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前全球都在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新冠肺炎”,据官方统计报道:
截止3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272995,现有确诊病例160736人(含中国6279),死亡11308人,而且除中国外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新冠肺炎”病毒发展蔓延速度之快,传染之严重性,让人极度恐慌和焦虑。当看到“xxx医护工作者因感染殉职,xxx因感染一家4口相继离世”等报道,更让人对死亡产生恐惧。且不说天灾人祸夺走了无数亲人的生命,单就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来说,生老病死是必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循的。
死亡既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痛,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的财富。那么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征服死亡的恐惧,让人生之路更加丰富多彩呢?美国作家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一书给出了答案。
作者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纽约时报畅销小说家,著有《爱情刽子手》、《当尼采哭泣》等畅销心理小说,以及《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等心理治疗经典。
作者以七十五岁高龄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又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书中不仅用了二十三个实际案例和许多文学名著、电影作品中的例子,作者还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
要超越死亡恐惧,就要直面死亡,深入了解死亡之后,你也许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亚隆用数十年处理死亡焦虑的经验告诉我们,死亡焦虑会以各种或明显或隐秘的表现影响我们的生活,只要认清死亡恐惧的本质,利用观念的力量,建立和他人的亲密联结,结合觉醒体验带来的领悟,就能最终征服死亡恐惧,引发个人的改变。
01、结合心理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谈谈如何识别死亡焦虑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却经常在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
1、什么是死亡焦虑?
心理学认为:死亡焦虑是由死亡思想引起的焦虑。
一个来源将死亡焦虑定义为:当一个人想到死亡的过程,或者停止“成为”时,死亡焦虑被定义为“恐惧、忧虑或焦虑的感觉”。也被称为死亡恐惧症(死亡恐惧症) ,死亡焦虑区别于死亡恐惧症,这是对死亡或垂死的人的特殊恐惧和/或事物(也就是说,害怕其他死去或死去的人,而不是自己的死亡或死亡)。
2、如何识别死亡焦虑?
举个例子:三年前当我们得知二姐得了不治之症,并将不久人世的消息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这是真的,待经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诊得到证实后,都表现出紧张和不安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死亡焦虑。
还有一个案例:小刘在医院治疗三年,用了很多药,一点效果都没有,她渐渐地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原来3年前在大学时,她发现自己每在黑暗中独处,便心跳剧烈,只有逃离才能减轻恐慌。
慢慢地她发觉自己是怕死,一产生与死有关的念头或接触与死有关话题便心跳剧烈、浑身发抖、心背冒汗。症状发作,她常常以发怒来掩盖和转移这种痛苦,弄得人际关系很差,家也不得安宁。这种情况就属于死亡焦虑。
小结:死亡恐惧是心理上的,死亡焦虑则是生理上的。焦虑的感觉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变化、恶心、出汗、发抖、潮热(或畏寒)、烦躁不安、头晕等。如果一个人怕死怕到出现上述身体症状,死亡焦虑就找上他了。死亡焦虑往往会伴随人们一生,表现最严重的时期通常是青春期和老年期。
02、认识死亡焦虑的两种表现
死亡焦虑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对有些人来说,死亡焦虑不会直接出现,它会乔装打扮成各种心理疾病;有些人却会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死亡焦虑的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
1、外显的死亡焦虑
对于许多人来说,死亡焦虑是对死亡恐惧造成的。外显而容易识别,让人痛苦不堪。
· 一个人想到死就心慌、气短、发抖,怕死怕得睡不着觉;
· 因为怕飞机坠毁不敢坐飞机;
· 害怕被淹死就不敢游泳等
这就是死亡焦虑的外显表现。
2、隐秘的死亡焦虑
它潜伏在症状背后,需要进行一番探究和挖掘才能识别出来。通常以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梦中。比如,一个患有胃病并对胃癌十分关注的人,梦见自己和家人乘飞机去海边度假。下面一个画面是他发现自己躺在地上,胃痛难忍,缩成一团。这个人从梦中惊醒,立刻意识到梦中的含义:他死于胃癌,而人生已经离他远去。
无论是外显的,还是隐秘的,或者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都是死亡焦虑,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最终都会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生活中某些事件的发生也一定会引发死亡焦虑,如自己身患重病、亲人离世、突发灾祸等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其实就死亡本人来说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死亡,征服死亡焦虑,让人生更有意义。
三、三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带你征服死亡焦虑,让人生之路丰富多彩
如何征服死亡焦虑,三个关键词:觉醒体验、观念和亲密联结。简单地说,就是在觉醒体验的刺激下产生领悟,在观念和亲密联结的双重作用下,有效地降低死亡焦虑,在三者共同作用下,最终引发个人的改变。
1、 觉醒体验,改变死亡的认知
觉醒体验就是重要时刻引发的自我觉察,这种觉察能让人发生重要的改变,由关注日常琐事的非本真存在模式逐渐转变为本真的存在模式。人们不在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如美貌、财富、地位、名望等;而关注的是存在本身,对生死有清醒的认识,也因此更热切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并勇于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有很多的觉醒体验案例,如: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觉悟。
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傲慢、狭隘、自私的中年官员伊凡▪伊里奇得了绝症,痛苦一直折磨着他。在死亡临近的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将全部人生都用来追求名誉、外表和金钱,不过是借此逃避死亡必将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罢了。
在和自己的内心深入交谈后,他终于开始真正觉知到自己。随着死亡的逼近,他发现自己还有时间。他发现了自己的同情心,那股来自心灵深处的全新感受。伊凡对他人怀着温柔,感受到对儿子、仆人和妻子对他的关爱和柔情,他对他们充满了愧疚。最终他没有在痛苦中死去,而是在充满柔情的愉悦中安然阖眼。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觉醒体验往往会在个体面临一些重要生活事件时出现。比如,有亲人去世;自己或身边人患了重病;亲密关系破裂;经历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例如结婚、过60、70大寿等;遭遇重大创伤事件,例如地震、火灾、抢劫等;变空巢老人了;退休了;进养老院了;做了什么意义深刻的梦等等。
2. 观念的力量,减轻死亡焦虑
觉醒体验可能很震撼,但往往短暂,要将一时的感触转化为持久的领悟,最终引发人生的改变,就需要借助观念和关系的力量。亚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观念对饱受死亡焦虑折磨的患者而言,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这些跟死亡相关的重要观念对减轻死亡焦虑尤其管用,一个是伊壁鸠鲁和尼采关于死亡的著名观点,另一个就是波动影响的概念。
对于死亡,伊壁鸠鲁有三个著名的论点:
第一是“灵魂的死亡”,如果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消亡,就不需要害怕来世。
第二是“完全虚无的死亡”,也就是说,死亡和我们永远不会同时存在。我们死了,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既然如此,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三,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这就叫“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
对于死亡尼采的两个观念是:“成为你自己”和“没有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尼采的观点就是规劝我们避免无意义的人生。充实你自己,实现你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完全的活着,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在有意无意之间影响着周围的人,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甚至很多代,还会通过其他人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样不断扩散,这就是波动影响。这个观念可以帮助解决死亡焦虑中常见的三个问题,即有限感、无常感、无意义感。
3、亲密联结,克服死亡恐惧
观念在对抗死亡焦虑时确实很有效,许多研究表明,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既然孤独是缺乏亲密关系引起的,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亲密关系。当与他人有了亲密联结,可以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时,人们能够更平静地面对死亡。
善行和美德对他人的影响可以超越你自身而存在,因此可以减少旅程尽头的孤单和痛苦。单纯的“在场”是你能为任何面临死亡的人所能提供的最大帮助。
除了书中案例外,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经历了几位亲人的离世,而在她们病重,生命垂危的那段时间,我一直陪伴在她们身边,除了给她们喂药,做身体的按摩缓解其疼痛,就是与她们交流,分散她们的注意力。临终前都很平静地与我述说着自己的病情,意识到自己时日不长,认真地交代着自己的后事。
总的来说,除了与亲密的人交流对死亡的恐惧,团体交流也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有效减轻死亡焦虑的方式。当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痛苦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非常亲密。感知到他人的存在和陪伴,对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人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力。
总结:
死亡焦虑是由死亡思想引起的焦虑,死亡焦虑通常表现为外显的和隐秘的两种表现形式。如何克服死亡焦虑,简单的说,在觉醒体验的刺激下产生领悟,在观念和亲密联结的双重作用下,有效地降低死亡焦虑,在三者共同作用下,最终引发个人的改变。
虽然死亡每天都在虎视眈眈,但这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推动力,会让你产生一种迫切感,意识到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让自己活得更充分,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生之路更加丰富多彩。