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人生中总有吃喝玩乐的身影,“吃”名列首位。
小时候觉得只有吃到美味才是过瘾。
直到看《射雕英雄传》里黄蓉给洪七公介绍佳肴“二十四桥明月夜”:
“那豆腐却是非同小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廿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廿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
娇俏的黄蓉笑盈盈地说着,郭靖傻乎乎地听着,洪七公半张着嘴,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诗情画意的菜名让人浮想联翩,在朴实文字详细地描写中,我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盘精巧软嫩的豆腐球,散发着浓郁的火腿香。
原来看到、听到那些描写诱人美食的文字,也是蛮过瘾的。
下面是阿城《棋王》的片段
蛇肉到了时间,端进屋里,掀开锅,一大团蒸气冒出来,大家并不缩头,慢慢看清了,都叫一声好。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蒸气。我又将切好的茄块儿放进锅里蒸。
我将酱油膏和草酸冲好水,把葱末、姜末和蒜末投进去,叫声:“吃起来!”大家就乒乒乓乓地盛饭,伸筷撕那蛇肉蘸料,刚入嘴嚼,纷纷嚷鲜。不一刻,蛇肉吃完,只剩两副蛇骨在碗里。我又把蒸熟的茄块儿端上来,放小许蒜和盐拌了。再将锅里热水倒掉,续上新水,把蛇骨放进去熬汤。大家喘一ロ气,接着伸筷,不一刻,茄子也吃净。我便把汤端上来,蛇骨已经煮散,在锅底刷拉刷拉地响。这里屋外常有一二处小丛的野茴香,我就拔来几棵,揪在汤里,立刻屋里异香扑鼻。大家这时饭已吃净,纷纷舀了汤在碗里,热热的小ロ呷,不似刚オ紧张,话也多起来了。
整段文字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美食,只平平常常地介绍着吃食,嗯,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神态和言谈举止来展现食物的诱人。
“大家并不缩头,都叫了一声好——乒乒乓乓地盛饭,纷纷嚷鲜——大家喘一口气,茄子也吃净——汤在碗里,热热的小ロ呷,不似刚オ紧张,话也多起来了。”尤其是最后边,美食过后,大家注意力转移了,才想起放松地聊天了。
再分享一本有趣的书,《一生里的某一刻》中一些关于吃的描写。
鸭脖子用手撕着一条条吃是最好吃的。吃完可以撕的肉以后,再把骨头一节节分开,仔细吃缝里面的肉,啃到只剩白骨,最后一ロ吃白骨上的软骨,才最美。吃鸭脖子应该持续地吃下去,以免要洗手擦手,由于麻烦而扫兴。我曾经独自连续四小时不动弹地吃鸭脖子,在一个正在装修地面满是灰尘的空房间里,坐在唯一一张能坐的小板凳上。真乃奇女子也。
鸭脖子比鸡肋的肉能多些,可头回见到这么细致的吃法,顿觉有趣,竟也跟着生出了享受美味后的畅快。
想起来小时候吃橘子,总觉橘瓣儿外面的软皮嚼不烂,索性把橘子瓣最上面的一层白咬下来,然后顺着这个缝轻轻把橘瓣儿外面膜一样的软皮扒下来。橘瓣儿呈月牙形很容易扒坏,扒得多了就能掌握技巧,用中指和无名指推一下橘子瓣的底部,就能完美的扒出来一个整块的橘子瓤,两边软皮也都不裂开。
橘子瓤由滑嫩的束状竖纤维组成,满是汁水充盈的光泽,在嘴里轻轻一抿就能爆一口橘汁,就像喝了一口满是果肉的超浓果粒橙,话说小时候可没这饮料。
白米粥的话,半筒米,一碗水的比例正好。几碗水就是几碗粥。煮粥分量不合适可是很麻烦的。关键是要查看一两次,搅一搅。煮到正在糊但还没有太糊,每一粒米都裂开膨胀并且米汤变白了,舀一下却分不开米和水的程度最好吃。盛到碗里稍晾片刻,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它表面结出米皮。因为粥太烫令人生气,凉了也叫人伤心。在等粥凉的时间里,要专心而虔诚。欣赏它,渐渐成为最好吃的粥。
再寻常不过的白米粥,这写得太生动有趣了吧,白米粥仿佛披上的圣洁的外衣,美食的描写中要加上人,不只是人物神态和言谈举止,还要加上人物的情绪,与食物共情,这样食物会有生命力,会更加感人。
说起这必须要说《舌尖上的中国》了,美食类节目的顶尖高手。
来之不易的食材调动厨师的智慧与灵感。龟足的鲜味洁净温和,需要做出案头准备。海藻胶体,加花椒,葱头和酱油,熬得似凝非凝,灌入新鲜的芹菜泥,在果一层椒麻的啫喱冻,放入莳萝橄榄油里浸泡,彻底冷却后,香料以里应外合之局,彰显龟足的细嫩和脆弹。
《舌尖上的中国》最大魅力不只在文字,也在垂涎欲滴的高清画面。
比起图文,视频给人的冲击力更明显,我们可以用更轻松的方式获取信息,是否再去仔细推敲文字也是随心随性,所以如今直播视频类APP大受欢迎,不过视频与好文案配合,才算相得益彰。
当视觉、听觉齐上阵,再附以煽情又深情的笔墨,让人馋的不行,美食也刻进了生命里。
传统中国人喜欢把关切与牵挂放入食物,盛进餐盘和行囊,故乡就这样被带去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