迎合和讨好,有时候受了委屈还不能表达,因为要乖,要听话。所以当我们谈及界限时,会有很多害怕,比如害怕界限会造成关系的破坏,因而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结果却是由于我们的不真实,关系越来越疏离。实际上,彼此保有界限的关系,才能更长久。
有时候越界发生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因为大多数人的越界是在无意识中进行,这些行为往往被冠以正义或“为你好”的帽子。
比如:
去同学家吃饭,对方父母非常热情给你夹菜。你太瘦了,要多吃点肉,一会儿肉就堆积如山了,你看着那堆肉如临大敌。
亲戚看到你家小孩,哇,好可爱啊。没经过同意就亲了宝宝一口,还掐宝宝脸蛋,宝宝吓得哇哇大哭,你婆婆在旁边说,宝宝哭啥呀,奶奶是爱你啊!这句话好像暗示宝宝理应接受。
30多了,怎么还不结婚?女人30 生育能力就下降了,赶紧结婚生娃。父母好像比我们都知道我们应该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因为他们是那个过来人。
你小孩都有了,离婚干嘛?女人离婚就掉价了。当婚姻不幸时,你想离婚,然后父母不顾你的感受开始教育你离婚后的艰难。
以上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因为这就在我们身边,这些场景都是我们被越界了。
我们的边界就像一个元气满满的气球,气球内就是我们领域。当我们被越界后就失去自己的疆域,就像泄了气的气球,压抑而沉重。
我们如何做到不越界了?
在朋友找我们倾诉遭遇困扰时,我们对他的境遇可以表示关怀,但不要而去干涉,他们可能只是向你倾诉一下心情;我们可以分享自己遇到类似事的解决办法,不要去教导他们怎么做。
如何不被越界呢?
我们可以尊重对方,但是不能放纵对方一直越界;我们可以邀请对方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但不能要求他们。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而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负责,收回对他人的期待,不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
界限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真正的界限感是带着温度的,是源远流长的细水,滋养彼此的灵魂,因为当中充满尊重与信任。
当我们了解边界感后,怎么应用在养育小孩了?我们来看下一个重点:
少些期待,多点界限
杨紫在《听她说》第二部《许愿》中的表演看哭了无数人:
小雨(杨紫饰演)的妈妈,在怀小雨时,他爸爸出轨了。然后她妈妈不仅离婚还闹得爸爸失去了工作,远走他方。从此妈妈对所有人都不信任,更是把小雨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无时无刻都在盯着小雨。小雨干什么事情她都要干涉 ,无时无刻监视着小雨。把她逼到了没有朋友,不能谈恋爱。妈妈对外界的不信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雨,让小雨不堪重负。所以小雨选择在26岁生日的时候告诉妈妈这一切,想要获得解脱。
其实,小雨妈妈已经严重越界了,把小雨快逼到悬崖边缘了。
相信大多数妈妈开始怀宝宝的时候,唯一的希望就是宝宝能平安来到人世间;然后出生后希望他能健康快乐长大;再大点,希望他能听话,学习成绩好;如果妈妈和队友在柴米油盐中耗光了爱情,并且没办法改造对方时,她就把注意力全身心放在了培养孩子身上,各种培训班,各种鸡娃。
可是我们的初心不是健康平安吗,为什么我们对孩子期待越来越多,一步步入侵孩子的边界?
因为我们人啊,总是贪心的,好像永远不知足。孩子快乐健康,你却只看到他的成绩不好;如果孩子成绩优秀,你却觉得他还能更进一步。孩子就这样一直活着我们的期待中,按着我们安排的剧本成长。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也会对自己孩子这样期待培养,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在养育孩子时,我们难免会期待。希望孩子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期待,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不会冠冕堂皇地用自己的期待去操控孩子。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若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与孩子是无关的。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让孩子自由成长而不是按我们的剧本成长。
孩子在成长中遇到需要挫折怎么办,我们是否要刻意制造挫折让孩子有抗挫能力?让我们看最后一个重点:
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有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就是: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
一位朋友说,她的先生总是担心孩子日后到社会上无法生存,于是故意在生活中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孩子因而变得防备心很重。
爱教导爱,恐惧教导恐惧,出于担心而刻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给孩子带来的是恐惧,小心越抗越挫。
抗挫、穷养、富养,都是违背自然的、刻意的。克里希那穆提说:“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只培养你的孩子适应社会,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王人平说:“我个人从不纠结穷养和富养,我就自然养。我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刻意让孩子吃苦,而自己过富足的生活,会割裂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对家庭的归属感。而自己勒紧腰带‘富养’孩子也不是好的做法,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都不好,能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影响吗?”
一生这么长,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是来自家庭的能量。学校解决的只是社会的需求,家庭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孩子不属于我们,她属于这个时代,她有着自己的应对方法,不论我们是否认同,那就是她。
我们身为父母,对孩子内怀有信任与尊重,是养育孩子的最好土壤;在外给予高品质的陪伴,是孩子充满安全感的港湾。无条件养育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爱是最好的抗挫折能力。
今天我们分享得如何不越界和不被越界,对孩子少点期待,要充满尊重和爱。明天我们接着分享,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