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读书的人,为了博学多识,也许是为了答惑解疑,或者是娱乐消遣……都是有目的的。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消解生活中的烦恼。不曾想,读书也有烦恼。
读书是需要能力的。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文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对于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很难进入文学形象的境界中。
而我恰恰缺乏阅读能力的。往往因为阅读水平低、理解能力差、自控能力不佳,而使读书或停滞、或浅显、或浮躁,徒生烦恼。
我体验到:读古典文学是最使人烦恼的事情。无论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因生僻字多而不能畅读。而每当下定决心要读时,不得不把字典放在旁边,边查字典边读,这样读读停停,感受到书中的生僻字就如同吃肉有骨渣、吃饭嚼到沙一样,常常搞得人兴趣全无。
有人说,阅读遇到生僻字可以不理它跳过去,事后再查字典。我试过,事后查字典也得把这生字记下来呀,记这功夫照样影响了阅读。如果这个生僻字是句子里的关键字,甚至一句话里有几个生僻字,它影响这句话的完整意思,那么,这样的阅读就失去意义了。何况是,我有一个惰性和忘性,当时不做,事后就不想做或想不起来做了。
我家书架上有一本红楼梦,摆在那里的年头和我十四岁的孙子同龄。因为红楼梦是经典,所以我喜欢。那时的喜欢只是建立在虚荣心上。来客人了,看到书架上放着经典书,好像主人有学问很光彩似的。
但也不能说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意愿,说句心里话,我多次捧起过这本书,只因为书里面生僻字多而读不下去,还因为书里面诗句多理解不了而无奈放下。
一直到前年,我勉勉强强地把这本经典书通读了一遍。如果现在我回过头来再读,一些字可能还有陌生记不住,大部分诗词还是理解不透,对这本经典书也就谈不上欣赏而更觉神秘了。读书,伴随我的是“未知”的烦恼。
读书,只有生僻的字和生疏的诗句也罢,大不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天学认几个字或弄明白一个诗句,日积月累,认识几千字和背诵几百诗词,倒也不是办不到的事。再者,解读经典的书和文章很多,参考着读书比以前容易理解得多了,如今的我,读书越来越顺畅了。可是,还有让你烦恼的事呢。
中华文化五千年,书籍是“经国之大事”。书山文海的,人走进书山,如同山中一只蚂蚁,无论它怎样辛勤,在它有限的生命里,不可能把山中每一棵草茎都爬到;人入于文海,如同海中一条鱼,任凭它怎样地游荡,也不可能将大海全部游遍。
我几年前就开始进入国家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APP浏览过喜欢的书籍;今年,又下载了微信读书和掌阅精选软件。真是不下载不知道,下载后又多了烦恼。
原来我进入国家和深圳图书馆APP浏览,是有的放矢地查阅书籍,有的是欣喜并没有感生烦恼;而现在进入微信读书APP,微信读书团队每天都给你推荐特别有料的书供你选读,你只要根据推荐值高低就可以选定阅读对象存在书架中。
哎呀!这好书,吸引你眼球的书,翻看几页后让你爱不释手的书,读了一遍还想重读的书也太多了,我如获至宝地把这些入眼、入脑、入心的书存入书架,发现一本存入一本,存入书架里五百本。我的书架存满了,又把老伴的手机下载了读书软件,很快就把她的书架也存满了书。
好的书籍是个宝。我是嗜宝如命的人,见宝就收。我和老伴的书架装满了怎么办?当然可以办会员无限止地收藏。可是,我和老伴都是吝啬鬼,不花钱也想办事。于是,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发现的好书分享到我的微信号里保存;又把我通读完的书随时在书架里置换;最近我又采取收藏书单的办法达到收藏更多书的目的。
有一天,我在读书圈里看见一位书友发帖晒书目。他是会员,其书架可以无限量地收藏,竟然存有11369本书。一位书友评论:“你可以向阎王借五百年寿命读完这些书了。”
评论者有心,我也有意。我细算了一笔账,按我现在的精力和阅读速度,以一本书15万字计算,一个月读3本书,一年也读不了40本,那么,这些书足够我读到百年之后,还得说,阅读精力不减寿命有保证这一前提。那可能吗?于是,我又烦恼了。
书多收藏不起读不过来,这层烦恼倒也好解决。
理智地想一下,既使你把数字图书馆搬过来又如何?书,只有读过了,才或多或少地长见识;只有吸取书里的精华并能化用,才属于你自己的无形财产。如果不把书中的精华化用成为自己的知识,那就是鲁迅所说的“两脚书厨”。
再者说,读一百本经典也不见得把一本经典读一百遍收效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读书,只能是浪费时间、作践生命。
于是乎,我不再拼命地收藏书了。我也不再贪吃书了。读书要做到先有质后有量,尽可能地做到:把书读得流畅;把书中的意思弄得明了;把书中的精华收藏在心里并思考着哪种情形能够用得上。
思考,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假如,你来到商场,去过集市,走在大街上……见到许许多多的人的面孔,你又能记住几人呢?只有有特征,或是特殊事件的当事人,还或是与某某有接触并有好感才能引起你的过目不忘。
读书也是这个理。经典书籍不一定都适合你。想批判,多读点有哲理的书;想颂扬,多读些伟人、名人、英雄方面的书;想消除寂寞,就读些有强烈刺激的武侠或悬疑破案的书;有了闲情逸志,就读一些缠绵的情感书;想消遣,就读山水田园方面的书;想高雅,就多读诗……适合你的,触发你产生情感的,读了放不下还想读的书,才能产生乐趣,才能体现读书的意义。
如此梳理,烦恼似乎和我挥手告别了。哪曾想,烦恼这怪物如同大海的波涛一样一浪又一浪,新的烦恼不请又来了。
每当我读书读到兴致上,或是喜形于色,又或是心花怒放,还或是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这时,突然一声吆喝或是一个触碰,就像是冷水浇头,还像是做梦娶媳妇还没入洞房就被惊醒,你说烦恼不烦恼?
这个烦恼也不是不能解决。家有病人,照顾好病人是第一位的。况且,读书就包含消除这方面烦恼的目的。你把病人的吃喝洗漱起居等样样有条不紊地关照好后的特定时间,或是病人处于睡眠的时间去读书,既可以愉悦心情、消除郁闷,又可以坚定意志、增强力量。难道做到这样就没有烦恼了吗?
不是的,身体又来凑热闹添烦恼了。
在恰好的时间段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别说多高兴了。读着读着就到了深夜,眼晴不免干涩,痛痒流泪,于是,我就用凉水冲洗眼睛得到缓解后再读;如果眼睛红肿就滴上眼药水休息片刻继续读,等你“黔驴技穷”,不得不合卷投降了。
眼睛也是活体肉长的,你不体贴它,它就给你眼罩戴。为了读更多的书,为了更长久地读书,还是和眼晴这个“权威”达成默契和解。
为此,我制定了读书计划,做到定时定量阅读。这样做,“眼睛”可以劳逸结合,我也趁“眼睛”闭目养神的机会,给大脑思考的时间,实现眼脑双赢。这招还真见效,确实减少了这方面烦恼。
按理说,读书消解了书外生活中的烦恼,又通过努力一次又一次地消除读书中的烦恼,应该快乐了吧。可是,我读书的快乐转瞬即逝。我突然发现,越读书越知不足,越读书越认不清自己,你说烦恼不烦恼?
快乐和烦恼是一对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它们是相伴相生的。生活哪能缺少快乐和烦恼?
作为把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人,快乐和烦恼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种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