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评价更迭,目标落地2

工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培养符合各行各业标准的劳动者,教育目标自然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但今天,社会越来越需要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

社会需求和评价体系发生的变化,就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这盏灯,因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教育目标确立的关键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培育。

培育哪些核心素养呢?我们来看看最早启动目标重塑的美国。

就在世纪之初,美国教育部,联合了微软、IBM等数十家大公司组成战略委员会,在研究了整整5年后,终于在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

《21世纪技能框架》首次提出了三大核心素养,也就是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生活与职业素养,这些素养主要通过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来培养。

现在来看,你可能觉得这些不足为奇,但2007年iPhone手机才刚刚诞生,美国就把教育目标直接指向学生21世纪的必备技能,而不是掌握和记忆了多少知识量,这就很有前瞻性了。因此,这个《21世纪技能框架》成了很多国家制定教育目标的基础参照。

新加坡的启动也比较早。他们在对美国的“三大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在2010年提出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技能,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流、合作与信息技能,二是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三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同时,新加坡还给“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才”画了像,就是充满自信、主动学习、积极奉献以及心系祖国的公民。

全球性的改变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新世纪的第一个15年教育计划刚结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推出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引导世界各国未来15年的发展。

《教育2030行动框架》首次提出,为确保“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全球素养”必须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素养框架的一个重要维度。会议结束后,参加会议的70多个国家作出积极响应,相继推出自己的2030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连拥有全世界最让人羡慕的教育体系的芬兰,都开始行动了。芬兰2016年发布了《学习的未来2030》,报告中提出了七大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和美国、新加坡不同的是,这七大核心素养直接落实到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包括学会如何学习的素养、社会交往与自我表达的素养、自我管理与日常生活的素养等等。

正是在这些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芬兰发生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是我们在第五讲中提到过的“基于现象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07 评价更迭,目标落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