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者的增多。
“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接受怎样的治疗”,“想在哪里度过人生的最后一刻”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相比于身上插满管子地躺在医院的床上,在无法控制意识的情况下勉强地活下去,越来越多的老人更希望在家中平静地死去。
因此“在家死”和“在家接受看护”成了不少高龄病患的心愿。
日本NHK电视台就曾推出过名为《在宅死》的纪录片。为了明白人在何处、如何死去才是幸福的,记录片的拍摄者跟随埼玉县堀之内医院的医疗团队,对“在家医疗”的现场进行跟踪拍摄,记录了多名患者在家接受治疗的情况。
记录片中,负责“在家医疗”服务之一的小堀医生每天都会前往不同患者的家中,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和简单的治疗,向负责照顾的家人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小堀医生负责治疗的患者大多都处于疾病晚期,失去了治愈的可能。相比于提供医疗服务,或许医生的作用更是为患者及其家人带来精神上的支撑。
纪录片的开头,91岁的浅海女士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最后的愿望:“想回家,无论家是多么的破旧也要回去。”
最终,浅海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在自己的家中走完了一生。
日本内阁府曾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过调查,“在疾病完全无法治愈的情况下,你希望在哪里度过最后的时光”。有51%的老人回答了“自己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希望在自己家中死去的人数占比越高。
想要在住惯了的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恐怕是许多高龄者的心声。
但实际上,“在家死”和“在家接受看护”却不是容易实现的心愿。在医院去世的老年人仍占了大多数。
日本厚生劳动省关于“对国民末期治疗的意向调查”显示,排除医生、护士、介护等专门从事医疗护理相关工作的群体之后,只有6.2%的普通国民认为“在自己家中接受最后的治疗”是可以实现的,而回答“难以实现”的人占到了66.2%。
*介护:主要负责提供情感上的陪伴和呵护,帮助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至于“在家治疗”为何难以实现,除了经济原因和上门治疗的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外,在家治疗“会给照顾自己的家人带来负担”,“应对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会感到不安”是大部分人无法实现“在家治疗”的主要原因。
繁先生就是欲归家而不得的其中一员。89岁的繁先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肺癌晚期的他希望能回家接受祈祷临死病人痊愈的宗教仪式。
但由于女儿无法提供周全的在家看护,繁先生没能如愿回家。
一周之后,繁先生病危。小堀医生只好将神父请到医院,在病房内进行祈祷仪式。
会给家人造成负担是大部分高龄病人无法回家的原因,在少部分接受在家看护的患者家中,小堀医生也遇到了许多为照顾父母而十分辛苦的子女。
因为担心子女过于操劳而累倒,小堀医生有时会劝说病人住院。
但住院并的真正目的不是接受治疗,而是为了让子女从疲于应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得到休整的机会。
103岁的星野君子女士,就在小堀医生的劝说下接受了住院。
“暂时住院一星期,让家人出去泡泡温泉休息一下。”
小堀医生是这么说的,但星野女士心里明白,下次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老人很想呆在家中,子女们也想尽力完成父母的心愿,可一旦支撑不下去或是病情突然恶化,很多子女还是会选择匆匆忙忙地把老人送到医院。
而作为父母,即使痴呆加重到已经记不得儿女的模样,为子女着想的心情也不会完全消失。
高龄的父母希望能平静地在家中死去,却也不想看到儿女们为自己烦恼的身影,这就是所谓的亲情吧。
这部记录片让我想起了自己那为了不麻烦子女而坚持独居的外公。在整理遗物时,我在外公的日记中读到了外公多年来住院的痛苦经历,在逐渐无法生活自理后的自尊心受挫,以及对儿女因看护问题产生争的心碎。
在最后一个月,外公还是选择了躺在自己不喜欢的医院里。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被剥夺自由,被迫接受勉强延长寿命的治疗,即使不想麻烦子女也无能为力,最终在疼痛中变得越来越弱,直至沉没在冰冷和黑暗之中。
虽然人老了之后生病死是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但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离开,一定很寂寞吧。
疾病本身带来痛苦,治疗也是痛苦的。如果注定无法摆脱肉体的痛苦,那么能够在最令人安心的家中结束生命,至少能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即使老人不愿言说,但在家死,仍是许多高龄病人最后的奢望。
作为父母,或许我们该在自己尚未步入老年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作为子女,或许我们该在父母尚未步入老年时掌握一些护理技能。尽量不让父母在接受照顾的时候心有负担,毕竟这将是我们侍奉父母的最后机会。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老王和老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