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元素的故事》--学科的历史在学习中的重要性(2016-07)

在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书评的最后,我写了两个收获,第二个是: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对于每一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读读这一领域的发展史很重要。每个知识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学习,先回归到历史,再上升至哲学,也是人类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规律吧。


元素的故事

这个认识最初来源于《元素的故事》一书的阅读。书是10年前进家门的,当时家里5岁的儿子是个“小问号”,每天要面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我是从哪里来的”……以我的知识储备,实在是有点招架不住,于是我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新出的/二手的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都搬回了家,《元素的故事》就是跟着那一批书一起进家门的。

在一堆崭新的绘本式的科普读物里,二手的《元素的故事》薄薄的小册子,蓝灰色的封面很不起眼。儿子根本没有兴趣翻,我随手翻了一下,书中译者的话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这是1940年苏联作家尼查叶夫写给儿童的化学历史发展的科普读物,向读者介绍自18世纪中期到近年有关化学元素的重大发明和发展,此书着重于描述科学家的劳动经过,犹如领着读者进入科学家的实验室,与科学家共同尝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一种豪迈的劳动情趣。

作为曾经的化学热爱者,我一头扎进了这本老旧的书中。

书的作者是用说故事的方式给大家讲述元素发现过程中一个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第一篇故事是《药店的学徒――卡尔·舍勒》,读这个故事像是在读侦探小说。在中学时我们所学到的空气成分比例,在他的那个时代还是个迷。舍勒这位药店里的学徒,化学实验的热爱者,从“火为什么会灭”这个问题出发,从磷的燃烧后的现象(燃烧后容器内的空气会少掉1/5)推测空气不是一个元素,而是由“活空气”与“死空气”两部分组成的,并且找到了制备纯的“活空气”的办法。我边读这一段故事边回想当年我们的化学学习,关于空气成分比例,好像重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它的发现过程还有着这样曲折的经历,好像老师们在讲课时,一上来就让我们记住:空气中氮(N2)约占78%,氧(O2)约占21%,其余的还有二氧化碳(CO2)和稀有气体,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我继续我的阅读,紧接着又有一个让我惊讶的发现——《燃素说》。我第一次知道在化学的发展史上还有一段这样的经历:在人类没有发现氧气之前,三百年前的化学家们对燃烧的解释是这样的:

他们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燃素不仅具有各种机械性质,而且又像童话里的幽灵一样能够随便穿过石壁和紧闭的门户,物体失去燃素,变成死的灰烬,灰烬获得燃素,物体又会复活。

就这样,我不停的读,不断的有新发现。我像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欣喜,原来化学的元素是这样一个个的被发现的,我感叹化学家们为寻求真相付出的努力,佩服他们遇到困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感谢本书的作者把它们写成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读完后还意犹未尽,那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就拿着这书一章一章地读给我家的两位大小男人听,硬生生地又把这书朗读了一遍。

读完后我感慨,为什么我在中学的化学学习时没有遇到这本书,并进一步畅想,如果当年的我读过这样的书,我的化学水平是不是会上一个新台阶?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喜欢一上来就给学生们讲解冰冷的知识点,如果从学科发展的历史小故事出发,会吸引多少孩子喜欢上科学?也就是在那一刻,我领悟到,我们今天所学的各科知识,都是人类在这门学科中不断探索积累所形成的知识精华。学习精华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回归到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中,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精华。

基于这样的认识,循着这样的思路,我找来各科的历史书籍,例如《走进科学史丛书数学的历史》,《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等。一是给自己补课,补上当年教育缺失的环节;二是推荐给儿子及周围的妈妈与孩子们,让他们今天的学习,不要再重复我们过去的痛苦(儿子上学后,我发现今天的学校教育与我们当年的教育相比并没有太多的改观,老师们多数还是喜欢一上来就讲知识点)。在我的教学中,也会推荐学生们读读与课程相关的历史,例如《管理学思想史》等,让他们更清楚得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一转眼10年过去了,儿子这个暑假后就要升初三了要开始学化学了,前几天我又把这本书翻了出来,再一次推荐给他阅读。我也借着这样的机会,把我当年的阅读感想,落笔成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元素的故事》--学科的历史在学习中的重要性(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