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学书法的?

书法的“学序”,即依照一定书法史观展开书法教学和修习活动的次序。这个问题细细展开来则涉及很多具体问题。

比如:先学哪一种书体?先学大字还是小字?先从唐人入手还是从魏晋入手?等等。

元人郑杓、明人项穆和丰坊称此问题为“学书次第”,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为“学序”,祝嘉在《书学》中秉承康有为的观点合说法。

古代人在这方面的论述中常有“学书之序”的说法,为此简称“学序”。

书法的“学序”涉及到学习书法修习等问题,不同的学序主张体现了不同的书法史观。

一.郑杓的“学书次第图”

《佩文斋书画谱》卷四收有郑杓《衍极》中的“学书次第图”,此图开列了一个多大三十二种之多的碑帖单。说它有“学序”意义,主要表现在:

其一,各碑帖顺序基本按学习者自小到大的年龄段顺序排列,中间稍有错综,但基本没有大乱年龄顺序;年龄段从八岁到二十五岁。

其二,此图还提供了一个书体学习的顺序,即大楷-中楷-小楷-行书-草书-篆书-古篆-八分。

二.丰坊的“学序”理论

明代丰坊的《童学书程》值得注意,它标志着古代“学序”理论的成熟,全书分为论用笔、论次第、论名言、论法帖、论墨迹、论临摹、学术次第图。

楷书先大后小、行书先小后大、章草先小后大、草书先大后小十三个部分,其中“论次第”和“学书次第图”及其后面的六部分是“学序”理论的核心。

这十三个部分按照学书过程构成一个前后相承的学书序列,俨然像是一个“教学大纲”。

最为可贵的是,它不是单单列出一个临习碑帖单子了事,而是给出了具体详尽的指导。其“轮次第”一节云:

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

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

十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

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

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

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傍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遽放也。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可以说这是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其后各个部分就按此原则展开。

下面就其较为重要处做一分析。

首先,丰坊对“学序”的安排遵循书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所谓“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

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傍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这一论断肯定包含着他对书体发展演变及其关系的认识。

其中“纵”字下的甚为精湛,符合书法学习的规律。

其次,《童学书程》对于碑帖的学习提出较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反应了作者对于各书法家之间的承传关系和各法帖特点的深入认识,这样,使其“学序”理论充实而不空泛。比如:

所以先楷者,欲其定用笔之法。

所以先大者,欲其足于气而不局促。

所以先颜者,以其端方雄伟,骨肉匀称,施于题匾大字为宜。

中楷而后,则当痛扫颜、柳之 习,故以欧九成宫继之。

缘《九成宫》亦方正,然骨已胜肉,脱去俗气。

由《九成宫》而敛为《虞恭公》,则于晋人笔法近矣。

凡书碑碣及悬轴文字,皆当以欧为法。

由《虞恭公》敛为《姚辨》,由《姚辨》敛为《遗教经》,则可进于锺矣。

书中有钟繇,犹儒有孔子。

学书以欧为门户,以锺为归宿,而王右军、颜鲁公则其羽翼筌蹄也。

这一段论述相当精彩,学书者明此,即使学习津梁,比起有些玄虚的指导,可谓切中要领了。

另外,丰坊根据不同的实用需要,提出不同的师法对象,在楷书学习中他说:“凡书碑碣及悬轴文字,皆当以欧为法,由《姚辨》敛为《遗教经》,则可进于钟矣。”

这样的指导可谓切中准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学过整体来看,丰坊的书法取法还是以“二王”一路为圭臬的。

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明清时期对“书序"理论有很大贡献的另一个就是康有为,他在《广艺舟双楫·学序第二十二》专门讨论“学序”问题。

他很重视学序问题,认为很多人书法学不好,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之失序,他说:

今天下之士,学之难成者,非独其人之惰学,亦教之无其序也。蒙童就傅,不事小学而读大学,舍名物训诂而言性理,故有号称学人,问以度数之实而瞢如者,其他未学文史而遽为八股,未临碑刻而遽写卷拓,皆颠倒舛戾,失序之尤。即以临碑刻观之,则亦昧于本末先后之序,既以用力多而蓄德鲜,久之则懈,畏不敢为,此所以难成也。

学序理论广义上来说,包括整个书法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步骤和阶段,而它的核心是碑帖学习顺序的方法。

康有为将整个书法“学序”作为一精炼的概括:

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固也。至于作书先从结构入,画平竖直,先求体方,次讲向背往来伸缩之势,字妥贴矣。次讲分行布白之章,求之古碑,得各家结体草法,通其疏密远近之故;求之书法,得各家秘藏验方,知提顿方圆之用。浸淫久之,习作熟之,骨血气肉精神皆备然后成体。体既成,然后可言意态也。《记》曰:“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体不备,亦谓之不成书也。

那么康有为主张的“学序”就是:执笔-点画-结构-笔试-章法-意态。执笔、点画、结构自然是无需赘言,笔试-章法-意态的说法则表现出康有为认识独特的一面,以“意态”为归宿。

明显是针对学唐楷常成布若算子、失尽书法意趣的漏风弊习的,“卑唐”之意可现;

这也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审美内核的认识,在康有为那里,“笔势”合“意态”成了构成书法美的关键要素。

康有为主张方笔主要学《龙门造像记》,他认为这是“方笔之极轨”,学完《龙门造像记》以后,才可以临其他碑了。

而方笔之后的学习,康有为又将其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临魏碑为主,他列了三十种碑刻;

第二阶段为博通阶段和学唐碑阶段,他列了十三种唐碑;

第三阶段为“博其态”而学《阁帖》与宋人书。

而第一个大阶段又分为数个步骤,每一步都有它特定的目标。这一段话很重要,兹录于下:

能作《龙门造像》矣,然后学《李仲璇》,以活其气,旁及《始兴王碑》《温泉颂》以成其形,进为《皇甫摐》《李超》《司马元兴》《张黑女》以博其趣,《六十人造像》《杨翚》以隽其体,书骎骎乎有所入矣。于是专学《张猛龙》《贾思伯》以致其精,得其绵密奇变之意。至是而习之须极熟,写之须极多,然后可久而不变也。然后纵之《猛龙碑阴》《曹子建》以肆其力,竦之《吊比干文》以肃其骨,疏之《石门铭》《郑文公》以逸其神,润之《梁石阙》《瘗鹤铭》《敬显隽》以丰其肉,沈之《朱君山》《龙藏寺》《吕望碑》以华其血,古之《嵩高》《鞠彦云》以致其朴,杂学诸造像以尽其态,然后举以《枳阳府君》《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以造其极。学至于是,其几于成矣。

比较丰坊的理论,他重视学古,主张复归魏晋,所以他主张学楷书用“敛”法,康有为和丰坊,一个用“加法”一个用“减法”,其书法观之不同,值得我们玩味。

结语

学序理论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有系统的书法教育理论,把它视为古代“书法教学法”并不为过。

这样说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首先,学序理论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书法教授中因缺少理论指导,从而使教学中充满太多的随意性缺点。

古代民间的书法教授存在着专师一家的现象,即使是现在,这种现象也还存在着。

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书法学习有专业和业余的区别,问题出在书法史观上。

学序理论指导的书法传授已打破了这种局面,它要求学习者不能只是专攻一家,偏师一体,而是有体系、有步骤地展开,而且前后衔接,有相当严密的内在逻辑性。

其次,学序表现对于多种教育要素的重视。

教育越是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该在教学传授中照顾到多个教育因素。兼顾的要素越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越和谐,效果就越理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人是怎么学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