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曾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在用了好几期尽情欣赏了杭州如画的眉目西湖后,从这一期开始,我的分享主题将向整个杭州扩展。本期分享我将趁着观赏钱塘江潮的最佳时节即将到来之际,通过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和大家一起领略一番这天下奇观。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小令·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当我在上一期关于西湖的分享中把目光聚焦在苏小小这样一个被文人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时,实际上我的分享主题已开始从以西湖为中心向整个杭州扩展。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道:“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如果说妩媚动人的苏小小代表的是杭州的盎然春意和旖旎秀美,那么作为杭州民间传说中的钱塘江潮神被供奉在伍员庙的伍子胥,展现的则是杭州的雄浑壮阔之美。白居易笔下“夜入伍员庙”的“涛声”,正是天下闻名的钱塘江潮的波涛之声。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所谓潮,指的是地球上的海水因为受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而定时涨落的现象。地理学上把海水白天涨落叫做潮,夜间涨落叫做汐,所以海水涨落也叫潮汐。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然也不例外,它正是钱塘江注入东海时,在天文、地形、风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白居易的《咏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就很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早晚都有涨落,一月潮涨潮落六十回的自然现象。
钱塘江是浙江的下游河段。浙江省之所以叫浙江,就是因为有一条叫“浙”的江流过。“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富阳段称为富春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所以引潮力作用也呈周期性变化。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也就是地球绕地-月和地-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和日引力的合力最大;加上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此外,钱塘江水下多沉沙,这些沉沙对潮流起到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造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钱塘江入海口一带又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又更进一步助长了潮势。正是在这些天时、地利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造就了“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的天下奇观。如果在每年的这几天身临其境,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就能看到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转瞬间,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如万马奔腾呼啸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白线变成了一堵水墙并逐渐升高。那情形,恰如“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潮峰可以高达三至五米,而潮差竟达九至十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
正是因为钱塘江潮如此壮观,每年到了中秋佳节前后的观潮时节,四面八方的游客就会蜂拥而至观潮最佳处——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欣赏这一年一度的人间胜景。即使你没有去过,估计也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过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争睹钱塘江潮的盛况,估计也从视频或图片中看到过交叉潮、丁字潮、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等等令人震撼的奇观。
观赏钱塘秋潮可不是近代才有的盛事,实际上钱塘秋潮早在六朝时就已渐成规模。东晋画家顾恺之就写过一篇《观涛赋》,专门赞叹:“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的钱塘江潮。到了唐朝时,众多诗人慕名而来钱塘江观潮,并纷纷作诗咏叹。如李白的《横江词》云:“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还有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都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气势。以李白、孟浩然、刘禹锡诗作的影响力,无疑大大助长了钱塘江潮的声势,使得钱塘江潮的名气更是大振。徐凝的《观浙江涛》曰:“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足见对钱塘江潮的痴迷,也可知在当时钱塘江观潮已经蔚然成风。
到了宋朝,钱塘观潮已是吴越民俗,甚至已经有了盛大的官方活动。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成为观潮节,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正如苏轼在《催试官考较戏作》中所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不过,说到描写钱塘江潮最有名的诗词作品,却不是大才子苏轼的这首诗,而是北宋初年和林逋颇有交往且同为隐士诗人的潘阆的代表作《酒泉子·长忆观潮》。本期分享中,我就将通过这首主题词与大家一起好好领略一下潘阆笔下的钱塘江大潮。
先来把这首词读一遍: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观赏钱塘江潮的第一胜地是浙江海宁的盐官,但这是因地理位置的变迁而从明代起才形成的,唐宋时期观赏钱塘江潮的最佳地点则是杭州的凤凰山、江干一带。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关于钱塘江潮的诗词分享放在杭州的原因。这一点我们从潘阆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可看出。
这首词的词牌一般题为“酒泉子”。酒泉子这个词牌又名“杏花风”、“春雨打窗”等,原本为唐教坊曲。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中记载:“酒泉郡,其水若酒,故日酒泉。”《填词名解》有:“汉武帝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味甘如酒。郭弘好饮,尝曰:‘得封酒泉郡,实出望外。’词名取此,曰‘酒泉子’。”常见的介绍里还会说到这个词牌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但对比一下会发现潘阆体的《酒泉子》和温庭筠体的《酒泉子》差别甚大,说是一个词牌的两个变体实在有点牵强。其实《忆余杭》是潘阆的一个自度曲,他用这个词牌作了十首词,内容全是回忆杭州西湖诸胜景的,故名《忆余杭》,《词律》将其编入《酒泉子》是有误的。
这首词的作者潘阆是宋初著名的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也有说他号逍遥子的。王禹偁在《寄潘阆处士》中描写他说:“烂醉狂歌出上都,秋风时节忆鲈鱼。江城卖药长将鹤,古寺看碑不下驴。一片野心云出岫,几茎吟发雪侵梳。算应冷笑文场客,岁岁求人荐《子虚》。”诗中活画出了潘阆的狂士形象:烂醉狂歌、卖药为生、骑驴看碑、闲云野鹤,但以文采自诩、不甘寂寞……
潘阆性格疏狂,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他早年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同时积极投身权力场的明争暗斗。太平兴国七年卢多逊为相时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帝,潘阆参与其谋。后卢多逊和秦王事败,潘阆受株连而遭追捕。他假扮僧人逃进今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一路辗转到杭州、会稽,仍以卖药为生。至道元年,潘阆因宦官王继恩推荐得到宋太宗的召见,赐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但很快便因其过于狂妄,未几被追还诏书。太宗驾崩之前,潘阆又与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等同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结果再次事败。之后宋真宗即位,将王继恩等人尽行诛窜,潘阆则又一次成功逃往舒州潜山寺。咸平初,狂傲大胆的潘阆入京,这次他被收系入狱,由宋真宗亲自过问审讯,但在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优厚政策下他不久再一次获得宽宥,还获任滁州参军。赴任滁州途中,潘阆写有《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诗:“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表明了自己不再参与朝政的志向。
潘阆晚年确实不再汲汲于富贵,而是遨游于大江南北,放怀湖山,最后死于泗上,道士冯德之迁其遗骨葬于杭州。集贤院/钱易/铭其墓云:“逍遥尝与道士冯德之居钱塘,约归骨于天柱山。大中祥符三年为泗州参军,卒于官舍。德之遂囊其骨归吴中,葬于洞霄宫之右。”现在杭州城内还有“潘阆巷”。
潘阆的诗风类似苦吟诗人孟郊和贾岛,与寇准、钱易、王禹偁、林逋、许洞等都交游唱和。潘阆以卖药为生时曾流浪到杭州,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盛况,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长忆观潮》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先来看词的上阕: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长”是一个通假字,通“经常”的“常”,意思就是常常、经常;“郭”就是外城,“满郭”指外城以内的范围;“万面鼓声中”说的是江潮将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齐发,声势震人。
再来看词的下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儿”指的是在钱塘江大潮中手持红旗弄潮炫枝的少年;“觉”意思是睡醒;“尚”意思是仍然;“心寒”指的是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这首词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就是说:我经常回忆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地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弄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没被水打湿。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作者从“长忆观潮”落笔,既点明这是回忆之作,又表露他对杭州观潮的盛况印象极深,永记在心,即使事过多年,仍然记忆犹新。那么,“观潮”的盛况究竟如何呢?词人从千头万绪之中首先回忆起观潮的人,只选取“满郭人争江上望”这个全景式的阔大镜头,将观潮之人倾城而出、争先恐后、拥列钱塘江边、踮脚伸颈远望的喧闹景象和沸腾情绪大笔勾勒出来。这就像正戏还没开场,已经响起了紧锣密鼓的前奏,渲染出怒潮未来已自全城轰动、万人瞩目的浓烈气氛。这里的“满郭”一般都认为是通过“满”这个字来表达夸张之意,我倒觉得这个“郭”字用得好,巧妙地写出了不管是城里的人还是郊区的人,全都被钱塘江大潮吸引而出的盛况。
在极力夸张、蓄势已足的情境下,词人再用“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绘形绘声地描画怒潮涌来之际令人惊心动魄的气势和震天动地的声势,可以说和上句“满郭人争江上望”承接得浑然天成。钱塘观潮在宋代是一大绝景,著名的宋代文人笔记如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等对此绝景都有详实、生动的记载。如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这是较常见的从正面描写大潮的颜色、形状,而潘阆此处却先不从正面写起,而是运笔直指那潮水无与伦比的来势,令人简直怀疑大海的水被全部倒得精光,齐集到钱塘江口,听那潮水的声响,简直就像万面战鼓齐声擂打。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也同样写到了令人震撼的潮声:“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虽然写的也很形象,却到底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么惊险生动,动人心魄。作者这种飞腾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新颖而又雄豪的比喻,把潮水之汹涌澎湃、观者之震撼感受和词人之所受到的深度激荡,表达得酣畅淋漓令人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胆新奇,又恰当贴切。经过词人这么夸张的描摹,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人,也会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感叹这真是天下壮观!
整个上阙四句,由“长忆观潮”领起,第二句写人之“观”,第三句写“潮”来之势,第四句写“潮”来之声。四句一气连贯而下,既表现了观潮者人山人海的盛况,又描写出潮水排山倒海、潮声喧天撼地的壮景,道出了使词人不能不“长忆”的原因。
如果说词的上阕是回忆观潮,着重描写势极雄豪的潮来壮景;那么下阕就是回忆弄潮,着重歌颂弄潮儿的高超技艺和无畏气概。
过片两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读来令人眩目惊心。前文写到南宋时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天会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由此形成了盛大的观潮节和隆重的观潮庆典,这种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一文里同样有明确的记载:“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其中已经写到了在水面上骑马舞刀弄旗的水军操练。不仅如此,周密此文还明确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一段记载可以说是对潘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词的最好注脚。词人的高明之处也正在于紧接上阕末尾对钱塘怒潮的夸张描写,至此掉转笔锋着力刻画这些迎着涛头戏波弄潮的健儿。我们可以想象,在观潮庆典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在争相观看那汹涌澎湃的潮水本身之外,一定都还紧盯着那数百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的健儿。当看到这些“弄潮儿”争先恐后跳入江中,在那如排山倒海般的滔天白浪中竟能迎着潮头前进,还能踩着潮头挺立于惊涛骇浪之中;并且在一波又一波的潮水涌来时,他们手中红旗的旗尾竟然还能不被漫天的潮水沾湿时,江边观潮气氛必然被“弄潮儿”们高潮的技艺推向万人欢呼的高潮。如果说“沧海尽成空”的壁立潮头还带有浪漫主义的夸张的话,那么弄潮健儿无视万仞鲸波的高超绝技和飒爽英姿,则是词人亲眼看到过的一幅现实主义的健儿弄潮图。词人越是把潮头描写得惊险万状,也就越加反衬出弄潮儿的身手不凡和无畏精神。我们现在还常用的“弄潮儿”一词所包含的“勇搏激流,永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可以说在“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词的结句由回忆转回现实:“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前句与开头的“长忆观潮”遥相呼应,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后句则紧承前句,写自己每每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这惊心动魄既是那雄伟壮观的大潮本身带来的,更是那些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带来的。而自己惊心动魄的切身感受又进一步烘托出“弄潮儿”的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想来词人对有着敢于挑战大自然之无畏精神的“弄潮儿”们,一定是既有担心,又由衷地敬佩吧。
潘阆的这首《酒泉子·长忆观潮》之所以能成为写钱塘观潮的名作,是因为它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则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下片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以典型意象勾勒出弄潮儿令人无比赞叹的高超技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整首词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把“长忆观潮”的主题表现得浑然一体。
读了潘阆笔下钱塘江潮的惊心动魄,让人觉得难怪在钱塘人的民间传说中会把伍子胥奉为潮神。据《水经注·浙江水》引《吴越春秋》记载塘潮说:“昔子胥死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又引《吴录》说“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杭州吴山上伍公庙就是白居易笔下的“伍员庙”,祭祀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且颇具传奇色彩的吴国大夫伍子胥。本为楚国人的伍子胥,因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进攻楚国,攻陷楚国郢都,将楚平王掘墓鞭尸,后来因继任吴王夫差猜疑而被赐死。到唐宋年间,民间便有了伍子胥在江中着素车白马来讨公道的传说,为此杭州知州上奏朝廷,要祭伍公,并把他奉为“潮神”。经皇帝批准,每年春秋两祭,于是“水患顿息”。从宋代诗文中可以看出,钱塘江潮是伍子胥发怒卷起的说法至迟在宋朝已经深入人心,如宋刘黻《钱塘观潮》曰:“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赵鼎《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有:“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笑夫差。”释文珦《钱塘江潮》也有:“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的句子。清代词人曹溶在《满江红·钱塘观潮》中就也写道:“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直到今天,杭州伍公山上的伍公庙中仍然有“潮神殿”,供奉着潮神伍子胥的铜像。伍子胥忠心耿耿,却被吴王杀害,怨怒之下驱水作涛,被称为“子胥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塘江大潮,这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这大潮给人留下的过眼难忘的惊心动魄的印象确实和伍子胥掘墓鞭尸的冲天恨意一样令人震撼。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参考反馈题目
1.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白居易的《杭州春望》吗?
2.你听说过钱塘江大潮吗?去看过吗?如果听说过或去看过,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3.你能从物理学和地理学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吗?
4.你知道“弄潮儿”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和我分享的这首词有什么关系?
5.你还知道哪些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给大家分享一首吧。
6.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伍子胥或者“钱王射潮”的故事吗?
参考资料: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傅德岷 卢晋 《宋词鉴赏辞典》
吴奔星《豪情如潮,柔情似水——读潘阆<酒泉子>和林逋的<长相思>》
木斋《宋诗流变》
宋·文莹《续湘山野录》
王兆鹏《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的传奇人生》
张静《北宋传奇诗人潘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